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探讨

2011-02-10李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10期
关键词:颊车风池面神经

李岚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探讨

李岚

针刺;电针;周围性面瘫;神经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称“口眼歪斜”,西医称“周围性面神经炎”,其发病与受凉、劳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临床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常见,以非特异性面神经炎最为多见,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歪斜”。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其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或伴疼痛,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露睛、流泪、流口水、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等症状。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报道很多,且疗效较好。但是,怎样才能更正确、客观的观察其疗效,则尚待探讨。

1 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型

(1)单纯性面瘫:除患侧额纹消失、眼睑开合困难、多泪或干涩、咀嚼鼓气困难,味觉失常、浅感觉迟钝等的口眼歪斜外余无他症。(2)复合性面瘫:除单纯性面瘫的症状外兼见头痛、患侧耳廓、乳突等压痛及面部拘挛者。(3)外伤性面瘫:因头面部跌打损失而致者。上述三型的预后,外伤性最为顽固,复合型次之,单纯型最易。

2 针刺方法[1]

在疾病的发展期取穴要少,一般主穴取合谷、风池、颊车;风池、合谷用泻法,患侧颊车用补法,健侧颊车用泻法。面部腧穴针刺不宜过深,留针时间不宜过长,发展期可留针20 min。在疾病的稳定期可酌加地仓、颊车、阳白、鱼腰等穴透刺,配穴随症状可选用攒竹、迎香、承浆、廉泉等。面部透穴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但要在病情稳定后方可使用。常用的透穴有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四白透承泣、水沟透地仓等,这些透穴针刺的方向一般是由健侧透向患侧,用押手掌握针尖的深浅和方向,注意透穴要在皮下进行,过深则透入口腔内或造成皮下出血;刺手一边捻转一边向前推进,直至所需深度。提插捻转的幅度要视病程的长短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而酌情处理,针刺留针时还可使用一些特殊手法,如烧山火、苍龟探穴等。较为难治的产后面瘫应及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免留下后遗症。病情发展超过1个月的针刺应较深,取穴也相应要多一点,时间更长的可选择隔日或3日1次的针刺方法,以图远期疗效。

3 电针运用[2]

电针是治疗面瘫最有效的方法,但使用不当会起到一定的副作用,影响到治疗效果。在发病早期,由于神经的充血水肿而使肌肉处于一种迟缓麻痹的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一定的自我恢复时间,所以在发病后一周内使用电针是不妥的。因为电流可使水肿的神经功能激发起来,而此时神经处于麻痹状态,以致于它还不能适应这种电流的刺激,从而造成神经的不可逆反应而不利于恢复。神经的这种电生物特性是非常明显的,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在早期使用了过强电针刺激的患者恢复很慢,而且还有可能留下比较重的后遗症,原因就在于此。使用电针时用电量要小,频率要高,即小而快的电流,随着病程的延长,用电量逐渐增大,频率减低。电针的连接一般一端接在一个透穴上,一端接在直刺穴上,如地仓透颊车和下关。

4 辅助治疗

中药的运用很有必要,如早期风热可用清热疏风药,适量加一些活血药;风寒用散寒祛风药,后期则主要以祛风、活血、通络为主。临床主要以牵正散、补阳还五汤为主进行加减。牵正散的用量要大一点,以服药后患者舌尖微有麻感为度,同时又要注意蓄积中毒,以防出现意外。对于顽固性面瘫除使用以上药物外,可酌加补肝肾、益气血之品,以增加人体正气,驱邪外出。维生素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作用,因为面神经有炎症性水肿,神经元的部分功能丧失,故需要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类、神经生长因子等。辅助治疗很重要,有些症状需要对症处理,如目痛可用抗菌素眼药水以预防感染,耳后疼痛可用抗病毒和维生素类药物治疗。

5 调护

出门要戴口罩、眼镜,以防风邪的再次侵袭。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多吃蔬菜和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精神因素与本病的治愈有一定关系,故治疗期间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些患者求愈心切,自寻多种治疗,配合较差,往往使病程延长。重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如在针刺治疗过程中,面神经功能开始有所恢复时,应加强面肌动作的练习,这样有利于面瘫的恢复。

6 典型病例

某男,56岁,初诊。2009年4月25日,晨起觉流口水,不能吐痰、吸烟,见口眼歪斜。检查:神清,肢体功能正常,心率80次/min,律齐,BP 128/75 mm Hg,眼底检查:轻度动脉硬化。右侧面部肌肉松弛,右眼不能闭合,露齿试验(+),鼓腮试验(+),患侧乳突疼痛。CT检查:颅内未见明显异常。神经内科诊断:右侧周围性面瘫。治疗:针刺取患侧阳白、四白、颊车、攒竹、水沟、地仓、翳风、风池、双侧合谷穴。1次/d,留针30 min。

7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面瘫的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而致经气阻滞,气血郁滞,经络不通而发生。在临床中,运用电针脉冲电流对经络腧穴的良性刺激,可达到疏通局部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更用艾条独特的灸火热力,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逐寒消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从而使受损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而痊愈。西医学认为本病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但可以明确的是最终都因面神经的无菌性炎症、水肿甚至变性导致功能障碍致使患侧表情肌瘫痪而发病。

笔者认为:针灸治疗的早期疗效优于恢复期,但在穴位选择和手法操作上有所区别。早期我们可选择面部与肢体的穴位,面部有阳白、攒竹、迎香、地仓、颊车等;四肢有合谷、太冲等,手法宜轻巧。考虑到初期神经根的水肿,我们暂不用耳后乳突部穴位,如翳风、风池等,可待恢复期再行配伍。早期针刺面部腧穴,可改善面神经分支部分的血液循环,为受损的分支神经最大限度提供营养物质,如果待恢复期再行针刺治疗,当神经水肿严重或水肿时间较长时,分支神经可能因缺血缺氧而坏死,神经干的水肿虽然消除了,但面部功能由于分支神经的坏死,而留下永久后遗症,因而早期针刺疗效好于恢复期。此外,笔者认为:本病多为内有肝胆火旺、外为风寒侵袭,若早期配合太冲、足临泣等穴位疏泻肝胆之火,则疗效更佳。

[1] 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

[2] 杨淑光,安正阳,范东明.针药并用治疗面神经炎56例体会.针灸临床杂志,2002,(7):24.

163453 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康复科

猜你喜欢

颊车风池面神经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常按5穴护牙齿
常按7穴不掉牙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小穴位 大健康
风池穴在面瘫中的治疗体会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