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境因子分析
2011-01-31郑其绪梁晓梅
● 郑其绪 梁晓梅
创新环境因子分析
● 郑其绪 梁晓梅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组织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即时环境。影响创新环境的因素有许多,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组织中的表现水平不同。因此,创新环境建设是一个具有针对性、动态性、持续性的工作。
创新 创新环境 环境因子
一、“创新环境”的提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振动华夏。我们同样要问:“为什么我国总是培养不出大量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实践告诉我们,人才创新环境是一个重要原因。环境的作用是惊人的,它可以毁掉人,让人一事无成乃至走向堕落;也可以成全人,让人潜质潜能充分发挥,一生光彩照人。
2008年6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2010年5月25日,他又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几次讲到创新环境问题,强调要 “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温家宝总理在这次大会上也强调要“努力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和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对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很重要”。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从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制度环境上再一次强调环境建设,明确指出:“领导很重要的责任,就是为人才的成长创造环境、创造机会”。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对创新的重视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的本原。2006年以来,我国连续制定了科技、教育、人才3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我们已经实现了“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大国”的嬗变,决心再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人才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人才大国——人才强国”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始终滞后,这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历来强调和谐、统一,强调中庸之道,几千年来老守田园、乐知天命,安于现状、与世无争,以不变应万变,毋敢越雷池一步,认为这是谦虚恭谨的高风亮节、安分守己的传统美德和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于是,步子大了怕“枪打出头鸟”,步子小了怕说“群众的尾巴”。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以“不为祸始、不为福先”为好。这一切在悄无声息地扼杀着人们创新的冲动,压抑着人们创新的能力,制约着人们创新的思维。加之人才标准不统一、人才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完善、培养思路不清晰、服务体系跟不上、流动机制不灵活、人才安全受威胁等原因,使得我国创新环境远未达到理想境界。要使我国创新型人才迅速而大量的涌现,不能不研究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创新环境。
二、创新环境因子分析
(一)创新环境的分类
创新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组织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即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指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的体制机制,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社会稳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等;组织环境主要指单位和家庭环境,它是一个小社会,主要包括单位政策制度,发展水平,领导及干部作风,组织教育,人际关系,传统舆论,家庭和谐状况等等;自然环境主要指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诸如是否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交通情况、信息是否畅通,气候是否宜人、景色是否秀丽以及水土状况等等;心理环境主要指性格、心态以及自律能力,诸如性格倾向性,思维方式,处事风格,自我认知水平,对人对事的理解、知恩感恩、信心、勇气、胸怀,以及自我调整、排解、加压、激励的能力等等;还有即时环境,主要指暂时形成的舆论和情景,一般是局部的环境,诸如一个动员、一次会议、一个展览、一场演出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对于创新而言,都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创新的影响因子。
(二)创新环境因子集结
创新的五类环境再进一步分解,就构成了创新环境的二级因子。二级因子的具体化以及它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创新环境的建设方向和建设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是创新环境因子的分析与集结。
为了使创新环境的因子具有全面性,我们向全国94位专家征集了意见,得到了41个创新环境的初始状态的二级因子。在社会环境方面主要有政治氛围、体制机制、社会舆论、文化传统、社会治安、社会需求;在组织环境方面主要有经费状况、领导作风、人际关系、资料检索条件、实验条件、加工条件、三结合人才、尽可能多的产品生产工艺及对新材料的了解、受教育环境、奖励标准、创新团队建设、经济收入、家庭气氛、教育、国际交流;在自然环境方面主要有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在心理环境方面主要有创新意志、创新激情、生活态度、工作热情、执着精神、献身精神、名利态度、个体性格、健康状况、社会地位、外部压力;在即时环境方面主要有情景因素、局部环境。另外,还有动手技能、知识技能水平、个人知识素养、知识广度、创新素质与能力,这些因子已经不属于环境的范畴。
根据评价因子确定的基本原则——关键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确定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运用经验分析法,在合并高相关量、压缩包容量、删除非本质量的基础上,确定了17个创新环境的基本因子:体制机制、创新意志、创新激情、政治氛围、实验条件、经费状况、领导作风、文化传统、社会舆论、健康状况、局部环境、人际关系、情景因素、经济收入、社会治安、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其结构图形见图1。
对于这17个初步确定的创新环境因子,更多的是注意到它的全面性,对于它的科学性(本质性、独立性、确定性、适度性),还要进一步加工。
(三)创新环境因子确定
表1 创新要素及影响水平调查表
经过初次筛选得到的17个创新环境因子还不是最终的定论,对其科学性还要进一步诊断,为此,对这17个创新环境的基本因子,设计了如下调查问卷。
尊敬的专家:非常感谢您填写此份调查表,请您对下列要素影响创新的重要程度予以评价,并在补充因子空格中填入您认为还应补充的要素!
填写说明:请在评定一栏注明A、B、C或X。其中A表示“该要素对创新影响非常重要”、B表示“重要”、C表示“一般”、X表示“该要素对创新无关紧要”。
根据这个调查问卷,我们进行了两次大型调查:第一次调查在上海,调查的对象来自政府、科研单位、高校、部队、企业等40位专家。第二次调查在北京,调查的对象来自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地质、采油、炼制等系统的首席专家,共54人。
对调研结果按照如下数学模型进行处理:
其中:
Xi为第i个要素的得分
i=1,2,……n,为要素数,此处n=17
J=1,2,……s,为要素等级数,此处s=4,
Aj为第j个等级的权值,此处A1=100,A2=80,A3=60,A4=40
Xij为第i个要素第j个等级所得的票数
m为该要素总票数
统计结果见表2、表3。
表2 上海调查统计结果
表3 北京调查统计结果
表4 上海、北京调查结果排序比较表
将两次调查结果相对照,我们发现,尽管调查的对象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但得出的结果却是惊人的相似(见表4)。这种相似还可以直观的在曲线图上得到展示(见图2)。
从两次调查结果的对照中可以得出结论:
1.“社会治安、地理位置、自然风光”三个因子得分最低,而且两次异地调查的结果完全一致,反映了这三个要素对于创新“无关紧要”,可以将它们从创新环境要素中去掉。于是,创新环境一级指标中的“自然环境”类就被去掉了,从而创新环境的一级指标就变成了4个。
2.根据要素设计的适度性原则,剩下的14个要素还要进一步精简。此时,“经济收入”和“社会舆论”分别排在两次调研的最后,而且它们的得分也不高(分别为70和66.4),所以将它们去掉。
3.最终确定创新环境因子由12个要素组成:体制机制、创新意志、创新激情、政治氛围、实验条件、经费状况、领导作风、文化传统、健康状况、局部环境、情景因素、人际关系。于是“创新环境的层次结构图”也发生了变化(见图3)。
新的创新环境层次结构图告诉我们:
第一,创新环境的一级指标取消了 “自然环境”,由5个指标变为4个指标,说明了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自然环境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在社会环境、组织环境、心理环境和即时环境上努力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二,在创新活动中,“体制机制”、“创新意志”和“创新激情”是起决定作用的三大要素,必须把它们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加以建设。
第三,二级指标中的12个要素是按照要素确定的基本原则经过反复筛选而确定的,它们具有高度不相关性,不能互相取代、互相包含。每个指标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评价意义。
第四,在一般情况下,12个要素在一个单位的表现水平是不同的。就是说,任何一个地区、一个组织,其创新环境的建设总是存在着相对不足的环节。所以,创新环境的建设是无止境的。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胡锦涛、温家宝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5月25日。
3.郑其绪,《人才评价》,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石油大学)
■责编 韩树杰 Tel:010-88383907 E-mail:hrdhs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