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模型的创新导向型绩效管理策略
2011-01-31齐旭高齐二石
● 齐旭高 齐二石
基于过程模型的创新导向型绩效管理策略
● 齐旭高 齐二石
本文在分析创新管理过程模型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创新管理过程引入绩效管理体系中,提供了创新管理与绩效管理工具之间的匹配路径,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创新过程的绩效管理策略。
创新过程 绩效管理 管理策略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环境变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与变革才能适应。把创新活动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对创新实行有效管理,提高创新绩效,已成为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企业实践中普遍存在创新活动与绩效管理不匹配现象。例如,创新指标难以具体化、考核周期与创新指标周期不匹配、创新活动考核关键节点难以把握、参与创新人员的工作结果难以公平对待等。本文将创新管理过程引入绩效管理体系中,提供了创新管理与绩效管理工具之间的匹配路径和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创新过程的绩效管理策略,以期对企业构建创新导向型的绩效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一、创新管理的过程模型及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
创新活动就是一个从创新机会发现到价值实现的过程,对创新全过程的分解以及对创新各子过程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通过绩效管理引导和促进创新。由于企业所属的行业特点不同,可能采取的创新模式也不一样。但就创新活动的时序看,都是一个从创新机会发现到创新成果价值实现的逻辑过程(陈伟,1996)。本文基于林恩(G.Lynn,1962)的创新时序观点和厄特巴克(J.M.Utterback,1974)的创新阶段理论,采用创新管理的一般逻辑过程模型(齐二石,刘亮,2010)(图1)分析创新各阶段的特性和主要绩效影响因素(图2)。
(一)创新机会发现阶段。此阶段是创新的启动阶段,企业需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审视和调查,从混乱的环境中收集、识别、选择和处理信息,从中捕捉潜在的创新信息,辨识创新机会,并确定最切合自身实际、最有战略意义的创新目标。企业员工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创新机会的捕捉能力以及企业领导对创新目标的决策能力将成为影响此阶段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
(二)创新平台搭建阶段。此阶段要求企业站在全局角度,合理配置和有效投入资源,构筑起支持创新活动的平台,使创新资源(信息、资金、人才、技术等)向创新既定目标聚集,并为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组织环境,使创新活动具有稳定、宽松的氛围。因此,企业对创新环境的营造能力、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对创新团队的配备能力以及创新流程的优化能力,将对此阶段创新能否取得高绩效起到关键作用。
(三)创新过程实施阶段。创新过程实施阶段是创新活动的核心,是企业对创新方案的具体执行的过程。企业需要引导创新活动的各环节联结互动,增强对创新团队的激励,控制创新的进度、质量和效率,加强创新风险管理,避免或减少创新活动与企业原有系统在价值观、规范性、行为等方面出现冲突,降低创新活动过程中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获取人们对创新活动的认同。此阶段创新绩效主要受到企业的过程管理能力、质量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效率等方面的影响。
(四)创新结果评估阶段。这是企业通过对创新成果评价,对前几个创新过程进行反思的阶段。企业一方面需要通过对创新全过程及结果的评测,对创新活动绩效进行总体评价;另一方面需要总结出创新活动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找到改进创新管理的方式,并获得进一步提高的相关知识。此阶段创新结果的应用能力、持续改进能力、问题反馈能力将成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
二、基于过程模型构建创新导向型绩效管理体系
创新导向型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将创新的理念纳入到绩效管理的范畴,将创新管理的关键指标加入到企业绩效管理关键指标中,通过对创新行为进行考量、互动和激励引导,促使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创新管理过程模型的引入,为在绩效管理体系中把握创新活动的绩效关键环节,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方法和措施(图3)。
(一)绩效管理与创新管理过程的结合
从绩效管理的一般过程看,绩效管理的制定与实施必须从绩效目标设定、确认绩效障碍、克服绩效障碍、评估与监控、指导与激励这五大关键环节通盘考虑。其中,绩效目标设定是企业根据总体发展战略设定绩效标准,是一个战略目标分解过程;确认绩效障碍是通过对企业自身状况和绩效目标的比对,找出影响绩效目标实现的障碍因素;克服绩效障碍就是启动实现绩效标准的行为;评估与监控就是对实现绩效标准的行为进行监测和控制;指导与激励是运用绩效管理影响员工行为的过程。可见,绩效管理要获得良性循环,作为绩效管理启动阶段的绩效目标设定和绩效障碍因素确认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从创新活动的特征看,创新绩效目标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具有发散性和动态性(白俊红、江可申等,2009)。因此,把创新管理过程纳入绩效管理一般过程的关键就在于创新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创新绩效障碍因素的确认。如果过早以创新结果作为绩效目标,会挫伤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如果使用过程性指标又很难把握创新过程中哪些指标是现阶段需要监控和促进的。对创新管理逻辑阶段的划分,归并了在不同阶段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有利于把握创新绩效管理的关键节点。
由于创新活动的系统性和不确定性,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影响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往往表现不同。通过对创新活动阶段性的判断,可帮助企业按照创新活动的现状设定创新绩效目标,对不同阶段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又能使企业准确把握创新绩效障碍因素。这样绩效管理的关键指标就会与创新活动的重要环节相融合,使创新目标的选择和创新绩效障碍因素的确认更适宜创新不同阶段的特点,绩效管理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引导、激励会更及时、针对性更强。
(二)基于创新过程开展绩效管理的步骤
基于创新管理过程的绩效管理策略将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与创新密切相关的绩效管理体系。企业必须从自身创新现状出发,把握创新管理过程与绩效管理相融合的关键环节,使绩效管理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创新。本文以Z公司PET材质产品创新活动的绩效管理为例,阐述基于创新过程构建创新导向型绩效管理体系的一般步骤。
Z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国有独资高科技企业。公司产品种类包括多种材质的透镜产品,是具有一流规模与综合实力的专业透镜制造商。Z公司进行创新绩效管理时注重从企业创新现状出发,通过创新过程的分析和判定,抓住促进创新活动的重要环节,提炼出纳入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创新关键指标,较好地发挥了绩效管理促进创新的作用。其进行PET材质产品创新绩效管理的步骤包括:
第一步 创新活动阶段的分析与判断。2009年Z公司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时,发现PET材质的两种透镜产品投产缓慢,产品创新绩效不能快速体现为公司利润。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司原有的生产习惯对新产品生产工艺调整反应迟缓,对新产品投产的资源配置不足,没有形成支持产品创新的组织氛围。通过比对创新管理过程各阶段的特征,Z公司把产品创新活动阶段定位于创新平台搭建阶段,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创新绩效管理。
对创新阶段的分析与把握是由企业高层管理者或绩效管理领导小组按照创新管理过程不同阶段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的。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进行阶段性判断时,不要绝对地认为企业就是处在创新过程的某一阶段并只选择此阶段的创新绩效指标,因为企业创新现状可以是几项创新活动的并行。
第二步创新活动绩效关键指标设定。在创新管理阶段确定后,根据此阶段的能力要求,把绩效管理的关注环节放在促进公司产品创新支持能力的提高上。Z公司结合两种PET材质产品创新现状,把提高产品的资金、设备、团队、技术等企业资源支持转化为可操作的绩效考核指标。针对两种新产品,公司在考核指标里设置了“预算资金到位率”、“设备配备完成率”、“所需员工到岗率”、“生产工艺调整完成进度”、“部门合作满意度”等指标。
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影响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往往表现不同。对企业创新绩效关键指标的设定是建立在对创新阶段判断基础之上的。创新绩效关键指标的确定,使绩效管理与创新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帮助企业抓住了现阶段创新活动中需要引导和促进的关键环节。创新阶段确定后绩效管理者就可根据创新阶段对应的主要绩效影响因素拟定纳入绩效管理体系的创新指标。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不能把影响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直接纳入绩效管理体系,而是作为参考依据,以此为方向设定绩效管理体系能够操作的关键性指标。
第三步创新指标纳入绩效管理过程。Z公司在创新绩效关键指标确定后,按照指标涉及的不同部门将确定的创新指标纳入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中,并根据指标重要程度确定指标权重。例如,将“设备配置完成率”纳入设备部门的考核关键指标中,并赋予0.08的权重。创新指标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后,根据绩效管理程序对完成创新指标进行评估和监控,并给予指导与激励。Z公司实施PET产品创新绩效管理后,PET产品比原类似产品投产速度有了大幅提高。
当创新关键指标确定后,企业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创新指标纳入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中,并根据企业创新对总体战略的贡献程度确定创新指标所占比重。创新指标纳入绩效管理的一般过程后,将同绩效管理的其他指标一样,进入绩效管理一般过程的良性循环。当企业对创新指标的绩效结果比较满意后,这些创新指标可不再作为绩效管理的关键性指标,而是通过企业重新对创新阶段的判定,确定影响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并确定关键创新指标,再次引入绩效管理一般过程,从而进入创新绩效管理的良性循环,构建起创新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
三、创新过程模型下的创新导向型绩效管理策略
(一)提升创新机会捕捉能力的绩效策略
绩效管理体系在创新机会发现阶段需要提升创新机会捕捉能力和创新目标决策能力。由于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创新方式的不同,引起创新意图的触动信息可能分布在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在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层中,管理层对企业资源与环境的扫描更加彻底与全面,从而更容易从整体上根据企业形势,捕捉潜在的创新信息,对创新活动的目标进行决策。而员工层比较熟悉自身工作与知识结构,在发挥创新的积极性方面拥有主动权。所以,企业在提升创新机会捕捉能力和创新目标决策上要从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层的绩效管理开展。一方面,企业要分析影响创新绩效的决定因素,确定哪些因素是员工能控制或影响的,并有针对性地设定员工层的创新绩效指标。例如,在企业客服人员的绩效指标中设置 “客户对产品改进意见的反馈及时率”指标;另一方面应在提高企业管理层把握创新活动关键环节和提高创新目标战略决策力方面设定绩效管理指标。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对管理层设置创新绩效指标时应着重过程性和定性指标,避免由于创新风险管理层对创新机会视而不见。通过在管理层和员工层创新绩效的促进,将使企业更快地发现创新需求,并将创新需求转化为创新目标。
(二)提供创新资源支持的绩效管理策略
在创新平台搭建阶段,绩效管理的关键任务就是促进企业资源对创新的支持。当创新目标产生并成为企业共识后,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成为创新绩效管理的主要促进手段。此阶段绩效管理要强调创新组织环境的营造、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企业部门间有效合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在创新组织氛围营造方面,绩效管理体系应关注企业高管的重视程度和员工的参与度,并在此方面设定绩效指标,以此推动企业确立具有共识的创新价值观,促进全员参与创新;在物力资源优化方面,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可考虑创新资源预算指标的设定和控制;在创新团队的配备方面,绩效管理工作应着重对人力资源部门和用人部门进行引导,促进发挥创新活动中关键人才的积极作用;在促进跨部门合作方面,企业可以在绩效管理体系中针对创新活动设定“部门合作满意度”指标或者对需要多部门完成的创新环节设置绩效共担指标。
(三)增强创新过程管理能力的绩效管理策略
在创新过程实施阶段,绩效管理体系要关注对过程的管理和支持。在把创新实施过程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前,企业要对创新的实施过程进行深入了解,确定创新活动的主要过程和支持性过程,掌握创新各子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准确把握创新活动中各环节主要任务,以及创新活动对任务的质量、进度、成本等指标要求,从而建立起可供测评的绩效指标。例如,“任务完成率”、“质量达标率”、“成本与进度偏差率”等指标的设定。通过创新过程绩效指标的设定可使绩效管理考评人员更准确地掌控创新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考评点,并把绩效管理的强目标导向和创新活动特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不会因为绩效管理强结果导向、常规考评周期与创新指标周期不匹配等,引起参与创新员工的不满。这样将既有利于员工集中精力创新工作,又有利于公平地评价员工的工作成果。
(四)促进企业持续创新的绩效管理策略
企业创新活动的结果可能达成预期目标,也可能与预期目标稍有偏差。绩效管理体系在创新结果评估阶段重点在于促进创新成果的应用,并对创新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员工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保障企业持续创新。在促进创新成果应用方面,可在绩效考评关键指标中加入创新效益指标,对创新成果的有效应用进行引导和激励。需要企业注意的是,在创新结果的绩效评价上要以长远目标为主,兼顾短期目标,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注重长远发展,对创新人员的要求,不能过分注重短期成绩,要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的条件和氛围;在创新问题反馈方面,绩效管理体系要发挥测评与反馈机制的优势。通过绩效面谈或员工绩效反馈表等形式帮助员工认识自身创新能力现状,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为新一轮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员工持续创新的绩效水平。
1.陈伟:《创新管理》,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白俊红、陈玉和、江可申:《创新管理概念、特征与实现问题的探讨》,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8期。
3.Thompson,M.,Heron P.2005.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high performance work organiz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6(8):1349-1373.
4.Bharadwaj,S.,&Menon,A.,2000,“Making Innovation Happen in Organization:Individual Creativity Mechanisms or Both”,Journal of Produc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17,PP. 424-434.
5.张涛、于志凌:《企业持续改进式创新战略下的绩效管理研究》,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第4期。
6.李巨光:《基于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特点的绩效管理》,载《中国人才》,2010年第5期。
天津大学)
■责编 王 阳 李志军 Tel:010-88383907 E-mail:yeanling@2911.net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