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马铃薯(2)、油菜(1)
2011-02-10品种管理处
品种管理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上接第5期第49页)
5.4 鄂马铃薯7号
5.4.1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4。
5.4.2 选育单位: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
5.4.3 品种来源:AJU-69.1/393140-4。
5.4.4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88天左右。株高73 cm左右,株型散,生长势较强。分枝少,天然结实性差,匍匐茎中等长。块茎圆形,黄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中等深,结薯集中。区试单株主茎数4.3个,结薯8.4个,商品薯率73.1%。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抗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20.7%,淀粉含量11.8%,还原糖含量0.10%,粗蛋白含量2.72%,维生素C含量13.4 mg/100 g鲜薯。
5.4.5 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中晚熟西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892.6 kg,比对照米拉增产25.2%。2009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345.6 kg,比对照米拉增产25.3%。
5.4.6 栽培技术要点:(1)选用优质脱毒种薯,海拔1200 m以下区域在11月下旬至12月、1200 m以上区域在2~3月播种,宜采用育芽带薯移栽方式种植。(2)每亩种植5000~5400株,套作2500株左右。(3)底肥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追施苗肥。(4)及时培土,起高垄。(5)注意通过轮作换茬减少青枯病危害,及时防治晚疫病,低海拔区注意防治28星瓢虫。
5.4.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西部、云南北部、贵州毕节、四川西昌、重庆万州、陕西安康种植。
5.5 鄂马铃薯8号
5.5.1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5。
5.5.2 选育单位: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
5.5.3 品种来源:393143-12/NS51-5。
5.5.4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89天。株高58.5 cm,植株直立,生长势较强,分枝较多,茎、叶绿色,花冠白色,复叶小,天然结实性差,匍匐茎短。块茎扁圆形,黄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较浅。区试单株主茎数3.7个、结薯7.8个,商品薯率83.7%。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中抗马铃薯X病毒病、感马铃薯Y病毒病,中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22.2%,淀粉含量13.7%,还原糖含量0.27%,粗蛋白含量2.39%,维生素C含量11.3 mg/100 g鲜薯。
5.5.5 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中晚熟西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934.9 kg,比对照米拉增产28.0%。2009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293.3 kg,比对照米拉增产20.4%。
5.5.6 栽培技术要点:(1)选用优质脱毒种薯,海拔1200 m以下区域在11月下旬至12月、1200 m以上区域在2~3月播种,宜采用育芽带薯移栽方式种植。(2)每亩一般种植4000株左右,套作2500~2400株。(3)底肥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追施苗肥。(4)及时培土,起高垄。(5)及时防治晚疫病,低海拔区注意防治28星瓢虫。
5.5.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西部、云南北部、四川西昌、重庆万州、陕西南部种植。
5.6 云薯103
5.6.1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6。
5.6.2 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5.6.3 品种来源:合作23号/昆引6号。
5.6.4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100天左右。株高80.5 cm,植株直立,生长势强。天然结实率低,匍匐茎长,结薯较集中。块茎扁圆形,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浅,紫色。区试单株主茎数4.1个,结薯11.1个,商品薯率71.6%。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和Y病毒病,抗晚疫病;田间中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4.7%,干物质含量24.0%,还原糖含量0.19%,粗蛋白含量2.35%,鲜维生素C含量12.2 mg/100 g鲜薯。
5.6.5 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中晚熟西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2016.3 kg,比对照米拉增产33.4%。2009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560.5 kg,比对照米拉增产45.3%。
5.6.6 栽培技术要点:(1)西南地区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种。(2)一般每亩种植3300株(留10000个茎)左右。(3)选择高水肥条件地块种植,适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4)及时除草、中耕和培土。(5)及时防治病虫。
5.6.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恩施、云南中部和北部、贵州毕节、四川西昌、重庆万州、陕西安康种植。
6 油菜品种
6.1 德核杂油8号
6.1.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1。
6.1.2 选育单位:滁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6.1.3 品种来源:H2A×HC766。
6.1.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角果斜生,短粗,成熟时呈枇杷黄色,籽粒红褐色。株高中等,茎秆青色,不易倒伏。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39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9个,每角粒数19.1粒,千粒重4.04 g。菌核病发病率16.39%,病指6.49。病毒病发病率4.40%,病指1.4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0%,饼粕硫苷含量27.75μmoL/g,含油量41.97%。
6.1.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9 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0 kg,比对照增产11.7%;两年平均亩产172.0 kg,比对照增产8.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2 kg,比对照增产1.5%。
6.1.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于9月10日前播种,最迟不宜超过9月15日,亩播种量500 g;直播宜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播种。(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10月中下旬移栽,最大苗龄应控制在45天以内,以亩植0.8万 ~1.0万株为宜,并根据“肥地、早栽宜稀,瘦地、迟栽宜稠”的原则作适当调整。(3)合理施肥。施肥以“基肥足,腊肥重,薹肥早”为原则,亩施氮总量20 kg,基、腊、薹肥比例5∶3∶2,氮、磷、钾比例2∶1∶1,同时注意增施硼肥,亩用硼砂500~750 g作底肥,或苗期、薹花期用100 g硼砂加入防病药液喷施。(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油菜移栽或直播田应三沟配套,灌排水方便,下雨及时清沟排水防渍。整个生育期要做好病虫草害防治,特别要加强菌核病防治。(5)适时收获,及时脱粒。终花后30天左右、全株2/3的角果呈黄绿色时收割。收割后可适当堆放四五天,促进油菜籽后熟。
6.1.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和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 川油36号
6.2.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2。
6.2.2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6.2.3 品种来源:JA40×JR9。
6.2.4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2009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分别为:国审油2008005、国审油 2009019)。
6.2.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63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8个,每角粒数18.1粒,千粒重4.01 g。菌核病发病率9.61%,病指5.72;病毒病发病率1.13%,病指0.6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7.86 μmoL/g,含油量43.25%。
6.2.6 产量表现:2008~2010年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63.6 kg,比对照中油杂2号(杂交种)增产3.5%;平均亩产油70.7 kg,比对照增产7.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3 kg,比对照减产0.2%。
6.2.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9月15-20日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10月15-20日播种。(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一般亩施纯氮10~15 kg,过磷酸钙 30~ 40 kg,氯化钾 8~ 10 kg,硼砂500 g。育苗移栽每亩0.6万~0.8万株,直播每亩0.8~1.0万株,高肥水田可适当稀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及时中耕除草。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6.2.8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和第1309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汉中和安康、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3 淮油20号
6.3.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3。
6.3.2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6.3.3 品种来源:K386×96108-6。
6.3.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常规种。幼苗半直立,株型较紧凑。区试结果:平均株高159 cm,中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80个,每角粒数22.6粒,千粒重3.80 g。全生育期平均245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菌核病发病率8.79%,病指6.0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0%,饼粕硫苷含量21.90 μmoL/g,含油量42.24%。
6.3.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4 kg,比对照秦优7号(杂交种)减产0.6%;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3.9 kg,比对照增产1.2%;两年平均亩产183.7 kg,比对照增产0.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3.8 kg,比对照增产4.4%。
6.3.6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15日至27日播种,10月下旬移栽,移栽行距为30~40 cm,移栽株距为14~16 cm,每亩移植1.0万 ~1.4万株。直播种植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每亩播量0.3~0.5 kg,苗床齐苗后疏苗,11月中旬定苗,每亩留苗1.5万 ~1.8万株。(2)苗床基施45%,亩施复合肥30 kg,尿素5 kg。大田基施45%,亩施复合肥40 kg,尿素7.5 kg,硼砂750 kg。12月底追施腊肥,开沟条施,亩施尿素10~15 kg。抽薹后初花前每亩追施尿素10~15 kg。(3)及时防治蚜虫,在初花期至盛花期加强菌核病防治。
6.3.7 审定意见: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4 宁杂21号
6.4.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4。
6.4.2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6.4.3 品种来源:宁A7×05N336。
6.4.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5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58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41个,每角粒数22.8粒,千粒重3.67 g。菌核病发病率26.14%,病指10.44;病毒病发病率6.20%,病指2.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0.17 μmoL/g,含油量45.22%。
6.4.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8.1 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7.4%;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9 kg,比对照增产8.8%;两年平均亩产172.5 kg,比对照增产8.1%。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4.3 kg,比对照增产8.9%。
6.4.6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与当地推广品种相当,亩用种量育苗移栽130 g,直播250 g。(2)亩留苗移栽0.6万 ~0.8万株;直播1.5万株左右。(3)施足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5%,N、P、K配合,缺硼地区增施硼肥;越冬期施用腊肥,占15%~25%;薹期适量使用薹肥,占10% ~20%。(4)于初花、盛花期用多菌灵、菌核净、赤霉清等药剂喷雾防治菌核病。
6.4.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5 福油518
6.5.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5。
6.5.2 选育单位:绵阳市地神农作物研究所。
6.5.3 品种来源:117A×R8。
6.5.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茎秆粗壮,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52 cm,分枝部位32.6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34个,每角粒数20.3粒,千粒重3.43 g。菌核病发病率20.03%,病指8.82;病毒病发病率8.50%,病指3.5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 35.9 μmoL/g,含油量 43.80%。
6.5.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0 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7.2 kg,比对照增产6.7%;两年平均亩产167.1 kg,比对照增产6.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8 kg,比对照增产4.1%。
6.5.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育苗适宜播期为9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每亩苗床用种0.4 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一般亩施尿素12~15 kg,过磷酸钙50 kg或磷酸二铵15~20 kg,氯化钾10~12 kg,硼砂750~1000 g。每亩种植密度0.8万 ~1.0万株,直播可适当密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初花期防治菌核病。
6.5.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6 绵油33号
6.6.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6。
6.6.2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6.6.3 品种来源:绵11MA-1×绵恢95-3。
6.6.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深黄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94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528个,每角粒数17.3粒,千粒重3.53 g。菌核病发病率17.33%,病指10.94;病毒病发病率2.18%,病指0.8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0%,饼粕硫苷含量22.22 μmoL/g,含油量38.87%。
6.6.5 产量表现:2008~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74.8 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9%;平均亩产油67.9 kg,比对照减产6.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4.4 kg,比对照增产11.2%。
6.6.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上游区于9月15日至10月5日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 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1500 kg,尿素 10 kg,过磷酸钙 35 kg,氯化钾 15 kg,硼砂1 kg。每亩种植0.8万~1.0万株,宽行窄株种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6.6.7 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7 湘杂油499
6.7.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7。
6.7.2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6.7.3 品种来源:15NA×499。
6.7.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种。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4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2天。平均株高155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20个,每角粒数21.0粒,千粒重3.70 g。菌核病发病率15.80%,病指5.89;病毒病发病率4.70%,病指1.8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0%,饼粕硫苷含量20.12 μmoL/g,含油量45.16%。
6.7.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7.2 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0.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4.3 kg,比对照增产10.6%;两年平均亩产175.7 kg,比对照增产10.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5 kg,比对照增产6.0%。
6.7.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于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 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6~8。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 kg,尿素 10 kg,过磷酸钙 40 kg,氯化钾 10 kg,硼砂1 kg。每亩种植0.8万 ~1.0万株。(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腊肥。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春后注意清沟沥水,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6.7.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和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