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留置针穿刺法在老年特殊病种输液中的应用
2011-01-29曾芝云韩秋丽张锦莲
曾芝云 韩秋丽 张锦莲
(广东省揭西县人民医院,广东 揭西 515400)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住院患者的平均输液率为73.35%,揭西县人民医院老年住院患者的平均输液率在95%以上,由此可见,输液治疗是老年患者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之一。如何对老年患者的血管做好保护,进行有计划的使用,是关系到老年患者病情转归的重要因素。在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我们对115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老年特殊病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类药物者,如支气管哮喘、肾病综合征、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穿刺方法进行静脉穿刺对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对象
115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63例;年龄57~96岁,平均年龄69.5岁;随机分为试验组(改良式穿刺法)60例与对照组(常规穿刺法)55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皮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24G型封闭式两通静脉留置针,胶布选用3M小贴膜。操作时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坐卧位,选择手背或前臂下段静脉作为静脉穿刺点。选择好静脉,扎止血带,用安乐碘消毒皮肤,范围>8cm×10cm,套管针接输液管并排气。
对照组: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与示指夹住留置针蝶翼以15°~30°的角度刺入血管,见回血后,针芯退出0.5cm,连针带管送入血管中,打开调节器,观察液体流速,撤出针芯,用透明敷料贴做好固定[2]。
试验组: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与示指夹住留置针蝶翼以8°~14°的角度刺入皮肤,在血管上方平行进针0.4cm后,以15°缓慢刺入血管,见回血后,针芯退出0.5cm,压低针柄,左手示指固定针芯,将管缓慢送入血管中,打开调节器,观察液体流速,撤出针芯,用透明敷料贴做好固定。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检验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穿刺置管成功判断标准
留置针穿刺顺利,固定后液体滴注良好为穿刺置管成功;留置针未刺入血管或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液体滴注不良,局部出现肿胀、淤斑为穿刺失败。经χ2检验,穿刺成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1。
表1 两种穿刺方法穿刺置管成功率的比较[n(%)]
2.2 留置针保留时间的对比
留置时间以4d为界,分>4d与≤4d。经χ2检验,试验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2。
表2 两种穿刺方法患者置管时间的比较[n(%)]
3 讨 论
3.1 老年人由于皮下脂肪减少、真皮层变薄、胶原变得松弛且失去饱满度,以及弹性纤维的减少,使得皮肤弹性变差,静脉更明显[3]。针对老年患者皮肤的特殊性,使用留置针输液因具有:①减少患者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穿刺痛苦,保持患者良好的心态;②维持血管通路,有利于紧急抢救措施的落实;③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等优越性[4],而在临床静脉输液中应用广泛。
3.2 使用改良式留置针穿刺法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类药物者可引起皮肤变薄;血管管腔小、弹性差、脆性增加,血小板减少等。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采用常规穿刺法成功率较低(表1),采用改良式留置针穿刺法在改变穿刺角度及送针方法后,可避免由于穿刺角度过大造成的穿破血管、血管损伤、患者痛苦及局部皮下淤血等。
3.3 使用改良式留置针穿刺法延长了留置时间。老年患者皮肤松弛,血管不易固定。采用改良式留置针穿刺法在穿刺时适当增加输液针头在皮肤内的长度,可防止针体松动、套管脱出,使留置针管比常规穿刺法固定得更为牢固。避免了留置针来回在血管内移动引起机械性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而使液体进入组织间隙,造成局部红肿、疼痛[5]。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上一种常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挽救患者生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是临床护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在本研究中,对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类药物的患者,针对其皮肤、血管情况的特殊性,采用改良式留置针穿刺法,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对血管组织的损伤。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穿刺方法。
[1] 钟华荪.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6-98.
[2] 刘雪琴,彭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227-228.
[3] 王世俊.老年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6-17.
[4] 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721.
[5] 蔡荔.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A):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