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播期、密度和肥效对陇葵杂4号菌核病发病规律的影响

2018-08-15梁根生卯旭辉贾秀苹王兴珍

甘肃农业 2018年14期
关键词:播期菌核病株数

■梁根生,卯旭辉,贾秀苹,王兴珍

(1.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菌核病是危害向日葵生产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该病是由核盘菌侵染引起的,称为向日葵的癌症[1]。在我国内蒙古、东北三省、甘肃及山西等向日葵产区均有发生,每年损失都在20%~30%,严重时造成40%~60%的减产,给种植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目前,化学药剂是预防向日葵菌核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药剂预防增加生产成本,又造成环境污染。为了获得向日葵高产,降低菌核病造成的损失,我们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探索预防向日葵菌核病的高产栽培技术。本试验对不同播期、密度、肥效下向日葵菌核病发病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有效防治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提供生产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景泰县条山农场,属于干旱型大陆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718.3h,日照百分率为60%,太阳年平均辐射量147.8kc/cm2,主要特点是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8.3℃,年平均降水量为182.4mm。年蒸发量3 300 mm≥10 ℃有效积温3 038℃,无霜期159d。试验地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玉米。

(二)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本地早熟食葵主栽品种陇葵杂4号,种子为包衣商品种子。

(三)试验设计

以播期、密度、施肥量为因素进行随机区组排列,设3次重复,共144个小区,小区面积18m2。三个不同播期分:B1(4月20日)、B2(4月28日)、B3(5月6日);四个种植密度:M1、M2、M3和M4,分别为:3 335株/亩,2 668株/亩,2 223株/亩,1 905株/亩,四个肥效处理:F1、F2、F3、F4,分别为:N:7.1kg/亩、P2O5:4kg/亩、K2O:3.4kg/亩;N:9.3kg/亩、P2O5:5kg/亩、K2O:4.7kg/亩;N:11kg/亩、P2O5:6.1kg/亩、K2O:6.1kg/亩;N:13kg/亩、P2O5:7kg/亩、K2O:7.6kg。栽培管理措施与本地大田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四)测定项目与方法

在向日葵临近成熟期时,调查每个小区菌核病的发病株数和总株数计算发病率。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3]

菌核病严重度(级别)参照标准是按发病率为0、0.1%~5%、5.1%~10%、10.1%~15%和>15%,分别定为0、1、2、3和4级。调查发病级数和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调查总苗数×发病最重的级数)]×100%[3]

二、结果与分析

(一)菌核病发病率

通过表1可以看出,播期对菌核病的发病率的影响比较明显,晚播发病率明显低于早播;就密度而言,随着密度的增大发病率逐渐减小;密度影响效果小于播期对菌核病影响;肥效对菌核病发病影响不显著。

(二)菌核病情指数

通过表2可以看出,菌核病情指数随着播期的推后,降低了菌核病的发病率指数,不同密度下菌核病病情指数随着密度的加大而减小,肥效的差异不显著。

表1 不同播期、密度和肥效对菌核病发病率的影响(%)

表2 不同播期、密度和肥效对菌核病发病率的影响(%)

三、讨论

向日葵菌核病是世界性范围内发生的真菌病害,在我国发病也比较严重。本研究对不同播期、密度、肥效下向日葵菌核病发病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与播期密切相关,播期越早,发病越严重,这与李小娟在向日葵上的播期试验结果相同[4]。适当降低种植密度能够降低菌核病的发生,施肥量对向日葵菌核病发生危害差异不明显,这与何杰在油菜上的试验结果相同[5]。田定保研究结果表明,播期过早,密度过大,菌核病发生程度较重,与本文结果相同[6]。孟庆林实验结果表明,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与播期关系密切相关,播期越晚,菌核病的发生越轻;肥料试验表明,增施氮肥菌核病有加重的趋势,增施磷肥有降低病害的趋势[7]。因此,施肥对菌核病的发生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试验证明;但利用调整播期来控制菌核病时,不仅要考虑防病的效果,还要考虑对产量的影响,因地制宜,适当调整播期。

猜你喜欢

播期菌核病株数
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趋势与防治技术对策
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的播期优选
子午岭细裂槭天然分布及其重要性研究
不同品种苎麻新麻分株力差异比较及其与农艺性状指标的相关性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上海地区气象因素影响扁豆菌核病发生的研究初探*
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略阳县冬播马铃薯适宜播期研究
巧解“植树问题”
南部县油菜菌核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