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大学语文“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目标的“组合式”教学实践
2011-02-09钱旭初
钱旭初
2009年起,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新一轮全面改革,加大课程建设力度。课程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课程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不断完善,积极推进教学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1+2”课程理念的形成和建设路径的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课程虽然和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一样,承担着提升人才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任务,但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大学语文”课程理念和建设路径的选择,又因其独特的性质和任务,显然不能等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因此,高职教育以学生职业生涯为目标、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要求,势必成为课程建设的关键和重要原则。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路径选择,舍弃了一般院校中通常按照知识体系进行组织的方法[1],而立足于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岗位素质要求。首先针对企业、行业、毕业生进行广泛访谈和典型调研,对学院所开设各类专业面向岗位所需的语文能力进行分类研究,从而提炼出岗位的职业通用能力和基本人文素养要点,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基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阐明了该课程是实现职业人文精神养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教育活动指向提升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将完整的“社会人”品格需求、岗位创新及可持续发展作为课程的本质要求。它是实现“精技能”“厚基础”“高素质”的重要课程。从课程的实践论思维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在狭义上基本不涉及学生的专项岗位技能,但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其他素质教育的课程一起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平台。
从课程满足能力需求培养的角度看,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并不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而强调学生将来面向专业工作岗位的职业通用能力。根据分析,高职学生未来岗位能力的人文素质要求,主要为“学习能力”、“认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拓展能力”四类岗位能力要求,具体表现为:信息搜集和分析;知识储存;阅读借鉴与文学鉴赏;认识社会、体悟人生、审美感知;言语交际;书面表达;创新拓展等典型工作任务。因此,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融知识传授、素质教育于一体,淡化理论体系教学,加强能力环节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将课程融入到学生整体学习、生活过程中,才能真正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所以,课程的设计重点围绕着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来进行。建立和完善“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双元体系”,即在课程内容的构架上,既强调以“文学、文化、文章、文字”四个模块来重新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同时更强调系统的训练体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根据不同模块教学内容,转化设计为相应的实训项目(工作任务),将导、学、练结合,并有效延伸到课堂之外,将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生活组合到该课程的学程之中。由此,课程组逐步形成了“大学语文”课程“一条主线,两个基于”相结合的“1+2”的理念。即:以母语学习为主线,基于职业素养的模块化学习和基于开放理念的互动式学习。教学组织形式是将“学”的知识点围绕着“做”而结构起来的新型构架。由此强调语文与岗位和专业发展能力的联系,从而承担起为学生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和接受通才教育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
二、“五重组合式”教学模式的施行
在明确理念的基础上,课程团队以职业通用能力的语文素养培养为本位,进一步重构了理论知识体系,将其融入能力养成体系之中,教学内容上实践领先组合理论,以“做”为主组合文选,项目引导组合多项能力;教学形式上“开放性”和“互动性”方式组合,形成“五重组合式”教学模式。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围绕着作为职业人的学习、交流、表达和发展的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通用)技能提炼为学习能力、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和发展能力。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简单地进行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了共19个小的工作项目,包括书信、计划、职业规划、各类文体鉴赏、小型创作、调查报告、总结、毕业论文、求职信等写作项目,及社会调查、信息搜集整理、辩论、朗诵、演讲、硬笔书法、策划组织等其他项目,使学生在不同的模块和项目实践中完成职业人的能力塑造。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传统的文本典型讲解被组合到某些行动项目中,相关的知识点作为项目实施的素材被组合到一起,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文本不同侧面的学习。例如,在演讲项目任务中,在介绍演讲选题立论时,将屈原《楚辞》选文和陶渊明诗作篇章作为素材加以分析,让学生认识作品中蕴含的传统知识分子人格形象,并作为演讲的主题请学生在演讲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又如,以诗歌朗诵为项目,在帮助学生掌握朗诵技巧的同时,带领学生理解教材中古今诗歌作品的思想内涵及音韵特点;在学生小组合作搜集分析相关文学史素材的项目中,穿插教材中重要的文学史知识和作品讲解……所以,“组合式”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舍弃知识,而是舍弃传统教育中的研究性知识体系,将知识点结合到动手、动口的项目行动之中,真正体现“学做合一”。
“大学语文”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属于“公共平台”课程,它与学院其他人文素质系列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江苏地域文化概论、中西文化比较、影视欣赏、美学概论、应用伦理学、普通逻辑学、应用文写作与训练、演讲与口才训练等素质选修课程构成一个人文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各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充分体现“厚基础”“高素质”的办学规格。同时,还与各种类型的人文大讲堂、文化艺术节活动、社团活动、企业家讲坛等组合起来,营造“语文”学习环境,在培养大学生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的同时,进行知识性和职业性的养成训练。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大语文”人文课程。这里所谓的“大”不是简单的语言或文学作品学习的篇幅和深度概念,而是一个包含了多种能力养成的复合性指向的概念。
从课程组织形式上看,多重组合是指将课堂内外的时间组合,教室与校园、学校与企业、社区的空间组合,倡导师生共享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这又体现在“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方面。
“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学习经验、社会能力积累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场域中,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方案,形成课程内外组合、交融的开放性课程体制,尤其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多方位融入对言语交际、文学表达、合作、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将语文的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积极融合。在项目导向的驱动下,完成多种能力的提升。
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根据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的技能培训体系,以工作任务和项目引导来组合知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以引导和激发为主,以情境的设计和评点总结为主;以教室为原点,发散到校园、社会,课程教育不再停留在教室和课堂,也不局限于教材和教师讲解,学习时间也不囿于短暂的1学期45课时,而成为学生整个学程、终身学习的一个起点。
作为学习驱动的互动式教学,是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策略。所谓互动性教学,第一个层面指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侧重引导,与学生形成互动。课堂教学时采用学生讨论、案例分析、启发、引导、讨论为主的问题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更多教会学生方法和自学,更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全面素质的提升。这样,教师从单纯地传道、授业,转向对学生主体的引导与解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决定教学的程度。因此,这个层面的关键词是引导。第二个层面的互动,是指“大学语文”的学习绝不能局限在教室,而应该延伸到校园和社会,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诸如诗歌朗诵、演讲、写作比赛、影视观摩、创意大赛、模拟论文答辩、模拟求职等过程来组合课程的学习。这样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延伸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日常性环节得到了加强。这是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策略中的重要部分,它的关键是学习环境和氛围营造。通过两个层面的互动学生在学习文学的同时提高了综合素质,也缩短了由学习者到职业人之间的距离。
欧洲化妆品协会(Cosmetics Europe)曾于2015年10月21日建议,在2020年前停止在磨砂及清洁用的冲洗类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中添加塑料微粒[3,4]。为促使欧盟制定相应法规减少甚至禁止使用塑料微珠,2017年6月27日,欧盟委员会就减少微塑料进入海洋环境的政策选项开了公众咨询,意见收集截至于2017年10月16日。欧盟表示咨询结果在2017年底公布报告,并列出环境总司研究的结论和建议[5]。
三、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
在上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积极实践,通过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诗歌朗诵、主题演讲、写作比赛、硬笔书法比赛、辩论赛、模拟论文答辩、模拟求职申请等项目化教学,利用课程网站进行远程学习,利用多种媒体组合辅助学习,使课程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同时,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课程研究作为课程建设的理论支撑,在推进高职教育“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两者相得益彰。
课程改革和建设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实效,在此选择部分学生的《课程总结》,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
大学语文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课内外互动学习,而不仅仅在课堂上死板地教我们知识。这一点让我非常喜欢大学语文。老师不是教条地采取满堂灌的形式给你灌输知识,而是先给你足够的时间自己先思考、琢磨,然后老师才说出自己的观点。只有自己思考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哪些没弄明白,将自己想的和老师的对比看哪里有偏差、问题出在哪里。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才是对知识的最好掌握。
——2010级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化妆品应用方向李益民(102105350532)
颠覆的还有多变的课程形式。学写调查报告,不再是课堂上的讲与学,而是自己动手,做问卷、分析、写报告。这样的过程,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调查报告的书写格式,还感受了团队的力量,收获了友情。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写好一份演讲稿;调整自己,拾起信心与自信,上台做好一个演讲……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课堂所能给予的
——2009级城市园林专业唐春虹(09210350312)
现在的我不再像曾经的那个自己,为了考试而接近你,我要改变,我想我要赖着你了,我想我要试着选择要和什么样的你接触,我不想再像孩子似地给什么吃什么。因为我喜欢的才是我想要的。伴随着你又走过一学期,我无言去描述什么,也许什么都没做过才这样的吧,是很心虚地面对你的。但我很享受这种感觉,是我自己选择什么的。……
我不会和你说再见,因为我们之间没有再见。
——2009级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现代美容方向沈小元(20)
单就对语文这门课而言,在教学方法上,与高中,甚至再以前,都是大相径庭的。……而现在,我们终于有了发言的权利,终于有了表达真正属于自己见解的机会!虽然,多年的思想禁锢,不可能一朝一夕内就能彻底将枷锁挣脱,但是,心门的那道锁,总算可以打开,新鲜空气也就有机会飘进来……这也是一大进步,更是自己的最大收获!
我喜欢课堂活跃的气氛,尤其那一次举行了辩论赛。即使存在不足,收获仍旧很大!整个过程,我们学会了集体协作,知道如何查阅资料,懂得怎样去深入思考……辩论中,我们学会灵活变通,在锻炼表达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当老师为我们做最后的总结时,我们都很有成就感,至少我觉得是这样,因为第一次有这样的锻炼,第一次做了课堂的主人。
——2009级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现代美容方向李皊(31)
于是在教授说你们可以写诗时,便力诌了《桃夭三月》;……于是在《青春金话筒》中,我选择了诗朗诵作为才艺;于是在决赛时,我用自己的文字呼唤:“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啊,大海,也没来得及让我诗情的波澜随着你的浪峰澎湃!”于是,我在文末遇见了海子,那个可爱的孩子;于是我文史考生沉入理化天堂的悲哀,忽然间消失殆尽;于是我破开了人生的一道天窗,那里有条大路通往大海,路的尽头是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便都开,我的心底忽然有了一百二十迈的速度,奔跑!奔跑!
再见不是道别,是约定。所有的一切,尽在不言不语中。关于期望,关于祝福,关于一切,你懂!再见《大学语文》。
——2009级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何彩凤(092105350123)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所具备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其在培养高素质、精技能、厚基础的应用性人才过程中,有多种模式选择的可能性。大学语文“基于职业通用能力的五重组合”教学模式,也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以人才培养的巨型工程角度看,探索刚刚开始,前面的路正长。
[1] 徐中玉.大学语文·编写说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
[2] 钱旭初.面向对象的互动教学——浅谈高职教育大学语文教学设计[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151.
[3] 钱旭初.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观[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