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产妇应用不同护理模式对产后恢复的影响
2011-02-10杨素梅张玉梅
杨素梅 张玉梅
为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病死率,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的增加,我国目前剖宫产率达37.5%[1]。为促进剖宫产产妇尽快康复,降低因剖宫产给母婴带来的并发症,我院对剖宫产的产妇给予护理干预,并与同期传统的剖宫产护理方法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剖宫产产妇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60例,年龄(27.5±4.8)岁,孕周(38.5±1.2)周;传统组 60例,年龄(27.6±5.1)岁,孕周(38.6±1.1)周,两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传统护理 按剖宫产常规护理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腹部切口渗血与阴道出血情况,肛门排气后进食,尿管于术后24~48 h拔除,拔除尿管后离床活动,按医嘱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
1.2.2护理干预
1.2.2.1孕妇于术前均接受健康教育,责任护士给予孕妇心理疏导及相关知识的宣教,讲解在各个时间段所要做的术前准备,如何配合医生、护士、麻醉师做好哪些准备,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讲解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早接触、早吸吮的好处,鼓励家属陪伴,消除恐惧心理;讲解手术环境、手术方法、麻醉方式及效果,指导术中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让孕妇及家属预先熟知治疗经过,可以减轻其盲目紧张,更好配合[2]。
1.2.2.2产妇剖宫产术后入病房头垫枕头平卧2 h后,护士帮助产妇早期翻身并详细指导家属。根据产妇意愿选择舒适的体位,翻身时应先将腹带包好创口,以免活动时牵扯皮肤引起创口疼痛;术后6 h开始鼓励并协助床上活动,每2 h翻身1次,8~12 h后取半坐卧位,以促进肠蠕动;术后6 h开始进食流质,但忌奶和糖类及油腻汤类等易胀气食物,待肛门排气后进普食,强调合理的平衡膳食对产后恢复及泌乳的好处、并取得产妇家属的积极配合;拔管前进行膀胱功能训练3次,拔管后观察产妇排尿情况,并协助床上排尿,以及鼓励离床活动。
1.2.2.3在产后4 d内每日由护理人员提供2次乳房护理。首先用温度为40℃ ~45℃的热毛巾盖住整个乳房,热敷时间为5 min;然后,用右手示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从乳房根部向乳晕做螺旋式按摩,力度以产妇不出现痛苦表情为宜;哺乳后,两手相对从乳房边缘向乳头轻轻挤压整个乳房,要保持一定压力,重复10次。最后,一手托住乳房,另一手拇指和中指相对,重复快速挤压,方向为向后指向乳房中央,而不是向乳头根基部挤压[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拔管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泌乳时间,与产后4天观察产妇乳房胀痛情况。
2 结果
两组拔管、排气、进食及泌乳时间比较:护理干预组60例,拔管时间(10.6±4.4),排气时间(22.5±3.3),进食时间(11.2±4.5),泌乳时间(46.1±5.2);传统护理组60例,拔管时间(25.2±7.5),排气时间(22.4±3.2),进食时间(11.2±4.6),泌乳时间(46.1±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术后早期进食不仅能明显缩短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减少腹胀及随之引起的其他并发症,还能及早进食补充营养,促进乳汁分泌,通过产后早进食,带来母婴健康的护理效果。干预组采用拔除尿管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不仅缩短了导尿管留置的时间,干预组选择在膀胱功能训练3次后拔除尿管,提高了拔除尿管后第一次排尿的成功率。剖宫产术后垫枕头平卧后早期翻身给予舒适卧位,有利于肌肉松弛,避免不舒适感,有利于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有利于肠蠕动的恢复,改善胃肠功能,预防或减轻腹胀,有利于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4、5]。本组护理干预给母婴都带来很大的好处,有利于乳汁的提早产生,疼痛减轻和乳腺管的提早通畅,为母婴同室,纯母乳喂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护理干预较传统的护理模式,能够明显缩短剖宫产产妇拔管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泌乳时间,减少乳房胀痛,值得临床应用。
[1]何玉敏,剖宫产产妇实施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与分析.河北医学,2008,14(6):673-674.
[2]唐满玲.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的影响.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0):1150-1151.
[3]梁文君,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肛门排气及早期泌乳的影响.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25(6):632-633.
[4]庄红仙.产前护理干预对产后乳房胀痛的影响.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9):3004-3005.
[5]朱社宁.护理干预对改善产妇产后乳房肿胀的作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8):10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