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效果观察
2011-02-09葛恒君苗雨丰北京世华针刀中医医院100021
葛恒君 蒋 梅 苗雨丰 (北京世华针刀中医医院 10002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好发于30~60岁的体力劳动者或平时缺乏锻炼者。本病早期常应用保守疗法,能消除水肿和炎症反应,暂时缓解症状,但无法根治。外科椎间盘摘除术创伤较大,容易带来并发症。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针刀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依据及病理分型。上述期间符合诊断标准并坚持连续针刀治疗者,共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8岁,其中30~50岁40例(80.0%);病程3个月至10年,平均5个月。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坐骨神经痛,其中45例(90.0%)为单侧,疼痛沿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30例(60.0%)有反复腰痛发作史;22例(44.0%)出现下肢麻木,其中18例局限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外侧缘麻木或皮肤感觉减退;26例(52.0%)有程度不同的脊柱侧弯。
1.3 X线表现 在正位平片上,腰椎侧弯是重要的X线表现,侧弯多数是由突出的间隙开始向健侧倾斜,患侧间隙较宽。侧位片可见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甚至向后凸,椎间盘突出的后方较宽,所谓前窄后宽表现。早期突出的椎间隙多无明显改变,晚期椎间隙可明显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生成。
2 方法
2.1 针刀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在治疗床上行大重量骨盆牵引50~100kg,牵引10分钟后进行针刀治疗。在罹患椎间盘上位椎体患侧横突上进针刀,针体与横突背面垂直,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刀锋到达骨面后向下转移。当到达横突下侧边缘时针刀沿下侧边缘伸入1~2mm,然后将刀锋沿横突边缘向内侧移动,移动到遇骨性阻碍时说明到达横突根部神经孔上外侧,此时将针体向肢体下侧倾斜,将刀锋转动90°使刀口线与神经孔内侧的骨性边缘平行。针刀沿神经孔的内侧边缘转动式前进,随旋转将针体向人体的上段倾斜。当针体与人体上段约呈30°角时,如患者下肢坐骨神经有酸胀感,说明刀锋已达逸出的瘢痕组织与神经根之间,则沿神经根方向切2~3刀出针。针刀治疗4次为1个疗程。
2.2 手法治疗 针刀治疗后,立即做连续提腿复位手法,使其复位。连续提腿复位手法操作过程:患者取俯卧位,第一助手将其膝关节屈曲90°,使小腿与大腿垂直。该助手站于治疗床上,靠近膝关节,弯腰握住患者双踝关节上缘。术者和第二助手站于治疗床两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压在患椎旁压痛点上,二人各压住一侧。第一助手将双小腿垂直提起,使患者髂前上棘离开床面。此时,术者和第二助手双拇指一齐下压椎旁压痛点,用力的方向与脊柱矢状面呈45°角。当第一助手放下小腿,患者膝部着床时,术者和第二助手也同时松开。按上述步骤连续提压15~20次。将患者小腿放下、伸直,检查患椎两侧压痛点,如无放射痛或放射痛明显减轻,即可停止整复,如放射痛无改变,可再做1遍,一般不超过3遍。手法治疗结束后送回病房,在搬送时保持患者身躯干直。仰卧在病床上,下肢可做屈伸活动,躯干不得任意活动,更不能坐起。患者在床上可翻身,须保持身体平直,不能扭转腰部,二便时要保持腰部分前凸位,卧床3周。术后给予一系列使还纳的椎间盘不再后突的护理措施。
2.3 药物治疗 给予活络Ⅰ号方剂(院内制剂,包括紫丹参、当归、川芎等)口服,每日3次,6粒/次。如有炎症,适当应用抗生素。
2.4 康复治疗 手法治疗1周后,嘱患者在床上做飞燕式练功法,每天50~100次,并做下肢抬举锻炼,双下肢每天各做50~100次。
3 结果
疗效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正常参加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治疗结果:针刀治疗最短2次,最长3个疗程,平均治疗6次。50例中,治愈44例(88.0%),好转5例(10.0%),无效1例(2.0%)。术后第6个月、第12个月、第36个月进行随访,治愈的44例均无复发,好转的5例中有2例治愈,表明远期疗效大于近期疗效。
4 讨论
过去认为,椎间盘在退变的基础上,当后部压力增加时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外侧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腰腿痛。但外科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时,却找不到完整的髓核,而是纤维环和髓核混杂在一起的瘢痕组织。可见向后部逸出的不是髓核,而是瘢痕组织。突出的瘢痕组织,随时间推移或因扭转伤,与神经根周围的系膜发生粘连,当神经根受牵拉时,引起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祖国医学“痹症”、“腰腿痛”范畴,发病机制多为劳动时用力不当,抬物过重,或因猛烈撞击,重压、牵拉、扭转的应力慢性劳损和外感风寒湿邪等综合因素。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主收引”。如果风湿邪侵犯腰部肌肉,不仅使局部肌肉痉挛,气血凝滞,筋脉失养,还可导致腰椎内外力学平衡失调,加重腰椎的失稳状态,特别是一侧腰肌痉挛时使腰肌两侧肌肉、韧带张力不等,后关节受压不均,更易促进病变的发作。根据病因分析和解剖特点,最易发生突出的部位是 L3~4、L4~5、L5~S1间。
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如手术疗法、溶核术、牵引、推拿等,但均有不足之处。如手术治疗对人体损伤大,后遗症多,一般人不易接受。对脊椎力学结构影响较小的溶核术,术中使用的木瓜蛋白酶常导致过敏、感染等副作用,可加重神经根周围组织的粘连,因而效果也并非很理想。单纯的牵引和推拿,对病程长、周围组织粘连重者,疗效不满意,有的甚至因牵拉不当造成新的损伤。针刀疗法集中医之针和西医之刀的优势,定位准确,操作精细,具有不开刀、不流血、不损伤神经的特点,常获立竿见影、刀到病除之疗效,理论方面有一定科学依据,并为诸多临床实践经验所证实。它是先用针刀对瘢痕、粘连组织进行松解,再配合牵拉和手法复位,促使粘连组织完全松解和突出物的还纳,以彻底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达到减压和松解粘连的目的,并配合药物活血通络,舒筋止痛,巩固疗效。
本文结果显示,针刀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既可治标又可治本,远期疗效大于近期疗效,具有效果满意、治疗范围广、简便易行、患者痛苦少、费用低廉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