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服务于农村城镇化策略的个案研究
2011-02-09李伟林
李伟林
一、理论视角:农村城镇化和社区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变为城市居民,但这些农民普遍存在着非农劳动技能不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就业能力差、就业观念落后、依赖性强等问题[1],这已成为制约农民脱离土地,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的主要瓶颈。社区教育的发展为城镇化走向深入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提升新城市人口的素养,促进其就业,实现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建构学习型的社区文化,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1.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需要社区教育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涌现出了一大批需要转移的失地农村劳动力,这些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其中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仅占9.1%。[2]这样的素质状况已经成为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尤其是失地农民就业的瓶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2 000万人次以上,使他们初步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必需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因此,通过对农民进行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
2.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改变需要社区教育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城镇产业的发展,城镇产业充分发展必须依托于合理的产业结构。通过农村城镇化可以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也会导致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这使得各行业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技术的专业人力。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各行业对拥有知识、专业并能从事技术性、信息性、智力性职业的人员需求不断扩大,这对社区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3.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成员素质的提高需要社区教育
所谓农村城镇化实际上就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区域转移为城市区域的过程。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失地农民变为城市居民,但失地农民素质结构普遍偏低。因此,通过社区教育,对失地农民开展包括公民道德素养、法律基础知识、卫生与健康、地方文化普及等多维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社区意识,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形成全方位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人口素质。
二、实践回顾:嘉兴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的现状
在嘉兴,农民既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生力量,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守法纪、讲道德的新型农民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目的。
近几年来,嘉兴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依托电大平台搭建的社区教育四级网络结构作用明显
依托嘉兴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了嘉兴城市大学(社区大学),各县(市)也相继依托当地电大建立了县级社区学院,同时,依托街道(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立社区教育中心,在行政村(企业、居委会)建立社区教育教学点,初步形成了以城市大学和县(市、区)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居委会(村委会)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覆盖全市城乡的金字塔型社区教育四级网络结构。目前,县(市、区)社区学院覆盖率达到100%,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覆盖率已超过70%,居委会(村委会)社区教育教学点超过20%。[3]
嘉兴社区教育的网络体系涵盖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两个领域。农村大学生培养工程,新居民素质提升工程,岗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各类教育全面展开。通过四级网络结构社区教育向乡(镇)、村延伸,大大促进与完善了嘉兴城乡间社区教育资源的配置,使城乡居民方便、经济、现代式体验远程社区教育带来的学习革命性变化,初步实现了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学习型社会的氛围在全市城乡迅速形成。
2.构建了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载体的社区教育模式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失地农民为了完成角色上、职业上的转换,他们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接受新技能的训练。在嘉兴,这类学习与培训任务目前主要靠基层社区教育机构——依托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立的社区教育中心(或教学点)来完成。这种社区教育模式的建立,使得社区教育直接服务于农村居民,为他们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机修、电工、机织、缝纫等。
社区教育为嘉兴失地农民培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提升了农村社区教育机构的社会作用力和社会地位,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3.城乡合作办学机制效果明显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他们需要在提高知识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学历水平。而农村社区教育机构在需求信息、生源组织及农村教育经验等方面具有优势,嘉兴市(县)各级电大通过与乡镇成校建立合作办学机制,在乡镇设立电大工作站,依靠乡镇成校组织生源,在乡镇开展教学辅导,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2005-2010年,在全市农村招收了6 388名本专科学生,促进了农民受教育年限的延长,让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把大学办到农民家门口。同时,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开展各类培训,为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4.为构建新型城乡教育关系提供了范例
依托市、县电大,乡镇成校及村教学点建立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和管理体系需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应该说,它们既是一个办学实体链,又是一个统筹协调、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管理网络,为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各自层面上开展好工作。它们不是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而是相互平等、优势互补、寻求共赢的、经协议形成的平等民事主体关系,不能采用市对县、县对乡镇的垂直管理方式,不能任意侵害下位办学实体即各农村办学实体的利益,要改变过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带来的弊端。嘉兴社区教育成功的实践经验为社区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范例。
三、问题探究:阻碍嘉兴农村社区教育有效发展的归因分析
嘉兴近年来社区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1.机构不够健全
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其发展应依靠政府推动,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应如此。应当建立“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从嘉兴目前情况来看,有些县市社区教育领导机构比较健全。例如,桐乡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12月发文成立由市委领导亲自挂帅的全市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管理协调全市社区教育活动。市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宣传、推广、组织、指导和督查全市社区教育工作。但有些地方至今仍没有成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协调机构,影响了社区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因此,需要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来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市城乡的社区教育工作。
2.人员配备缺位
虽然嘉兴建立了社区教育四级网络结构,但在农村,从事失地农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机构和人数相对不足。尽管目前70%以上的乡镇都建有社区教育中心,负责本乡镇的教育培训工作,但仍有不少的社区教育中心只配备 1名专职干部,人员配备严重缺位,无法较好地完成社区教育的各项教育培训任务及协调工作。同时,农村培训机构普遍缺乏培训经验和专门的教材,培训方式上存在着照搬城市职工职业培训模式,片面追求数字和短期效果,为培训而培训等问题,培训管理力量弱。
3.设施投入不足
农村社区教育机构承担着各类教育培训任务,既要开展学历教育和各类技术培训,又要开展各项寓教于乐的活动。从目前情况看,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设施严重缺乏,培训装备少,活动空间小,不少中心往往只拥有1~2间教学用房,实践操作场地几乎没有,凡是技能培训或职业技术教育,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时,往往要到企业单位借用场地和设备, 且分批进行,教学进度和效果受到影响。[4]同时,农村社区教育机构普遍缺乏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4.农民认知局限
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鼓励全社会成员追求新知,开发潜能。在农业经济向技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农民要跟上城市的生活节奏,适应新职业的要求,就必须认识到不断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将自主自觉地学习变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农民长期在相对稳定、封闭保守的文化氛围中生活,习惯在缺少竞争的乡村经济模式下劳作,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并不强烈,没有形成自觉和自主学习的内在迫切需要。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自觉自主的学习观念与被动接受的学习观念必然产生冲突。解决这一矛盾,激发农民的学习需求,光靠外界施加的教育培训,甚至是强制手段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促使农民的观念改变,使渴求知识成为他们学习的原动力。
四、前瞻思考:社区教育服务于农村城镇化战略的策略探索
1.尽快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协调机构
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组织。从目前嘉兴市社区教育现状来看,应建立由市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分级归口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主任,城市大学校长为副主任,各部、委、办、局领导任委员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各街道成立相应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市、县、街道、居委会四级社区教育管理网络,实现领导体制一体化。这样有利于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和分级管理,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工作到位、奖罚分明。
2.重视队伍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专业化
较之于城市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是一项更为繁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广大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己经迫在眉睫。应由政府牵头,组织、人事、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齐心协力,在社区教育经费、人力、政策等方面加大投入,使得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要将一批年富力强又经过专门培训的师资力量充实到社区教育工作行列中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
3.多措并举,催生失地农民的学习欲望
社区教育不具有义务性和强制性,主要取决于社区居民的自我欲望和自我需要,因此,催生农民的学习欲望是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核心措施。笔者认为,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加强失地农民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扩大社区教育及其成果在失地农民群体中的影响力,激发失地农民接受社区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刊等手段,广泛宣传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大力营造社区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大实证、实例、典型和经验的交流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以事实说服人,以典型激励人,以实证教育人,调动失地农民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失地农民通过社区教育尝到甜头、得到实惠,从而催生学习欲望。
4.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更新农村社区教育手段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益深入。政府部门应该在政策、资金、人员培训等多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村社区教育中的运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可充分发挥依托电大成立的市远程教育中心的作用,以此为龙头,通过宽带网连接全市所有的乡镇及行政村,组建教育文化和网络技术专家组,及时上传资料,更新维护好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各种互动活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服务,使全市城乡所有社区教育实体能共享资源平台。让广大农户通过平台,在劳动之余可快捷地完成社区教育学习并实现与专家网上互动。
5.构建协作机制,整合并共享各类社区教育资源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资源协作是对协作双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从而实现“1+1>2”的效果。柏拉图说过,知识领域中两个人通过思想交流和辩论,都可以更加接近真理,而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仅通过自己的思考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5]依托电大而成立的社区学院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阵地,但社区教育要做强做大,仅靠电大的力量无法实现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而构建合作机制,整合并共享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是一条捷径。首先,社区学院应主动与区域内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进行广泛合作,变竞争关系为合作关系,共享各校师资、设备和信息资源,全方位地为区域经济需要提供各类人才。其次,应主动接轨区域内农村中等学校,为农村中专、中职毕业生提供就业前和就业后的中专升大专以及本科教育的学历提升机会。
6.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对社区教育的管理
社区教育已经蓬勃开展,但社区教育的做法多种多样,人们的思想认识差异很大,在如何建立规范的教育过程,如何评价工作的优劣等方面,还需要形成一个考核评价机制。由政府主管部门统筹组织,建立由专家、教育管理人员和社区群众代表组成的考核评价组织,制定相应标准,对市、县、乡镇及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价,促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规范中健康发展,科学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1]郑瑞平.城乡统筹背景下失地农民之职业教育问题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351-353.
[2]凌飞飞,周远成.城镇化战略: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J].学理论,2010(8):132-133.
[3]李伟林,陈界誉.基于电大平台的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模式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3):42-45.
[4]骆建艳,周春蕾.基于社区教育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2008(7):73-74.
[5]潘军昌,陈东平.协作互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20):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