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肌炎1例
2011-02-09陆亚丽浙江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315324
陆亚丽 (浙江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 315324)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76岁,因右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月有余,加重10天,于2010年3月17日入院。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行走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伴右大腿膝部疼痛。曾在外院行骨盆X线检查,提示右髋关节骨性退变;腰椎CT示L4~5、L5~S1椎间盘膨出,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予消炎止痛类药,无明显效果。10天前患者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右腿膝部疼痛,神志清,精神欠佳,夜寐差,夜间疼痛加剧,体重稍减轻。入院查体:右髋关节稍肿胀,前侧可触及一大小约4cm×3cm的肿块,质中,伴压痛,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无波动感,右下肢伸直困难,屈髋屈膝试验阳性,“4”字试验阴性,右髋关节内旋、外旋活动障碍,局部皮温不高,皮肤感觉无明显减退,右臀部肌肉萎缩,腰椎无压痛,既往无肿瘤史,40年前有血吸虫病史。
CT检查:右侧髂腰肌明显肿胀,其周边光滑,内部密度不均匀。MRI检查:右侧髂内肌及髂腰肌区巨大占位性病变,考虑原发性恶性肿瘤可能。B超检查:肝内钙化灶,后腹膜未见明显异常。红细胞计数3.15×1012/L,抗“O”26.78U/ml(阴性),类风湿因子5.19U/ml(正常值0~30.0U/ml),C反应蛋白4.32mg/L,血沉7mm/h(正常值0~20mm/h)。结核抗体阴性,抗核抗体阳性。
在全麻下取仰卧位,右髋部常规消毒铺巾后,取右髋前侧从髂前上棘至腹股沟内侧斜行一长约15cm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分离并保护股外侧皮神经,切断缝匠肌起点,骨膜下剥离髋内肌,见一位于髋骨内面及髂腰肌止点的肿块,予钝性分离。肿块边缘无明显粘连,质中,外面包膜色灰白,取出肿块大小约12cm×5cm×5cm,内见大量血样物质。部分肿块送快速病检,报告“左髋横纹肌及增生纤维组织伴慢性炎细胞浸润,陈旧性出血”。反复冲洗,止血,放置引流管一根,缝合缝匠肌,逐层缝合切口。术中切除完整,手术顺利,出血约450ml,输红细胞悬液2U,术后病理报告为“右髋部增生性肌炎伴出血、坏死,横纹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增生,可见神经节样细胞,毛细血管增生,伴出血、坏死、炎细胞浸润”。术后给予抗感染、活血治疗,患者疼痛消失,活动明显改善。术后随访半年,患者健在,生活能自理,局部无复发。
2 讨论
增生性肌炎是横纹肌组织的纤维间隔和筋膜的一种成纤维细胞增生性病变。它是由Kern于1960年首次报告并命名的,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常发生于肩胛区、胸壁及大腿深部,病因尚不清楚。临床上均表现为生长迅速的单个或多个融合的结节[1]。病程多在2个月以内,可有疼痛或触痛感,但多数结节无症状。病变界限不清,一般直径小于6cm,质硬,12天内体积可增大1倍。
巨检外观不规则,均为界限不清的浸润性包块,一般无包膜,灰白色,质硬韧,直径为2~6cm,位于骨骼肌内,病变在肌束间形成灰白色梁束状[2]。本例患者肿块有包膜。增生性肌炎是一种良性病变,在肌纤维间浸润,形成特征性棋盘样结构。局部切除后罕见复发,不转移,预后良好。本例患者术后随访半年,局部无复发。
本病肿块压迫股神经致股前侧及小腿内侧出现放射痛,容易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所致。因此,诊断上须与髂腰肌脓肿、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因该病临床病程短,生长速度快,一般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检查时肿块不浮动,容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因此,术中予快速冷冻切片病理诊断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避免因术前错误估计造成的手术范围过大,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1]朱峰,张岚,杨军玲.增生性肌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1):106-107.
[2]王坚,朱雄增.软组织肿瘤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