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器预设高度对静脉输液滴速稳定性的影响
2011-02-09董卫红刘学英过永勤缪巧英张艳华全忠英陈晓妹浙江嘉兴市第一医院314000
董卫红 刘学英 过永勤 缪巧英 张艳华 全忠英 陈晓妹 (浙江嘉兴市第一医院 314000)
在临床静脉输液操作中,护士根据药物的性质及患者的病情、年龄、心肺肾功能状况来调节输液速度[1]。输液速度过快或过缓均会影响疗效,甚至引起肺水肿等严重不良后果。为保证重点患者的输液安全,可采用输液泵控制滴速,但输液泵相对昂贵的价格导致其不能普及应用。目前,临床上常规使用输液器上的调节器来调节滴速。为探讨调节器预设高度对静脉输液滴速稳定性的影响,笔者对2528例次的输液患者不同高度调节器进行滴速动态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选取2009年1-10月在心胸外科和肝胆胰外科病区周三至周五上午9-10时开始输液,首瓶液体输注时间>1h的住院Ⅱ级护理患者1275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646例,女629例;年龄18~75岁,平均57岁。静脉输液总计2528例次,按调节器距床面的不同高度分为≤20cm组(255例次)、21~30cm组(278例次)、31~40cm组(318例次)、41~50cm组(264例次)、51~60cm组(248例次)、61~70cm组(594例次)和71~80cm组(571例次)。
1.2 操作方法 按医院统一规格安置输液挂钩,输液瓶(袋)口距床面高度为110cm,一次性输液器莫菲滴管距床面80cm,输液管在床面缓冲长度为50cm。护士在静脉穿刺后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情况调节输液滴速,如实记录在输液巡视卡上,并按自身操作习惯预设调节器高度。向患者及陪护者做好宣教,强调不得擅自调节滴速,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
1.3 观察指标 护士在1h(含)内巡视并记录滴速,如与开始输液时调节的滴速相差超过±10滴/分者,列为滴速非计划性变化统计范围。
2 结果
各组输液滴速非计划性变化发生情况:调节器预设高度距床面≤20cm组发生率为4.7%(12/255),21~30cm组4.7%(13/278),31~40cm组4.4%(14/318),41~50cm组3.8%(10/264),51~60cm组3.2%(8/248),61~70cm组0.8%(5/594),71~80cm组0.7%(4/571)。71~80cm组与61~70cm组输液滴速非计划性变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总体上,调节器高度不同,滴速非计划性变化的发生率也不同,调节器预设高度距床面60cm以上时输液滴速稳定性最好。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用药的重要途径。据统计,90%~95%的住院患者需要静脉输液治疗[2]。为保证患者安全,美国的输液护士需取得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资格证书。目前,我国静脉输液护士的专业化发展也已起步,但静脉输液专业化的普及尚需时日。对普通执业护士在静脉输液的质量管理上需注重环节监控,操作流程的规范与细化尤为重要。生产厂家普遍将一次性输液器上的调节器安置在输液管下端近滤网处,操作者可随意调节其高度。目前,国内《护理学基础》中静脉输液内容对调节器的预设高度均未给出指导性数据,以致输液护士在这一操作细节上的不同作法,结果使部分患者的输液滴速发生了非计划性变化。
输液滴速发生非计划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由于一次性调节器滑轮的固定性较差,当患者改变体位或增减棉被时碰到调节器滑轮,改变了调节器的状态,使输液滴速发生改变;②部分患者不听取护士宣教,为急于结束输液擅自调节滴速。有文献报道[3],在输液过快的原因中有38.88%是患者自行调快的,且大部分在调节滴速时不愿被他人察觉。低年资护士在输液操作时预设调节器的位置常较低;高年资护士大多能调整调节器的高度,一般置于距床面40~50cm处(稍离棉被)。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输液调节器预设于距床面60cm以上时输液滴速稳定性最好,这样增加了卧床患者自行调节滴速的操作难度,且易于被他人发现,达到了有效阻止患者擅自调节滴速的目的。笔者认为,若在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增加调整调节器高度的步骤,可有效减少输液患者的安全隐患。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36.
[2]王腾珍.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专业化现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2):279-280.
[3]王雪玩.在院患者静脉输液速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8):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