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者为主体: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深层思考
2011-02-09仲红俐
罗 健,仲红俐
终身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201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在战略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对于国民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生活品质等多方面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在动力
首先,主体性教育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育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其实质是要通过教育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及创造性,培养其自主完成学习活动的能力。[1]建构主义理论倡导主体性教育,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2]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他强调能激起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教育经验是使学习者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并且从个人方面体验到有能力来对待他的外部世界。教育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这里的发现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且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其次,终身教育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教育的一切方面。现代意义的终身教育是与社会多元化、一体化、平等化相联的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3]终身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民众的素质与技能。作为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终身教育的核心是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需要在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真正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终身教育体系是为终身学习提供服务和支撑的教育机构、非教育组织以及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社会成员及其相互活动的总和。[4]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的是创建一个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社会等方面的外在推动力,但这种构建不是政府、社会等方面的一厢情愿,其发展的根本内在动力来源于学习者的学习欲求和学习主动性。也可以说,需要采用各种手段、方式将外在的推动力转化为内在的推动力。只有激发学习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将外在的推动力内化为学习者内在的学习欲求和学习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主体,才能保证终身教育的持续发展,更好地建设学习型社会。
总之,主体性教育倡导教育者要确立学习者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者内在的教育需求,从而促进学习者主体性的发展。因此,以学习者为主体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在动力。
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依据
1.满足学习者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只有在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当物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精神需要就应运而生。在我国,从总体上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的单一领域,对文化精神生活的渴求越来越强烈。随着生存、温饱需要等问题的解决,人们的职业成就感、价值实现的欲求也在增强。汲取更加丰富的知识,随时补充营养,增强适应能力,转换自己的社会职业角色,参与到新的或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当中成为个体的需求。
终身教育的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多层次、多形式的展开,如技能教育、文化教育、科学教育、休闲教育等。因此,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人们必须自觉的学习而参与终身教育;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渴求,对价值实现、成就感需求的增强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要求。由此决定了终身教育的展开必须依据学习者、满足学习者。
2.促进全民学习
终身教育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战略体系内容,需要政府发挥推动力,制定完善的制度、政策,发挥制度、政策的导向作用,以保证整个战略体系实施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以更好地促进全民学习。[5]终身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政府肩负主要的推动责任,而政府推动的最根本目的是促进全民学习。因为,一方面我国教育受众面广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尽快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我国公民文化素质急需提高的社会环境也要求我们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因此终身教育的展开必须以促进全民学习为宗旨。
三、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机制
构建良性的终身教育体系可以满足全民学习的需求,引导全民学习的方向,激发全民学习的热情。这需要从宣传、教育教学和保障三方面进行考虑。
1.宣传机制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建立宣传机制,充分利用地方宣传、新闻、媒体等部门定时、不定时进行宣传,在全社会树立符合终身学习理念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宣传。转变“一个阶段教育”、“一次性成才”的观念,树立终身持续学习的观念;转变“唯学历文凭”观念,树立学历文凭与多种技能证书并用并重观念;转变精英教育观念,树立大众教育观。二是学习活动宣传。终身教育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均贴近百姓的实际生活,要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宣传,增强活动的教育意义,吸引更多人群参与,同时也为参与人员提供展示机会。三是教育信息宣传。及时传达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宣传社区教育课程计划安排、培训内容、授课教师专业特长等,为不同人群提供选课信息。总之,只有不断地加强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宣传的力度,增强教育课程的受益面和针对性,才能促进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2.教育教学机制
建立符合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律的教育机制是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点和关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教学方式与制度的建设。第一,可以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所谓“弹性学习制度”是将现在整齐划一的学年制相对放松、拉长,允许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6]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情况的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主体。第二,进行课程改革,可以设立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结合起来的高中课程,同时加强职业课程中的学术内容,从而使学习者进入职场后,能充分运用所学的职业技能和学术知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与特长。第三,做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实行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举,学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7]第四,探索建立开放大学,实行学分银行、学分互换制度。第五,建立专门的终身学习网络,与不同教育机构合作,建设社区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学习者服务。第六,建立与学员的沟通机制,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及时解决学员的学习困难,对学员实施个性化的服务。
评估激励办法。推进终身教育科学合理的开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更好地以学习者为主体,指导和帮助学习者取得进步。评估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设施、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进行评估;对社会群体、个体成员接受教育和学习的具体指标进行具体规定。在评价的同时,要实行一定的激励手段,对参与积极、学习优秀的个人除给予荣誉称号、立功、嘉奖等精神鼓励外,还必须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包括减免培训费、提薪等;对组织出色的机构、团体也要给以适当的激励。
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校效果和学习质量。尤其是对社区教育而言,应以各级社区学院的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还要组织一支数量足够、专业齐全、具有较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建立完善的选拔、聘用、培训等制度,完善相关运行机制。
3.保障机制
以学习者为主体、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保障机制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大对终身教育的投入。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大对终身教育的投入,增设适当比例的终身教育专项投入,不断提高终身教育的办学条件、完善各种活动设施。另外,企业也要重视对终身教育的投入和扶持。美国企业每年为实施继续教育的投资几乎相当于美国高校的全年教育经费。我国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对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相应的物质保障。二是要加强关于终身教育的立法与执法力度。我国首部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2005 年7月已出台。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他地区可在各方面条件具备时候尝试建立适合当地发展的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以保障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权益。三是提供多种就业机会,完善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衔接,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主体,满足学习者的就业等切身利益需求。
四、结束语
我国的终身教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认识还不全面,在理论和实践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遵循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规律,围绕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建立促进全民终身教育的有效机制,才能确保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日益完善。
[1] 丁丹.终身教育与主体性教育[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181-182.
[2]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6-137.
[3] 孙波. 终身教育观念及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6):58-59.
[4] 金德琅.终身教育体系中社区学校实体化建设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2-13.
[5] 罗健,刘维俭.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确立政府主导地位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6):46-47.
[6] 方茁,郭文英.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应引入学分制[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3):25-26.
[7] 王韶玲.终身教育:新理念 新挑战 新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