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八宿分野暨轸宿星名含义考证*

2011-01-25李维宝陈久金

天文研究与技术 2011年4期

李维宝,陈久金

(1.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云南 昆明 650011;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010)

1 对二十八宿的考释概述

关于黄道带附近的二十八宿,其星名的含义,经过数十年以来的考释,大多数已清楚了,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天文四象动物的各个部位。例如:角宿为苍龙的龙角;亢宿为龙颈;心宿为龙心;尾宿为龙尾。觜宿、参宿为白虎的虎头和身躯。翼宿为朱雀的鸟翅和尾巴[1-2]。

二是方国和少数民族政权。例如:苍龙中的房宿对应于房子国;白虎中的娄宿和昴宿分别对应于娄人和髳人的地方政权;玄武中的营室对应于齐国的营丘和营州;朱雀中的井宿、鬼宿对应于关中地区的井国和鬼方,柳宿对应于江淮地区的六国,张宿对应于三河地区的张城等等[3-4]。

三是方国的代表人物。例如:苍龙中箕宿是为纪念箕子。商王朝为东夷建立,箕子是商的忠臣,其封地在箕国。又如白虎中的毕宿是为纪念魏国创始人毕万,魏是在唐尧古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而唐尧为古西羌,故对应在西方白虎内。再如玄武中的虚宿是为纪念颛顼,虚是顼的假借字,颛顼是古帝之一,原属北方的夏族,故对应在北方玄武内[5]。

2 二十八宿与天文地理分野

二十八宿与天文地理分野有关。但对这个分野的观念,现代有些人曾以它属于封建迷信加以否定,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未作深入研究的一种浅见。陈遵妫对《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提到分野观念存在不同的说法进行了综合性的介绍,指出分野观念的盛行始于春秋战国时代。但对其由来和依据,也仅从星占方面看问题,进而归结为“用来占卜这些国家的吉凶;客观存在只是一种伪科学”[6]。那么二十八宿与地区分野之间究竟有何科学依据?原来,古人对黄道带附近星座二十八宿以四象命名,对应于中国华夏族群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流行的传统说法是东夷、南蛮、西羌和北狄。根据对上古文献记载的研究,东夷崇拜龙,南蛮崇拜鸟,西羌崇拜虎,北狄崇拜龟蛇,上古天文学家正是依据华夏族群的地区流行图腾分布给四象命名。换言之,凡是东夷建立的国家,其分野对应在苍龙。西羌建立的国家,其分野对应在白虎。以夏越代表北狄建立的国家,其分野对应在龟蛇。以少昊代表南蛮建立的国家,其分野对应在朱雀。以上二十八宿星名的三方面的特征,均统一于其分野族群的图腾崇拜[7]。

图腾是分野的重要依据。在文[3]和《论中国十二星次名称的含义和来历》中已有部分涉及[8],但由于有些分野不易理解,还需作简要阐释。

东方七宿的对应是,角、亢为郑,兖州,指今河南郑州一带。氐、房、心为宋,豫州,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尾、箕为燕,幽州。大都符合东夷的分布,只有幽州为燕国地处北方,直至今朝鲜半岛,分野归在东方的理由,是因其崇祀龙的缘故。

西方七宿的对应是,奎、娄、胃为鲁,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和安徽一部分。昴、毕为赵,冀州,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北部和辽宁西部。觜、参为魏,益州,汉朝时指今四川境。地域从西部跨越到东部,原因是,羌人发展分支成炎、黄系统,戎狄、党项、西南夷等等系统。炎黄向东发展,结为婚姻联盟始终连在一起,分布在山西、河北中南部和山东南部一带,西周宗黄帝,黄帝裔的姬姓统治了晋和鲁,周公封于鲁崇祀虎,即是划归西方的原因。

北方七宿的对应是,斗牛为江湖,指今长江以南吴、越的江河湖多的地区。女为扬州,今江苏扬州一带。虚、危为青州,今山东东北至渤海、西南至泰山一带。室、壁为并州,西汉时指今内蒙古、山西大部和河北一部。从地域看包含南北两部分,包含南部的缘由需作进一步阐述。

夏族群的夏人以龟为图腾,兴起于河南伊洛地区,与羌人原有着渊源关系,又与巴山地区以黑蛇为图腾的涂山氏世代互为婚姻,建立起牢固的同盟而密不可分,故以夏族代表北方,又以龟蛇为图腾。大禹建立夏朝后族人向东扩展,政治中心曾有山西夏县、河南阳城、禹县等。夏朝灭亡后族人迁移,向西的部分有些融入羌方,有些与其他族人融成“诸夏”,为后来形成汉族先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北的部分成为北方匈奴的始祖。向南的部分跟随夏王桀,先逃往鸣条即今山西运城,继而奔往南巢(一说指今安徽巢县),进入越人聚居地。他们依附到越人中的原因,是与越人原有互为婚姻和政治同盟的双重关系。明显的证据是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少康把庶子也封于会稽祀禹。会稽这个地名在河南、安徽、浙江的历史上曾有多处,这种现象只能说是这些地区的越人奉禹为始祖,多处建有象征性陵墓以备祭祀朝拜。由于有着这种难分难解的渊源,有人甚至认为越人也是夏人的后裔,所以南方的江湖、扬州之地才对应在北方。

南方七宿的对应是,井、鬼为秦,柳、星、张为周,翼、轸为楚。七宿全对应鸟夷,其分野也不尽在南方,也需作进一步解释。以鸟为图腾的少昊族群原是东夷的组成部分,随着夏人和周人的先后强盛都受到排挤而被迫退出中原南迁。其中,帝俊族和灌头族移居淮南至长江中下游一带,与当地南蛮相融合,其后裔以江汉平原起家,建立楚国后又逐渐向东向南扩张,所以楚的分野对应在南方是无疑义的。

秦地在西而归南方的原由,是鸟夷中的一支嬴姓善养马,周朝时受举荐而从南方迁至犬丘(今陕西兴平市东南)以牧马为业。因饲养调教战马有功而封给秦地,秦嬴在古井国、鬼方的基础上,在与羌戎争斗中建立起自己的霸业,所以井、鬼对应秦,根在南方并崇祀玄鸟。至于周的发祥地在陕西岐山一带而分野对应在南方七宿中的三宿,指的是平王东迁后称为东周,王室的势力已逐渐衰微,以至周人到了完全丧失了自己根据地的境况,寄居地已成为鸟夷居住地的洛阳、偃师一带,后来给周人对应的分野,主要论据就在于此,才和秦一起归在南方。

3 轸宿星名含义考证

通过以上对分野的阐释,对轸宿星名含义的考证也就有了基础。楚国是在蛮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翼宿以楚为分野对应于南方是相合的。但轸宿作为朱雀之末也是二十八宿的最后一宿,为何也与楚相对应?按照传统的解释,轸为车架上的横木,引申为车或马车,那么轸就可释为天上的马车。陈遵妫在文[2]中说,“轸”就是直接用篆体字“车”表示。另外,轸宿有附星称为左辖和右辖,也说明将轸释作车是说得通的。但它是否还有另一层更深的含义?回答也是肯定的。据以往的经验,轸的含义也应从地域、国家或民族方面寻求答案。它可以释为姓氏和国家,这二解均与人有关。但作为姓氏,因人的个体是可以单独流动的,故与分野的关系首先需从国家这方面入手。

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 “楚屈瑕将盟贰轸。”杜预注: “贰、轸,二国名。”[9]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引《汇纂》说:“轸,今在德安府应城县西。”《万姓统谱·轸韵》云:“轸国在楚之东……子孙以国为氏。”

对这段话的含义,需从楚国的发展说起。楚在西周时原仅是江汉之间荆山地区的小国,据《左传》等文献记载,直至东周前期,楚国“土不过同”。“同”是指土地面积,方百里为一同,即领地方不到百里之意。另据何光岳《楚灭国考》的考证,荆山位于汉水下游左岸,而轸国在汉水东(今湖北应城县一带),与荆山隔水相望[10],故说轸国(参见图1箭头所指处)在楚之东。到了武王和文王在位(公元前740-前677年)时,是楚国开始强盛之时,楚于鲁桓公十一年(楚武王四十年,即公元前701年)派屈瑕与贰、轸两国会盟。建立同盟关系,对贰、轸来说是迫于压力,对楚来说可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势力。

图1 轸宿的分野为楚的同盟国(图中箭头所指),轸国即曾国(引自《楚灭国考》)Fig.1 Geological area corresponding to“Zhenxiu.”The area consists of the enfeoffed states allied to the“Chu.”The“Zhenguo”is just the state“Zeng”(The map is cited from“Textual study of the states annihilated by the“Chu”)

在荆山的东面、轸国的北面为随国,其疆土在今湖北随县一带。到了春秋时期,随国也被楚国所兼并。这里提及随国,是1978年在随县擂鼓墩发掘出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七千多件随葬品,其中的漆箱盖上的图案有二十八宿,可看作是迄今所见中国二十八宿最早的文献[11]。

曾侯之墓何以会出现在随国?一直无人提起而被当成一个谜。先说曾侯之曾,在古代有曾、缯不同写法,可通用。何光岳在文[10]中认为,曾国先民可上推到夏禹时的斟寻氏,在史籍中出现不同的异写,但都说他们原以姒为氏。轸国建立后,“子孙以国为氏”,后世再改轸氏为曾姓,所以轸、曾、缯为同一个国家。再说随本是姬氏之国,与轸相距不过百里之遥(详见图1),古代常把轸、随并称,很难将二国具体分解开来。原因是轸与楚会盟后,虽已沦为楚的附庸,但轸国王室仍一直受到楚国的礼遇。随着楚国不断开疆扩土,轸国的地盘已成为楚的腹地,楚遂把轸王室迁往已被灭了的随国,仍然保持着名义的上国家,所以曾侯墓才会出现在原来的随国之地,后世将曾、随并称也由此而来。

通过以上讨论不难看出,轸宿的分野为轸国也即曾国。曾与楚一直保持着名义上的同盟国关系,从曾侯乙墓考古确定在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初期这一事实便是明证[11-12]。从曾侯乙墓出土最早的二十八宿文献,说明它至少是较早完善了二十八宿的国家,才在随葬品中特意反映出来。也许正是这一贡献,在星座命名中才会保留着它永不泯灭的地位,也可看作轸宿是代表后来被楚所灭的南方许多诸候国。至于用翼宿轸宿对应于楚并非特例,类似于以上已提到的,秦嬴是在古井国、鬼方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霸业,所以才有井宿鬼宿对应于秦。

[1]陈久金,卢央,刘尧汉.彝族天文学史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100-108.

[2]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二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27-384.

[3]陈久金.星象解码 [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71-73.

[4]何光岳.中原古国源流史 [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232-243.

[5]陈久金.星象解码 [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40-167.

[6]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二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19-425.

[7]陈久金.陈久金集 [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107-129.

[8]李维宝,陈久金.论中国十二星次名称的含义和来历 [J].天文研究与技术——国家天文台台刊,2009,6(1):76-80.Li weibao,Chen Jiujin.Discussion on the Meaning and Origin of the Names for the Twelve Star Orders in China [J].Astronomical Research & Technology——Publications of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of China,2009,6(1):76-80.

[9]中华书局编辑部.十三经注疏 [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55.

[10]何光岳.楚灭国考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59-175.

[11]天文学史整研组.中国天文学史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44.

[12]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