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治疗体会
2011-01-26苏晓谦蒋晓梅
苏晓谦 蒋晓梅
42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治疗体会
苏晓谦 蒋晓梅
目的观察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探讨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70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以下两组,对照组(n=28)患儿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n=42)患儿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蓝光照射、口服妈咪爱辅助治疗,检测患儿日均胆红素下降幅度,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胆红素均下降,对照组患儿的胆红素每日平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黄染消退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5d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22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95.2%(40/42),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5.0%(21/28),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主要表现为生后2~5d出现黄疸且不退,主要是巩膜、皮肤出现黄染,无其他全身症状,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有效方案为药物治疗加上蓝光照射、口服妈咪爱辅助治疗,可显著加速胆红素的分解、排泄过程,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母乳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神经系统后遗症;蓝光照射;妈咪爱散剂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在过去的临床中得不到重视,普遍认为对新生儿无大碍而无需特殊治疗,但相关研究已表明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性,患儿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高,目前仍不能用血清的胆红素峰值来准确预测患儿远期预后,但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积极处理,可尽可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1]。本调查研究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蓝光照射、妈咪爱散剂辅助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07年2月~2010年6月收治的70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以下两组:①对照组:28例,男16例,女12例:日龄72h~28d,平均(12.5±2.5)d,均为足月儿,黄疸出现时间3~7d 10例,8~14d 9例,15~21d 5例,22~28d 4例,血清胆红素(302.9±45.5)μmol/L,直接胆红素<14.2μmol/L;②观察组:42例,男23例,女19例:日龄72h~28d,平均(13.0±3.0)d,均为足月儿,黄疸出现时间3~7d 14例,8~14d 14例,15~21d 7例,22~28d 7例,血清胆红素(304.9±44.9)μmol/L,直接胆红素<14.2μmol/L。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比例、年龄、黄疸出现时间、血清胆红素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①临床主要表现:所有患儿黄疸出现后逐渐加重、持续不退:患儿巩膜及周身皮肤黄色较鲜明,舌质红苔黄腻,小便短赤,精神状态、吃奶及睡眠等均正常,无肝脾肿大或脐部感染等阳性体征,排除感染、肝功能感染等所致黄疸;②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完全母乳喂养,黄疸在生后2~5d内出现,患儿血清胆红素增高,且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停止母乳喂养3~5d,胆红素下降50%可确诊[2]。
1.3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肝酶诱导剂(尼可刹米25mg/kg,3次/d:苯巴比妥1.5~2.0mg/kg,2~3次/d),部分感染明显的患儿加抗生素治疗,根据患儿情况给予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3~5ml/kg),病情较重患儿静脉注射人血白蛋白(1g/kg,1次/d),积极纠正贫血、水肿、缺氧、心力衰竭,以防止患儿出现低血糖、低体温[3]:②观察组:在上述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蓝光照射治疗,照射12h/d,间歇16h后照射,连续治疗不超过72h,每天3次温水冲服0.3g妈咪爱散剂。
1.4 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儿巩膜、皮肤黄染完全消退的时间,②疗效评价:参考黄美华等[4]关于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评价标准,以接受治疗5d后,患儿巩膜、皮肤黄染全部消退,血清胆红素<119.7μmol/L为显效,以接受治疗5d后,患儿巩膜、皮肤黄染大部分消退,病程缩短,血清胆红素119.7~171.0μmol/L为有效,以治疗5d后,患儿巩膜、皮肤黄染无消退,病情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以显效率加上有效率为治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胆红素日均下降幅度、黄染消退时间 两组患儿治疗后胆红素均下降,对照组患儿的胆红素每日平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黄染消退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胆红素下降幅度、黄染消退时间比较(±s)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胆红素下降幅度、黄染消退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组别 胆红素日均下降(μmol/L) 黄染消退时间(d)对照组(n=28) 55.58±4.23 5.05±0.55观察组(n=42) 77.88±3.98* 3.45±0.45*
2.2 疗效比较 治疗5d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22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95.2%(40/42),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5.0%(21/28),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果对比
3 讨论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患病率较高,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患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导致,完全母乳喂养且以出生后2~5天为发病高峰,患儿以巩膜和皮肤出现黄染为主要临床表现,无发现其他明显全身症状。母乳中含有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对增加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重要作用,故母乳喂养的患儿易患高胆红素血症,治疗黄疸的关键是促进胆红素排泄,同时减少其重吸收[5]。
采用光疗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较经济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黄疸患儿的病情,该疗法没有明显的副作用,且操作简单,费用低。妈咪爱是由粪链球菌及枯草杆菌所组成的散剂,该药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同时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冲服后可在患儿回盲部以上定居、增殖,能在短时间内有效促进有益菌群维持在最佳状态[6]。故本调查采用光疗加上妈咪爱辅助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缩短患儿的病程,迅速降低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对于改善患儿的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翟淑萍,孙翠芳.高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初探[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4):227.
[2]李文益,陈述枚.儿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8.
[3]江栋昌.新生儿母乳性黄疸68例治疗及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5):378-379.
[4]黄美华,刘赛红,黄广文.新生儿黄疸643例病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824-825.
[5]宋兵.四联康联合四磨汤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4):155.
[6]孙爱平,李淑风.妈咪爱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影响的临床观察[J].新生儿杂志,1999,14(5):226-227.
10.3969/j.issn.1009-4393.2011.18.040
546100 来宾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苏晓谦 蒋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