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油大豆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在大豆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分析

2011-02-10钱虎君姜建友焦庆清郑安俭

种子科技 2011年6期
关键词:高油加工业油脂

钱虎君,王 涛,姜建友,焦庆清,郑安俭

(1.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2.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3.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高油大豆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在大豆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分析

钱虎君1,王 涛1,姜建友2,焦庆清3,郑安俭3

(1.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2.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3.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大豆产业包括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大豆生产、加工、贸易和服务,大豆加工业是连接大豆产业上下游的关键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目前世界各国的大豆加工业均以油脂加工为主,大豆贸易的主要用途是油脂压榨,我国大豆产业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推广品种的单产和含油量较低,应从高产、高油新品种选育着手,研究配套技术,提高大豆生产效益,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高油大豆;品种;产业链;油脂加工;育种;推广;战略地位

大豆起源于中国,我国大豆种植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其他国家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播出去的。公元前3世纪大豆由我国传入朝鲜,6世纪传至日本,16~17世纪传入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向西北扩展到欧洲和苏联,19世纪初(1804年)传到美国,进而传到巴西、阿根廷等国家[1]。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自1996年由大豆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后,进口量一路攀升,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随着大豆进口量的迅猛增加,大豆价格呈现剧烈波动,国内大豆生产、加工乃至整个产业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分析和解决制约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1 大豆贸易的主要用途是油脂压榨

大豆产业包括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大豆生产、加工、贸易和服务。大豆产业链条在大宗农产品中是最长的,涉及育种、种植、加工、食用油供应、饲料、养殖、肉类生产、菜篮子工程等。其中,大豆加工业是连接大豆产业上下游的关键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大豆加工业的产业构成主要包括油脂压榨业和传统豆制品加工业两大部分。世界各国的大豆加工业均以油脂加工为主,传统豆制品加工业为我国的特色产业。

1920年,欧洲各国开始将大豆作食用油料。20世纪20年代起,大豆加工业在美国得以迅速发展,50年代日本兴起了大豆加工业,60年代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开始发展大豆加工产业。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将大豆蛋白应用于鸡肉中,提高了烹饪利用率和保存能力;俄罗斯、南非等国将大豆蛋白用于各种肉类制品中,制造出香肠、肉末夹心面包等;英国、西班牙等国将大豆蛋白添加到肉糜中,减少了脂肪析出,改善了组织和风味。印度大豆加工业近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该国有350个大型浸出油厂,占全部食用油的18%。70年代大豆加工业在南亚和东南亚快速发展,开发了丹贝和摊拍等名牌产品。乌干达利用大豆制品解决儿童蛋白缺乏症。德国用大麦芽、牛奶及大豆粉制成混合制品,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尼日利亚用12%大豆粉添加到玉米粉中作为断奶食品和病后恢复食品。用大豆制成清真食品,成为风味独特产品,以色列用大豆蛋白制成硬干酪,满足一些素食者的需要。委内瑞拉、墨西哥利用大豆蛋白替代乳品作饮料等。可以说,大豆加工业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开发的优势产业[2]。纵观世界大豆加工业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美国掀起了“大豆蛋白热”,80年代中国掀起了“大豆浸出油热”,90年代东南亚掀起了“大豆磷脂热”,2000年,美国、中国、日本掀起了“大豆异黄酮、皂苷、低聚糖活性物质”加工与利用热潮。目前,世界大豆加工业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等国家。世界大豆总产量中,用于榨油和豆粕加工的数量大约占85%,用于食品加工约占9%,用于饲料加工和种子的约占5%,储备库存约占1%~2%。世界大豆加工业的产业构成中,油脂加工约占62%,蛋白加工约占24%,食品及其它约占14%。

近年来,我国现代大豆蛋白工业发展迅速,正成为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新生力量。现代大豆蛋白工业改变了油脂压榨业以油脂为主、豆粕为辅的传统模式,将大豆蛋白的系列深加工产品作为主要产品,油脂相对地成为其副产物。其加工工艺和传统大豆油脂压榨工艺的区别在于大豆经过浸出法提取油脂后,豆粕在低温条件下脱除溶剂,大豆蛋白质基本不变性。利用此低温脱脂豆粕可以进一步生产出大豆蛋白粉、大豆组织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大豆蛋白系列产品。尽管如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豆贸易的主要用途仍然是油脂压榨,高油大豆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是发展大豆产业的关键。

2 我国大豆产业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推广品种的单产和含油量较低

我国传统食用植物油来源主要包括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和棕榈油等。近年来,大豆油成为我国首要的食用植物油来源。相应地,大豆油脂加工业成为我国油脂工业的主角,占我国整个油料加工能力70%。随着国外大豆消费增长的趋缓,中国大豆需求的快速增长,跨国粮商近年来加快了对中国大豆加工业的投资步伐。到2006年,全国正在开工的大豆压榨企业共有97家,其中有64家为外资参股企业,其日压榨能力在12.1万吨以上,中国大豆实际压榨能力60%以上都属于外资企业,外资基本上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3]。与此同时,仅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等四大国际粮商就控制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外资控制中国的大豆企业实际上并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加工利润这么简单,而是在做一个非常庞大的全球战略布局,中国仅仅是这个布局的一环。国际粮商早就控制了巴西、阿根廷和美国这世界上3个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国的大豆生产,在控制了中国的大豆压榨能力后,就形成了从原料到加工,同时包括贸易、物流、销售各环节的全球大豆产业链条。

我国菜用大豆能够满足自需,食用大豆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油用大豆竞争力较弱,基本依赖进口。我国在大豆生产方面的比较劣势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单产水平、出油率、单位产量成本、种植规模、流通费用等各方面。另外,在大豆收购过程中,还存在混收、混储、混运现象,难以保证加工企业对大豆原料品质需求,极大地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中国大豆种植业技术落后且分散,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多年来我国大豆生产缺少突破性品种和高产技术,多数品种抗倒伏、抗病虫害和抗逆性较差。近年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从事大豆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生产管理比较粗放。美国的大豆平均亩产量约为175千克,巴西为157千克,阿根廷为156千克,欧盟为227千克,而我国只有111千克。目前,国产大豆平均含油量为15%~18%,而美国大豆是高脂肪品种,平均含油量20%~22%。我国高油大豆优势区商品大豆的油分含量比进口大豆约低1%,非高油大豆优势区商品大豆的油分含量比进口大豆约低2%,杂质和水分含量分别比美国高2%和4%,国产大豆的产品规格和一致性也不如进口大豆。我国大豆是高蛋白品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8%~50%,氨基酸平衡优于其他植物蛋白,是一种优质植物蛋白资源,也是进口大豆所不具备的。但是,对于压榨企业来说,为了提高加工效益,优先考虑的是高油大豆。因此,在大豆产业对外开放后,国际大豆凭借低价(包括低关税)和高出油率等特点逐渐占领了中国市场。我国地产大豆无法承受不断降价的压力,很多豆农纷纷转种其他农作物,国际大豆商控制了大多数国内大豆的供应,掌握了大豆的定价权,从而可以通过控制大豆价格逐步控制中国整个大豆产业,从而达到其对中国大豆供应的绝对控制。

3 高油大豆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在大豆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大豆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被外国控制,则会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乃至社会、经济的稳定。目前,在大豆产业链中,大豆种植、大豆压榨和大豆贸易是重要的三个环节。在大豆种植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主要以高产为目标,大豆平均单产远远低于玉米等粮食作物,也远远低于美国等大豆主产国的平均单产。加入WTO以来,国际市场大豆以较低的价格涌入我国,国产大豆质次价高,企业榨油原料主要从国外进口,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逐年下滑,对国家大豆储备的安全性构成威胁。在大豆压榨方面,大豆油脂生产企业陆续被外资控制,控制企业的外商不仅控制大豆加工环节,还控制大豆生产国的原料基地、收购环节、进出口贸易等产业链条。在大豆贸易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大豆消费量巨大,中国却一直不能参与国际定价,而只能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从事期货交易,被动接受CBOT设定的价格。

我国是大豆传统食品生产的发源地,但长期以来处于作坊式生产的原始水平,传统豆制品生产无论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发展规模都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国家提出的“大豆行动计划”,也由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也几近搁浅。我国大豆加工业产品品种单一,使得占大豆40%以上的优良蛋白质和其他成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豆低聚糖、异黄酮、皂苷、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及功能性成分的利用也微乎其微。目前,大豆油脂生产是我国大豆加工产业的主体,而我国大豆的油脂含量低于国外大豆,油脂生产企业当然愿意购买进口大豆做为榨油原料。国内大豆虽然占有非转基因的优势,但对于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仍无法与成规模的外资企业抗衡。必须认清我国大豆产业危机的根本原因,要从高产、高油新品种选育着手,研究配套技术,提高生产效益,这是解决我国大豆产业危机的根本途径。

4 高油大豆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策略

利用高油大豆作为原料,在不增加加工成本的基础上,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利润,增加生产效率,同时又可以大幅提高商品大豆的内在价值,提高种植效益,发展大豆生产。我国优质大豆品种资源丰富,油分含量最高达到24%以上,蛋白含量最高达到50%以上,通过品质育种攻关,选育审定比目前大面积推广品种油分含量高3%~4%的高油品种是完全可能的。脂肪含量属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高油大豆新品种的选育难度较大。我国在高油育种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先后有一批油分含量达23%以上的品种投入生产,如嫩丰2号、4号、l0号, 黑农 4号、6号、8号、31号, 东农71434,中黄20号,中32号,湘春豆14号等。为了提高大豆油品质,大豆脂肪酸的改良应在提高亚油酸、油酸含量同时适当降低亚麻酸含量。亚麻酸含量的高低决定着食用油的货架期,低亚麻酸育种会降低大豆对逆境的抵抗能力,高油、高质和高产很难结合。要加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高效、广适性强的大豆新品种选育,拓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发掘优异基因,研究转移目标基因的技术和方法。要开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努力克服杂交制种瓶颈,将常规育种与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有机结合,提高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的选育效率。

自2003年农业部实施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以来,高油大豆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大豆商品品质普遍提高,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175千克,比全国平均单产提高50%以上。应全面推进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优势区域从东北高油大豆扩大到东北中南部兼用大豆,实现国产大豆区域化生产布局。加强研究大豆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配套栽培技术,开展大豆施肥、灌溉、栽培调节、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并将这些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和推广。在高油大豆推进计划中,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积极利用现有高油品种,尽快提高高油品种在大豆总产中的比例。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土地转让、合作经营等多种途径促进土地适度集中,提高大豆生产规模化水平。应提倡、引导、支持大豆加工企业根据自己的主导产品建立自己的优质大豆基地,选用加工专用性品种,实现大豆原料的规模化和优质化,彻底改变种植品种比较混乱、选择品种时轻视品种品质的局面,解决生产规模小,难以实施标准化管理,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充分发挥优良品种、专用品种的生产优势、品质优势,通过实行产销衔接,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4]。

[1]赵团结,盖钧镒.栽培大豆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954 ~ 962.

[2]江连洲,夏剑秋.国际大豆加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外食品工业,2003,(7):10 ~ 14.

[3]李建平,刘冬梅.外资并购对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69 ~ 71.

[4]钱虎君,盖钧镒,喻德跃.选育专用大豆品种促进加工科研升级[N].农民日报,2002-10-24 日(6).

1005-2690(2011)06-0001-03

S 565.133

A

钱虎君(1963-),男,江苏宜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技术。

2011-03-31

猜你喜欢

高油加工业油脂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A taste of Peking duck
高油玉米推广种植前景浅析
高油大豆高产高效栽培要点
Al-Zr-CeO2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油脂环氧化性能
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油脂》
工业4.0背景下的机械加工业优化升级
大籽高油品种湘花2008高产栽培技术
“酯和油脂”的重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