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1-01-30北京海淀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80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年4期
关键词:例数途径年龄

刘 慧(北京海淀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80)

随着2004年3月15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ADR监测工作在我院已逐步发展。为了掌握我院ADR发生特点,更好的促进我院ADR监测和报告工作的开展,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笔者对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到的218例ADR报告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自发呈报ADR报告240例,剔除填报不完整和无法分析评价的报告22例,以218例ADR报告为对象,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相关项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218例ADR患者中,男性88例,占40.37%;女性130例,占59.63%,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患者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90岁,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2.2 ADR因果关系评价

根据国家ADR监测中心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肯定82例(37.61%),很可能 103例(47.25%),可能 31例(14.22%),怀疑 2例(0.92%)。

2.3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滴注引发的ADR位居第1位,其次为口服给药。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sex of ADR cases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Tab2 Distribution of administration route of ADR cases

2.4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例数及构成比

218例ADR报告共涉及35种药品,其中以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报告例数居首位(占93.91%),其次为中药制剂(占3.48%)。还有有些病例报告发生不良反应的可疑药品同时有2种,故总统计例数大于218例。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例数及构成比见表3。

表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例数及构成比Tab 3 Distribution of categories of ADR inducing drugs

2.5 引发ADR的抗微生物药分布

抗微生物药引发的 ADR中,β-内酰胺类 +酶抑制剂例数最多,占抗微生物药的 29.63%;其次为氟喹诺酮类(占24.07%)和林可霉素类(占14.81%)。引发ADR的抗微生物药种类、例数及构成比见表4。

表4 引发ADR的抗微生物药种类、例数及构成比Tab 4 Distributionof ADR inducing antimicrobial drugs

2.6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据ADR报告分析,药物所致器官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占46.89%),其次是心血管系统(占22.41%)和消化系统(占12.86%)。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5,其中,有些病例同时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所以总例数超过218例。

表5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5 Organs or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cases and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3 讨论

218例ADR中,男女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为1∶1.48,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不良反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但高发阶段为21~40岁,占55.10%,这与刘琳琳等[1]采用圆形分布法进行统计分析不良反应与年龄的关系(高峰年龄集中时点为38岁,高峰期年龄为24~52岁)的结果相一致。但与国内不良反应监测多次报道老人为不良反应高发人群不一致[2,3]。这可能由于我院不良反应上报绝大部分来源于门诊留观患者,门诊留观患者多以青壮年为主,而住院患者老年人相对多一些,但住院患者不良反应的上报率偏低。儿童由于身体器官不够成熟或已衰退,药效阈值小,药物容易发生蓄积,因此应更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但我院儿科仅报1例,说明我院儿科存在漏报现象。

从给药途径上看,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有212例,占97.25%,说明静脉给药是发生ADR的最主要给药途径。因为静脉给药具有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的首过效应、起效快等优点,医师比较喜欢此种给药方法;且静脉给药易于发现,因此ADR报告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静脉注射液的内毒素、pH值、微粒、渗透压等都可能诱发ADR;且部分由于单次用药给药剂量较大,输注速度过快所导致。临床使用药物时,应尽量不选用静脉途径给药,口服有效的不采取注射给药,肌内注射有效的不采取静脉注射给药[4]。

218例ADR报告共涉及35种药品,其中以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报告例数居首位(占93.91%),其次为中药制剂(占3.48%)。抗微生物药中以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引起的ADR最多,占29.63%。临床上因长期广谱使用抗感染药,细菌耐药性增加,因此临床上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使用大大也增多,因此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在增加。其次为氟喹诺酮类(占24.07%),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且不用皮试,所以使用频率高,其 ADR所占比例较高。目前在我院抗感染药的使用中存在无指征用药、预防用药使用级别过高、盲目联合用药、以及超剂量、超疗程用药等情况。所以临床应加强抗感染药使用的管理,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中药制剂在表3中位居第2,绝大多数为静脉滴注给药。目前,中药制剂有效成份的药理、毒理、疗效等方面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炮制、运输、储备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等均有可能引发ADR[5]。鉴于以上因素增加了 ADR发生率。另外,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也可导致ADR的发生,建议中药注射剂应单独静脉注射,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合并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适应证和方法使用,使用过程中加强用药监测。

ADR的临床表现多样,尤其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以皮疹和瘙痒最多见。这主要因为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其他器官的或系统受损不易觉察。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等,其中有个别病例不排除由于输液速度过快所引起。

目前,我院的不良反应上报率偏低,尤其是病房的上报率偏低,经常存在漏报和不报的现象,而且不良反应报告填写质量差,经常缺项、漏项。有医护人员对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产生误解,认为可能是医疗事故,害怕承担责任,不愿报告,说明临床科室上报ADR的主动性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宣传ADR监测对临床治疗的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监测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我院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减低ADR发生的关键之一。建议临床医生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明确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合理选择药品和给药途径,从而更好地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

[1]刘琳琳,姜 玲,沈爱宗,等.我院1102例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年龄分布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21(4):449.

[2]潘美云.我院2004—2005年115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回顾分析[J].安徽医药,2006,10(9):695.

[3]季 敏,谢培晨.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3):1812.

[4]杨水英,许 彦,缪 婧.53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医药导报,2009,28(6):807.

[5]杨思芸,王龙飞,李胜前,等.41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4):316.

猜你喜欢

例数途径年龄
变小的年龄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年龄歧视
算年龄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