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辩证治疗神经性皮炎60例临床观察
2011-01-29吴家萍谷世喆
吴家萍 谷世喆
(1 北京房山中医院针推科,北京 102400;2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北京 100029)
神经性皮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以外用药为主,疗效欠佳[1]。自2003年以来,笔者运用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神经性皮炎,取得显著疗效,并与外擦曲安奈德软膏做了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房山中医院神经性皮炎患者120例,男85例,女35例;年龄21~69岁,平均49.5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13.6月。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的神经性皮炎的诊断标准[1],排除:①皮损局部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②合并严重内分泌、心、肺、肝、肾系统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与精神病患者;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2 症候分型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神经性皮炎分为3型,见表1。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中医证候分型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曲池、大椎、血海为主穴,肝郁化火型加侠溪、行间;风湿蕴肤型加肺俞、阴陵泉;血虚风燥型加脾俞、外关。留针30min。梅花针叩刺加拔罐:首先督脉自大椎至长强,连叩3遍,使之微微充血。然后用梅花针沿背部膀胱经两条侧线循经叩刺2~3遍,再叩刺肺俞、肝俞、脾俞,使局部皮肤潮红、微渗血为度,选择中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迅速拔按在肺俞、肝俞、脾俞部位,10min后起罐,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最后叩刺患处:充分暴露患处局部,用梅花针扣刺患处,扣刺用中等强度刺激,运用腕力,由内向外,垂直、均匀、轻巧的扣刺患处,局部皮肤潮红,微微出血以后,取中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吸牢留罐10min,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每2d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曲安奈德软膏外擦患处,每天早、晚各1次,连续治疗4周。每3d随访1次,同时询问和记录皮损情况。
1.4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痊愈:症状消失,皮损消退或仅留有色素沉着;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80%以上;有效: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在30%~80%之间;无效:症状减轻不明显,皮损消退在30%以下。
1.5 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准α=0.01。
2 结 果
临床疗效见表2。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疗效评定比较 [n(%)]
3 讨 论
神经性皮炎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皮肤损害呈多样性,病程慢性顽固、易反复发作,临床治愈困难。西医常用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曲安奈德软膏使用较多。激素类外用药物多只能暂时改善患处的症状而不能彻底治愈,反复使用还会出现耐药性等不良反应。
神经性皮炎中医学称之为“牛皮藓”,因其好发于颈部,状如牛领之皮,厚且坚而得名。本病的发生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呈慢性反复发作性。
针刺曲池、外关祛风止痒;血海活血养血,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大椎祛风散热;阴陵泉清热利湿;肝俞、侠溪、行间清泄肝胆而除烦。
北京中医院周德安教授认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善治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各种病变。膀胱经背部的两条侧线乃人体脏腑、气血、经期汇聚之处,各种病变的发生均可反映在所属的腧穴之中[3]。梅花针叩刺可以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活血通络,温养经脉,改善皮损处的微循环,有利于炎症代谢物的吸收,抑制介质的合成与释放,促进组织再生,提高患处皮肤免疫、抗炎作用,从而达到消炎、止痒的目的。梅花针扣刺结合拔罐,也起到放血疗法的作用。可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起到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4]。同时提高机体正气,抵御外邪,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复发。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综合治疗神经性皮炎见效快,治愈率高,疗效显著。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5-70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5.
[3] 周德安.针刺八要[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73-274.
[4] 张颜,周建伟,黄蜀,等.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4): 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