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良学术生态对学术期刊的影响与化解策略

2011-02-09

终身教育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文章

陶 侃

2008年,在武汉举行的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上,全国50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共同首次发表了《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界出现了违背学术道德、无视学术规范的不端行为,败坏了学风,阻碍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在学界乃至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1]本文尝试以教育学术期刊的视角,分析目前不良学术生态的表现及其影响,提出学术期刊有效化解的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一、不良学术生态的含义与表现

1.不良学术生态

不良学术生态是描述学术环境的一种恶化态势,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术环境日益受到污染,学术的本质意义受扭曲;二是学者之间的学术交往、关系的功利化色彩日趋严重。目前,通常表现为学术浮躁、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异化、学术腐败等形式。

2.不良学术生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1)学术浮躁。学术浮躁是不良学术生态的常景。表现为:第一,学术成果泡沫化,现在每年出版的专著、论文真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到底有多少?有些所谓专著、论文,观点、论述要么没有新意,要么就是公文式思维、陈词滥调,看似洋洋洒洒,但读后不知所云。可以说都是“注水学术”或应景之物,很少有学术创新性。第二,学风浮躁,现在许多学者急功近利,不愿坐冷板凳,没有扎实、细致的研究,都想在短时间出成果,所以专著、论文人云亦云,缺乏创新。第三,缺乏潜心研究的学术氛围,现在的职称晋升、科研考评、奖励政策等,都日益追求“短期效益”,长期积累敌不过短平快,别说“十年磨一剑”,就是五年磨一剑都是凤毛麟角,这无疑加剧了学术浮躁风气。

(2)学术失范。愈演愈烈的学术浮躁必然带来学术失范。按照社会学者杜尔克姆的理解,失范是一种社会病态,是一种与正常现象相对的反常现象。在失范的状态下,个人的物欲和情欲取代了社会,变成了行为目标,整个社会突出了病态的征兆。[2]目前的学术失范就是如此,为了追求外在的功利或短期利益,忽视、违背学术的基本目的、范式、规则、要求等。就期刊来说,一些期刊视文章为商品,明码标价,以各种名目收取版面费,然后像机械化加工模板一样,刊发大量2-3页篇幅的文章。就作者来说,一些学术文章缺乏学术严谨性,或上下文之间缺乏较严密的逻辑性;或在研究方法的数据采集、整理、统计环节存在疑点,使研究数据与结论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

(3)学术不端。学术不端是不良学术生态最集中、典型的表现。所谓学术不端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指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和剽窃三种行为,还包括利用某种特权不恰当地获取学术荣誉的行为。[3]具体表现为:一稿多发,把同一内容或同一次调查或实验数据等文章,改头换面在多家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研究内容尚不成熟、数据可信度不高或还存在较大争议;抄袭他人或大段大段引用自己已发表的文章内容;不当署名,即将没有对论文作实质贡献的人标为第一作者,如高校教授在硕、博士文章中随意署名。

(4)学术异化。学术异化是指学术演变成为另一种与之性质不同的事物,主要表现在:第一,学术异化为名利场。学术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一种积累、传承,目的在于带给人们福祉,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本来应该超脱或淡泊名利。但如今学术与名利“联姻”,一些学者在名利场诱惑面前心态失衡,追逐名利成了学术的原动力;第二,学术与行政级别盲目挂钩,强化学术的“官本位”色彩,官员比专家更具有话语权,模糊了学术、行政工作应有的界线;第三,不能正常开展学术批评、争鸣。学术批评本来属于学术交流的常态,是学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目前国内正常的学术批评很难展开,要么一团和气,相互吹捧;要么动辄跳出学术争论范畴而异化为相互讽刺、揭短。

(5)学术腐败。学术腐败是不良学术生态中最严重、影响较大。例如,为了增加申报重要课题通过的可能性,进行大量的场外活动或与一些掌握重要话语权的“学术名流”进行“公关”,要么在申报材料中虚构、夸大数据与相关业绩;在职称、课题开/结题评审或评奖中,走关系、打招呼、搞交易,或聘请关系亲近的人参与评审,在评语中随意加上“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填补空白”等浮夸评语;委托他人、中介公司等“捉刀”,通过各种关系或采用其他手段,把一些粗制滥造的文章在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一些“学霸”利用权力、地位等随意窃取、侵占青年教师或博/硕士的学术劳动成果、荣誉;等等。

二、对学术期刊的影响与冲击

学术期刊无疑是学术生态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术期刊的主要功能在于传播新颖、实用的知识,阐述学术发现、理论、观点、方法等。本身就是该领域最新、最优学术知识、成果集中展示的舞台,为促进该领域的学术发展服务。因此,学术期刊与学术活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不良学术生态的形成、蔓延和演化打破了这种正常的互动、互惠关系,对学术期刊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与冲击。

1.影响学术期刊发展的环境

现有科研评价机制造就了一个日趋庞大的“卖方市场”,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专业人员的年度考核、大量课题立项/结题、许多博/硕士毕业等都需要发表论文,许多高校还明文规定论文发表的期刊等及和数量。由于供求关系严重失衡,造成学术期刊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稀缺资源。面对“市场需求”不断膨胀与潜在利益诱惑,一些学术期刊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要么继续洁身自好,抵御利益诱惑,坚持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与选稿标准,办成学术精品杂志;要么自降身段,去迎合所谓市场化的需求,以每况愈下的学术质量换取丰厚的“市场报酬”。在不良学术生态的不断侵蚀下,能够坚守学术道德、标准的期刊越来越少,学术期刊的发展环境日趋严峻、艰难。

2.影响学术创新性的把握

学术创新性是学术的本质属性与生命力所在。所谓学术创新是指学术成果所具有的新发现、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等。在正常学术生态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取舍或刊发文章的唯一标准就是其创新性,即编辑部通过严格的审核制度,充分考量、审视、评价文章的观点、材料、方法、结论等在专业学术领域中是否有新意。但在不良学术生态的影响下,这种工作流程就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人为干扰,使得一些编辑在判断、取舍学术文章过程中,对标准的把握产生“游离”,有意无意地出现了一些关系稿、人情稿,甚至出现“一手交钱、一手刊发”的学术商品化行为。试问,在文章都可以买卖的情形下,学术的创新性如何来把握?

3.影响编辑的职业操守

编辑俗称“为人作嫁”者,既然是这样一个职业角色定位,决定了编辑需要有一种超然的心态与基本的职业操守。学术期刊编辑是专业学术领域中的“伯乐”或辛勤耕耘者,需要用一双慧眼去捕捉、发现前沿信息与新的理念,要耐得住寂寞。在学术生态日益恶化的环境中,编辑自然也会受到各种不良影响。比如,学术浮躁也会影响到编辑心态浮躁;片面的学术量化考核标准,也会影响编辑去片面追求文章的转载率、影响因子及学术期刊的名次等。所以在不良学术生态环境中,学术期刊编辑如何保持应有的职业操守与处“乱”不惊的定力,是一个值得期刊学界关注的现实课题。

4.人情、金钱冲击下的寻租

专业学术期刊与一般期刊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外部不经济性,具有向外部寻租的天然冲动。目前,许多教育类学术期刊都是一种学校体制内的办刊模式,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这种办刊体制决定了该类期刊大多没有实行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而是以主编/领导为核心的三审制。相比前者,三审制具有快捷、省时、低成本等优势,但也存在先天缺陷,即在这样一个学术高度专业化、信息剧增的时代,业务能力再强的主编/编辑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学术的最新趋向,并对文章作出明智地判断、取舍。换言之,在人情关系、金钱诱惑等的不断冲击下,潜在的向外部寻租的天然冲动会转化成现实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情、金钱的俘虏。目前,不少学术期刊收取的不合理费用,实则就是“文章寻租”合法化、公开化。其利弊及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深入探讨。

三、主要化解策略

面对严峻的不良学术生态对学术期刊的影响与冲击,我们不能无为而治,不能被动地适应这种状况,而应该充分发挥学术期刊作为媒体的优势,积极采取一些化解策略。笔者以《远程教育研究》实际办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策略为基础,提出化解不良学术生态的策略,以期净化学术环境,改变不良学术生态,促进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1.学术的前瞻性把握与跟踪

高品位的学术期刊,应该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在研究方向、热点、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把握,以充分把握本专业领域学术发展的方向。一流的学术期刊,编者应该具有主动把握变化趋势的学术判断力与敏锐眼光,能够通过热点问题探讨、选题策划等,凝聚领域内的一流学者,建立起一种动态的、富有实效的约稿机制。笔者认为,在如今不良学术生态环境中,这样做尤为必要。通过前瞻性的把握、跟踪,编辑部能够大致了解本领域中的研究热点、重点、技术发展与教育结合的新内容等,占据学术的制高点,及时出击去捕捉新的研究成果或重大学术活动的信息。这可以说是对不良学术生态的一种有效屏蔽,可把大量粗制滥造、泛泛而论的学术泡沫稿件剔除在外。

2.努力培育中青年作者

从科研成果的创新及贡献角度而言,中青年学者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群体,也是成果的富矿区。作为成长中的学术期刊,我们非常关注国内本领域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情况,注重与潜心学问的中青年学者建立合作、双赢的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各种学术会议、活动或外出交流的机会,主动与中青年学者对话、交流,在学术交流、互动中获得选题。积累到一定时候,编辑部及时调整或开设主题式专栏,集中刊发一批新颖、具有学术创新价值或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章。如我们主动与若干所高校青年精英自发组织的翻译团队联系,利用《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翻译探讨会及交流网站的契机,开设专栏推出系列深度解读文章。既获得了新颖、厚实的稿件,又培育了中青年学者,无疑是一种“双赢”有效形式。

3.坚持刊发学术精品

净化不良学术生态的最好方式是坚持刊发学术精品。我们注重厚实新颖、有自己独到观点、有实证数据或研究方法的学术文章,同等质量条件下,向具有系统设计、过程严谨、一定学术积累的课题研究成果倾斜。我们把视野放到国外,主动与海外华人/华裔学者联系,刊发一些具有学术深度、观点独特、方法规范的学术文章。鉴于目前粗制滥造的稿件大多在3 000-4 000字篇幅的状况,我们不断提高刊发文章的字数“门槛”,坚决不用半成品、注水货、没有新意的“三类稿”。这样把大量的垃圾稿、人情稿、关系稿挡在门外。同时,我们还根据“中国知网”平台提供的数据,大胆公布一批学术不端的作者名单,尽我们的微薄之力遏制学术腐败。

4.注重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

学术文章与一般文章的区别就在于学术文章有一定的规范与研究方法,这是保证其具有创新性的前提。以文献综述为例,它既是一种研究基础或过程,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是承先启后,为创造性研究寻找新的增长点。[4]为此,我们专门设计并向全国征集硕/博士优秀学术综述文章,择其优秀者分期刊发,以引领学术规范。在平时审稿中,编辑注意严格把握文章的一些规范要素及细节,如摘要叙述是不是规范,相关研究现状有没有描述清楚,参考文献是否实引,标识是否规范等。重视对文章研究方法的把关,如方法的应用是否合适,数据采集、分类、分析、有效性等环节是否存在缺陷,实证分析有没有对相关数据进行信度、效度的检验等。

[1] 50家学术期刊发表《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EB/OL].[2009-02-11].http://www.iguoxue.cn/html/89/n-24689.html.

[2] 职业底线:教授辞职应成为学界地震[EB/OL].[2008-06-11].http://news.sina.com.cn/c/2005-12-29/00177843137s.shtml.

[3] 刘英.学术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对策[J].编辑之友,2011(4):48-50.

[4] 林曾.浅析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因果关系[J].远程教育杂志,2011(2):25-31.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文章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