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阅读成为生命灵性的滋养

2015-02-13谭楚子徐州图书馆江苏徐州221009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1期
关键词:经典全民阅读引领

●谭楚子,朱 军(徐州图书馆,江苏徐州221009)

当阅读成为生命灵性的滋养

●谭楚子,朱军(徐州图书馆,江苏徐州221009)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引领;经典;生命灵性滋养;分野

[摘要]阅读乃个人的精神生活,阅读自有其内在的可遵循之规律,为遂成全民阅读活动中的图书馆员更好地建议或引领读者读书,我们必须首先研究搞清“我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及“如何读这些书”这三个问题。鉴于时下出版物平庸读本占据多数,因此阅读文本理当慎重选择经典读品。当下中国大陆公共图书馆乃某种意义上哈贝马斯所谓政治哲学语境下的“公共空间”,不仅如此,鉴于特定之国情,公共图书馆客观上一直充当着社会结构转型期缓解日益激化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矛盾的“减压阀”的功用——这是其迥异于作为专业信息数据中心、专职为专业技术人士提供文献信息查新或课题跟踪服务的专业图书馆的最大分野。

习近平同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构想,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愤图强建设强大祖国的共同愿望。配合这一宏大战略,2013 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百余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二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声疾呼:“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其深情与寄望溢于言表。接着他进一步强调指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强烈地鼓舞和鞭策了图书馆界全体同仁,让大家深切感受到公共图书馆历经多年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时,公共图书馆界广大馆员也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使命归宿,那就是在广大读者选择进入公共图书馆进行阅读、文化休闲之际,我们图书馆员要全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正确引导读者阅读,积极建议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将最有阅读价值、最富经典意义的好书推荐给广大读者。

平心而论,读书毕竟是个人的精神生活,全民阅读也绝非只是在某某读书日的时候,全国图书馆多搞一些热热闹闹的应景活动,宣传鼓动读者尽量参加这类活动,或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到馆率”、“借阅率”统计数字飙高,就算是取得成就、“达到预期效果”了,而是要尽可能引导读者真正养成阅读习惯,从而真正提升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最终达致整体国民素质素养的根本提升乃至质变。应该看到,无论是到图书馆借书回家去读,还是在图书馆阅览室里捧书坐下阅读,读书都是一件相对寂寞的事情,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件热闹的事情。所以,如何能够在喧嚣浮躁、红尘纷扰、充满俗世诱惑的周遭环境下做到依然自甘寂寞,真正养成自觉阅读、深度阅读的良好阅读习惯,而后甘之如饴地享受这一习惯,在倡行全民阅读实施过程中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达此目的,首先就必须想清楚“我为什么要读书”这一问题,因为唯有弄明白了“我为什么要读书”这一行动前提,自觉阅读、深度阅读的良好阅读习惯方有望真正内在达成。此外,还有两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究竟应该选择哪些书籍进行阅读和怎样去读这些书。

基于这一思考,为推动全民阅读积极有效并深入持久地开展,确保图书馆流通部门在岗图书馆员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引导到馆读者更好地选书乃至读书,首先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搞清以下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这些书?

相反,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如果不首先明确以上三个问题,推动全民阅读,正确引领或建议读

者阅读,就根本无从谈起。这是一个关涉公共图书馆引领全民阅读之本体论和价值论层面极其重要的真论题,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泛泛论题。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

这个问题和一个人为什么而生活,或者干脆一点说,与一个人为什么要活着是分不开的。

三十年前一个秋雨绵绵的午后,偶尔翻读到一段文字,蓦地,它全然吸引住了我的全副身心。

三种单纯但却极为强烈的激情曾支配着我的生活:渴望爱情,探求知识和对人类的苦难不堪忍受的同情。

这些激情,像几股强风,在苦海的深渊,以飘忽不定的方向,把我吹得忽此忽彼,有时真是到了完全绝望的边缘。

首先,我追求过爱情是因为它带来喜悦,这种狂喜是如此地使我心醉神迷,以至于我经常想以我的余生,来换取几个小时这种欢乐。

其次,我追求它是因为它解除了我的孤独、寂寞,在那可怕的寂寞中,每一次不寒而栗的心灵感受,都使我越过这个世界的边缘,窥见阴森、死闷、深不见底的地狱。

最后,我追求它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在神秘的缩图里,看到了圣人或诗人们想象或幻想的天国里的幻象。这就是我曾追求过的,虽然在人类生活中太美好了,但这就是我最终所发现的。

翻看书的封面,我知道这是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自传导言——《我为什么而生活》的开篇部分。

我迫不及待地看下去:

我以同样的激情探求过知识。

我曾希望理解人们的心理。

我曾想要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

我曾尝试过领会毕哥拉斯的幂,根据这个幂,数对流星起支配作用。

……

爱情和知识,只就他们可能来说把我带向了天国,同情又总是把我带回到大地。

饥饿中的孩子,遭受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无依无靠的老人——这些他们的孩子所不喜欢的包袱,以及整个大地上的贫穷、寂寞和痛苦,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目标的嘲弄。

我渴望减轻不幸,但力所不能,结果我也遭受痛苦。

这就是我曾经过的生活,我认为它是有价值的。如果还能给我时机,我十分情愿再这样生活下去。[1]

人,毕竟是一种精神存在物,一种文化存在物。或者说,精神存在是人除了物质存在、社会存在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人的精神需求和人的呼吸一样,须臾不可或缺。人的内心,与生俱来就充满着对于神圣和永恒的向往——“当第一个猿人翘首仰望广袤璀璨的浩瀚星空,人类的心中即开始了对超越个体有限生命的永恒的追问!”[2]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或许唯有带着神圣色彩的生活才称得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当年读到罗素自传导言时我突然感悟,原来人太需要“深层情感交流”的能力与际遇了——当你与之偶然相遇时,你将是多么地欣喜!三十年来,我们在物质存在维度上的进步有目共睹,然而为此却也付出了人文关怀普遍衰退的巨大代价。环视当下,由于心灵世界的极度贫困和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许多人已普遍麻木以至于根本不知“深层的情感交流”当为何云——须知,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神交”只有在大量阅读时方或有可能邂逅。诚如罗素所言,唯有具备超越性诉求的生活,才能真正激发我们内在持续的热情;唯有带着神圣色彩的生活,才能让我们真正领略到生活的意义。

于是,我们发现,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和一个没有这种习惯的人完全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阅读改变人生”这一大家在图书馆阅览室经常可以看到的名言警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一个爱读书的人,他的世界必定更加丰富也更加广阔。“人人都在生活,好像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只能按照他的内心世界的限度来看世界。你心中完全没有的东西,在外部世界里无论多么丰富,你都一定熟视无睹。你是一个心灵丰富的人,那么你看到的世界也会是一个丰富的世界。相反,你是一个内心贫乏的人,那么你看到的世界也一定极其贫乏。同样,有的人心中只有功利,那么他无论如何也欣赏不到功利之外的纷呈精彩的。”[3]叔本华的这番话对于诠释“阅读改变人生”可谓一语中的。人的内心就是一个“宇宙”——这是一个与外在空间一样丰瞻奇诡变幻万千的宇宙。维克多·雨果对此曾有过一段脍炙人口的精彩描述:“精神的眼睛,除了在人的心里,再也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在那里见到更多异彩更多幽暗,能比在那里领略更奇异更复杂更神秘更变幻无穷的景象……世界上最辽阔

的是大海,比大海还要辽阔的是天空,然而还有比蔚蓝色的天空更辽阔的——那就是人的心灵!”[4]通过阅读,也许未必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际遇或职业轨迹,然而却可能彻底改变甚至颠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使之霍然脱胎换骨。此刻即便你的外部世界看似没有改变,你依然在做着每日必做的事情,然而意义已然不同——因为你的人生境界、人生格调已经远非昨日,你的内心世界已经彻底发生了改变,于是看似同样的外部世界迥然不同于从前。换句话说,即便从事着相同的职业,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两人其实完全在做着不同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职业,而在于内心的境界。是的,职业的区别的确存在,不过由于这种区别极其有限,因而显得并不重要。相反,从事同一职业的人却可能过着根本不同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心灵迥异,他们眼中的世界完全不同。相信说到这里,从事本行业工作的诸位同仁,脸上自然会浮现出发自心底的会心微笑——不是吗?同样是在图书馆流通部门工作,热爱读书思考、追求精神生活、具有丰富心灵的馆员与东家长西家短磕瓜子唠闲磕徒对一壁典藏视若无睹的庸俗之辈共处一室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然而他们的心灵诉求与精神个性,他们的鉴赏品位和人格境界……相距何啻以道里计!所以,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不是是否从事不同的职业,而是是否具备强大的内心!而强大的内心毫无疑问来自潜心阅读的陶冶以及藉此烛照下深度人生的历练。

读书让人心灵丰富,让人心灵澄澈,让人心静。深度的阅读仿佛进入伊甸园的仙境,让人尤其享受!俱无任何杂念,全副身心沉浸其中,完全达致“无我”之境——此刻,你的内心充实,呼吸沉稳,调息养气,神凝于一……当下岂非正乃庄子所谓“至人”之妙境?

读书如此养心,自然通过养心直达养生。每每参会学术研讨,笔者辄惊叹于学界三二耄耋耆宿,鹤发童颜,声若玉磬,衬衫笔挺,领带飘垂,背带裤一尘不染;精神矍铄,思维机敏,大会发言应答提问口齿清晰逻辑严谨且不时妙语连珠诙谐幽默……正是经年书卷陶冶,华章滋润,才使其内气充盈,从而外在气质无论表情神态,还是风度举止,都隐隐透显出一种美的光耀,让人由衷感叹人老了居然还可以如此光彩照人!

20世纪80年代,著名文艺评论家、诗人、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同志一次在给学生讲课时曾动情地说道: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与非存在的奇异风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缺位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5]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开始的提问并以其内中原理与全民阅读中的广大读者分享了。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人,对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的理解,总会比别人多一些层面,更为精细,也更为豁达;对于身处其间的周遭环境以至整个外部世界的认知或理解,也会比别人更加通透——读书释放了你的心灵个性,回应或满足着你超越当下生存焦虑或困境的内在精神诉求;读书使你不知不觉间“心游万仞神接八荒”,与睿智妙想的圣哲,与奇思诡谲的诗仙共生“深层情感交流”而无法自已;读书訇然洞开你的心扉,使你蓦然感悟到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刹那间仿佛活在一个新天新地之中……伴随这个过程,深度的阅读使你心灵澄澈、恍入仙境,使你调息养神、吐纳沉稳、容颜青春,从而从内到外提高了你的生命质量——阅读成为你生命灵性中一种最重要的滋养。

明白了“我为什么要读书”其中的内在动机原理从而变得热爱读书欣欣然而向往之之后,我们自然就会想到下一个问题:“一个人究竟应该读哪些书?”

生命短暂,光阴宝贵,读书当然要选择那些有价值的好书来读。那么,哪些书是有价值的好书呢?

毋庸讳言,在当今消费主义暨符号消费席卷全球的时代,整个世界每年的正式出版物中,平庸的读本占据绝对优势的数量。这些读本借力商业炒作,往往

打着“畅销”名号。一旦一不小心阅读后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畅销书”,对你的身心或智能完全形成不了遭遇挑战后的阅读快感,根本不能激发你的思考,释放你的想象,一点收获俱无……你会大呼上当,徒然浪费掉了宝贵的时间和不菲的金钱。然而,它白花你的钱、虚耗掉你寸阴寸金的宝贵生命还不是最糟糕的,最要命的是一个人如果在阅读习惯上长久跟风,唯“畅销书”马首之是瞻,则长此以往必然会潜移默化地使自己在精神上变得与它一样平庸!

真正有阅读价值的好书,是指那些能够重新唤起你的生命激情,并赋予你生存意义和生活智慧的经典作品。

关于什么是经典作品,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经典作品的确认。

首先,经典作品的发生与完成,是杰出作家天才的灵感闪现。因而,经典作品的诞生,可遇而不可求,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其次,经典作品具有超越人类当下生存焦虑,使人升发崇高意象或情感的精神感召力量。再次,经典作品的外显形式(不期然而然)当然是美的,是符合人类高级审美准则的,是经得起哪怕最严苛艺术标准检验的。复次,经典作品初次捧读即顿感亲切似曾相识,于是沉浸其中欲罢不能,直至一口气读完。过段时日鬼使神差不知为何将其摸出再次阅读,未料兴致及愉悦丝毫不减,仿佛新读。

以上四点关于经典之定义皆笔者之原创。其中,第四点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也说过相似的意思。[6]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经典作品本身就是一座发掘不尽的富矿,每次你的阅读尽管背景不一、历练不同、心境各异,然而总能够从中崭获意外的惊喜、难得的共鸣和久违的振奋。这是深层的情感交流,这是一个曾经沉睡的灵魂被另一个伟大的灵魂唤醒,这是两个悸动的灵魂之间亲切的交谈。关于人是有灵魂的高级动物,人乃万物之灵,《圣经》上有一个说法颇能引起我们长久的思索:上帝用地上的尘土依照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塑型完成后“耶和华神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7]——隐喻人最重要的本质是他有灵魂。阅读经典鬼使神差使你激动、使你感奋、使你“忘乎所以”,那是因为经典中承载着的作者的灵魂和你的灵魂产生了交融——在读书时你的灵魂苏醒了,你灵魂中本有的东西,你自己以前都没有察觉,却在读书的时候被唤醒,于是,两个同样内涵神性的灵魂彼此交融,时时激发起你的共鸣和欣喜!

正是从这一视角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了悟阅读益处从而对之喜爱的读者在其读书的起点读还是不读经典确实非常重要。因为读书是两个灵魂的复苏和交流,书籍会对读它的人发生意识不到但却又抹杀不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个人读的是平庸或庸俗的书籍,他很可能一直在与一个平庸或庸俗的灵魂交流,他也会成为一个同样平庸或者更加庸俗的人。反之,如果你有幸读到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你心灵深处某种伟大的情怀被唤醒,一种崇高的意象或冲动在你的心中涌动……或许你不一定立刻就会脱胎换骨成为一个伟大的新人,然而,你的心灵却在悄然开启,它正在萌动某种伟岸卓异的秉性,正在仰望未来一个伟大的目标!精神营养决定了精神生命个体生长的高度和强度,因此,一个人的阅读史不仅仅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更伴生着他身心合一的生命体验或生命历险进程。“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一部摄人心魄催人奋进的伟大经典作品足以震撼并改变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心路历程与人生轨迹,在那里可以与伟大的心灵直接对话,可以呼吸到高山之巅的新鲜空气……从而产生霍然愤起的冲动,重建人生进击的信仰,高歌价值认知的理念,激扬崇高伟大的理想——这就是经典作品摄人心魄的恒久力量和催人奋进的永恒魅力!”[8]

对于“一个人究竟应该读哪些书”这一设问的解答,以上从理论层面作了阐释。在现实工作操作中作为公共图书馆员,该如何为到馆广大读者引荐好书、推举经典书目呢?

笔者认为,依据上述理论之标准在确定了的经典作品当中,哪些是适合不同读者的读品,自然也是因人而异的。试想,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过程,而每个人的气质秉性追求各异,喜欢的书自然不相雷同。总的原则是推荐的经典书目一定要与阅读者的精神生活相互贴近彼此融和,只有读品与他的精神生活相伴相生并彼此融和,才能使其感到阅读愉快,精神成长。换言之,原则上讲,专门适合“这一个”读者阅读的经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所以必须经由本人亲自遴选——流通部门的图书馆员可向到馆相关读者发挥阐释笔者上述所论选书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概括点说即为:要去读的是那些对于你来说最好的书——这些书你读了以后会真正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提高,感到是在自我发现。对于想要选择好书的读者来说,此乃唯一标准。实际运作时,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个操作中的模糊阶段,一段时间里没有找到一本符合上述标准的好书。但只要你给自己确立了这个标准,不去读

平庸的书,不断地去选择尝试,一定会找到适合于你的好书。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最后都一定会有自己所钟爱的经典作家作品的书目单,当然一般不止一位,也不仅在一个学科领域。作为一位治研文史学科出身的图书馆员,笔者这里提供一份相关中外文学及人文经典阅读推荐书目的大致框架,供对之感兴趣或试图系统阅读中外人文经典的读者及同道参考。

在中国文学、史学和哲学滥觞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美文,诗经楚辞,史记汉书,两汉大赋,魏晋文章与咏怀咏史诗作及志怪志人小说,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代“四大奇书”——《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清代《红楼梦》。

在中国现代文学向度上,鲁迅的作品堪称中国民族的丰碑,其影响力绝对不在孔子之下。鲁迅对以孔孟伦理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的国人的冷漠、奴性、自私和虚伪给予了愤怒的谴责和深刻的批判,迄今仍是中国后发现代化最宝贵的思想资源。

在欧美文学领域,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荷马史诗,古代希腊悲剧及喜剧,中世纪史诗文学与骑士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迄今之现代派及后现代主义文学。

在亚非拉文学方面,古代希伯来《圣经》文学,《天方夜谭》,古代印度史诗文学,泰戈尔经典作品,《源氏物语》,《古都》《雪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经典创作与博尔赫斯作品。

以上就是我们引导有意系统阅读中外人文经典的到馆读者向其推荐相关中外书目的总体框架。在此框架内我们依据前述判定标准,遴选出相应的经典文本,一并同时剔除时下虽亦流行但并非经典的平庸之作。

什么才是有品位或高品位的阅读?事实上本节我们讨论的“一个人究竟应该读哪些书”,即亦人们时常谈起的关于读书的“品位”的问题。笔者的理解,有品位的或高品位的阅读暨阅读物,就在于你所读到的经典作品及其作者,此刻在描述或阐释波诡云谲气象万千的当下世界时,以自己卓异的秉赋和天才的创造,突破了文化上或哲学上一般的“从众性理解”,从而变得超尘拨俗,品位高逸,而绝非跟风符号消费、追逐卖点时尚的恶俗媒体拥趸造势之“畅销书排行榜”之辈能够翘望其踵。坦率地讲,“畅销书排行榜”这一资本与权力合谋、书商和媒体联姻绑架图书市场而生出的怪胎,盖属彻头彻尾的商业策划,与书籍的品位之高下没有任何关联,且最终往往伴之以乱哄哄的闹剧收场。前几年“畅销书排行榜”大吹特吹、“隆重推出”的古罗马奥勒留的《沉思录》即是典型一例。奥勒留的《沉思录》兴之所致倒也不妨拿来一读,但远非一哄而上媒体吹嘘造势的那样神乎其神——无非就是因为当时某政界头人对这书偏爱有加,屡屡溢美,以至于潜意识里唯皇权马首是瞻的国人纷纷趋之若鹜、跟风起哄捧读而已!殊不知哲思深邃、文笔隽永、成就及影响远远超乎其上的中外古今文史哲美佳篇美什可谓灿若疏朗夜空之繁星——卡尔维诺、托尼·莫里森、马尔克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赫尔塔·米勒、翁贝托·埃科、莱辛、奈保尔、麦克尤恩、奥康纳、勒克莱齐奥……国人一概不闻不问,却独独对一位业外人士信口提及的二流读品宠渥不已以致骤然间竟成为了举国上下最热销最时尚的“典范读本”,岂不令人匪夷所思?如今斯人远逝,大幕垂降,试问还有谁仍记起他喜好的《沉思录》?因此,如果一个读者只知跟风媒体发布的畅销书排行榜,那他根本不是在享受阅读,而是在出版商与媒体合谋的市场操控下的垃圾食品快餐消费,如此何谈品味!高品味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它始终散发着诗意的光辉。在这种诗意光辉的浸漫之中,阅读者尽管短暂,但却全然忘却了挥之不去之“生之焦虑”,而进入到一个澄澈空灵的无我仙境。德国古典哲学家路德维格·伯尔内(Ludwig Boerne,1786-1837)说得好:

无物恒常,唯变而已。无物持久,唯死而终。设无诗歌,每次心跳都是伤害,而生命将是永远的流血。唯有诗,为我们提供自然拒绝我们的东西:不腐的黄金时代,不逝的明媚春光,没有乌云笼罩的幸福,常在常新的永远的青春![9]

窃以为德维格·伯尔内上述这番话乃阅读最高“品位”之终极诠释。

一旦选好了适合自己阅读的经典书籍,那么,怎样更好地阅读这些书籍呢?

首先,阅读真正有价值的并深受自己喜爱的经典文本,对于阅读者来说不啻一次饱含内在激情的特殊生命体验。

前面提到,只有带有神圣色彩的生活才有意义,才有可能真正激发起一个人内在持续的热情,让他全副身心投入其中。读一本好书的生命体验正是这样。

笔者的体验和理解是,阅读自己钟爱的书籍,自然会有宗教徒朝圣般神圣的感觉和虔诚——选一神清气爽之良辰,择一绝无纷扰之佳处,沐浴净手,开卷捧读。俱无杂念,全副身心沉浸其中;神凝于一,全然进入无我之境。循径神游,妙不可言,坐享书中逻辑;恍兮惚兮,日影渐移,浑不知今兮何兮……设若如能此种超越各种功利算计、澹远闲适激情沛然、不期然而然进入阅读,岂有智慧聪明不展精进,精神成长不结硕果之理?

其次,拒斥人工精神代乳,直接阅读经典原典。

在建议或引导到馆读者怎样读经典这个问题上,我们主张不但要读经典,而且一定要直接阅读经典原著,直接接触亲近原典。比如你对尼采超人哲学感兴趣,你就该去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系列中的尼采哲学原著译本。你想知道胡塞尔现象学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就该去读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胡塞尔现象学原典《普通现象学通论》。

时下,伴随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热播,主讲人“解读”经典的讲述文字铺天盖地印制出书源源不断涌入图书市场和公共图书馆。这些“解读”以稀释、勾兑、曲解乃至造假经典为能事,一味媚俗、讨好观众,有哗众取宠之心而无实事求是之意。全民阅读中我们建议读者,尽可能地远离这些不但缺失营养并极有可能富含“三聚氢胺”毒素的“精神代乳品”。你希望了解孔子的言论或思想吗?你可去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或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但不要去读于丹等《论语心得》之类。经典原著犹如“精神母乳”,是哺育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泉源,而对经典拙劣的解说代读则犹如人工合成的代乳品,替代原汁原味的母乳,向大众灌输,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广大受众对此种人工“精神代乳”产生依赖,进而养成一种文化惰性,造就受众群体片面乃至偏执的文化口味,由此最终形成对经典原典曲解或误判的记忆后果。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来说,这种结果不啻一场文化灾难。这个道理笔者在近几年发表的多篇文章中均有较为详尽的阐释,[10-12]这里不再重复。

第三,经典原典的阅读开始时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帮助阅读,但不能一味停留在此,一旦时机成熟,即应超越这一初级阶段,尽早进入原典通读。

经典原典阅读一开始的时候,或许如同攀登一座风光无限但道路险峻的山峰,可能需要一些辅助手段。比如你想系统阅读西方哲学原典,但一时却不知该从何处下手,该先读哪个哲学家的原著更好?这时你可以先找一部写得比较好的西方哲学史通览,如找前文提到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或美国学者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均可(此两书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看过之后你觉得对其中哪个哲学家更感兴趣,再去找这一哲学家的原著译本阅读。同理,如果你对风光旖旎、瑰宝无限的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篇什兴趣极浓,但正因美不胜收,一时却不知从何处读起,那么,不妨可先找来一套正规高校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一读,质量较好者如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主编《中国文学史》,或北大游国恩、季镇淮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原典,进入游历神奇秘境般的愉快阅读。概言之,你不能总停留在看辅助读物上,要尽快进入原典阅读。

许多人对经典原著抱有畏惧心理,认为读了肯定受益匪浅但恐怕很难读懂。其实原著并不难读,你真正读进去就会发现非常有意思。上个世纪80年代,笔者研一时导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即是标点中华书局未标点本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这是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生的入门基本功。乍一听来觉得十分繁难,然而一旦你读进去了,渐渐就会感到兴致盎然,佳境呈现,自然也就会感到上古中古汉语标点与现代汉语标点一样,久之也就欲罢不能了,因为那时你已经在享受这个过程了,你真的感到书中的人物活了,他们的神情、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动作和语言,和我们现在人一样,喜怒哀乐,毕肖毕现……而在这背后,你一直都会感到有一个有血有肉活着的作者在向你倾情讲述着面前正在发生的一切。

关于怎样阅读经典原著,在徐州图书馆举办的读书讲座上,笔者曾向在座的到馆读者建议两个方法。第一,不求甚解——首先要把你的顾虑给解除掉,无所谓读得懂读不懂,你觉得好像读懂了,就行。你不是在做学问,是借助阅读心灵休闲,没必要在难点上死磕。事实上,你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已然接受熏陶,你读懂经典的资源在积累,有一天你会觉得读起来很舒服了!不要急,总要有这么一个过程的。第二是为我所用——除了心灵获得休憩同时也是为了自己身心变得强大而去阅读经典的,管它理解得对与不对,只要自己读得高兴,觉得自己精神上在提高则足矣。中文“熏陶”这个词很准确,受好书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的,一定要弄清是哪本书哪句话影响了你,不可能,也没这个必要。

最后有必要指出,任何作品经典地位的取得,都经历过一个经由社会历史文明演进、主体政治权力制约及人类深层心理驱动三者合力建构的过程。换言之,所有经典都是历史进程的产物。因此,我们在阅读经典、参与经典当下建构的同时,理当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经典。当下阅读只有心中预设在与经典作家平等对话,经典才能通过你的阅读你的阐释显出新的活力。我们是经典的喜爱者,同时也是经典的质疑者和批评者。只有带着这种平等对话、饶有兴致地积极参与的心态去阅读,阅读才会更有意义——由于阅读者的积极参与,魅力无穷的经典同时也是一个流动不居的活体生命概念。[13]

余论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国民的整体阅读能力乃是民族文化底蕴和国家长期发展潜力的根本基础。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即使是在今天这个传媒信息异常发达的时代,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人,对生命的理解总会比别人多一些层面,更为精细,也更加丰赡;对社会的理解则比别人多一点通透,也更加豁达。诚如福楼拜形容读书对于个体的意义所言:阅读就是为了活着。[14]笔者则根据一己阅读体验将其稍加发挥理解:当阅读成为生命灵性的滋养。

在人类文明发展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图书馆作为公共知识空间的主体模块,对全体公民承诺并实践着“引领学习,传播知识,积淀文明,提升精神”的伟大使命和神圣职责。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制定的科教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战略,不仅对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图书馆事业的蓬勃推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弥漫全球的以颠覆、解构、离心、移位、差异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在完成其历史使命的同时也导致信仰失落、价值飘忽、意义虚无、伦理迷茫……而以网络、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媒铺天盖地无孔不入——所谓读图时代的到来引发都市文化生态环境日趋数字化、符号化、贫困化……无不日益加剧着人们本已匮乏的心灵更加枯竭,更加惶惶无依,更加无所适从……所有上述一切,即构成了这一特定文化转型期图书馆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全新背景与历史际遇。本文所探讨的全民阅读中的图书馆员如何更好地引导到馆读者读书的话题,正是在这一宏阔背景下展开。无疑,这对我们公共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智能储备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与专业图书馆馆员不同,面对这一挑战,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单一学科知识背景显然捉襟见肘,无以应对在建议和引导到馆读者如何更佳阅读时所面临的跨学科、跨文化的诸多问题。其实,这也正是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属内的中小型基层公共图书馆之特殊性质之一。名字虽然都叫图书馆,然君不见专业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其工作性质区别或功能作用差异何啻霄壤!专业图书馆当然可以沿循欧美同业的路径,借助电子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强大的“工具理性”,在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竞争情报、科技查新等诸多方面一路狂奔高歌猛进……而公共图书馆乃普罗大众文化休闲之地,“大数据”、“云计算”之类对其形同扯淡,芸芸到馆者唯乃其寻觅失落的精神家园而来!换言之,当下,中国大陆公共图书馆乃某种意义上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所谓的政治哲学语境下的“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15]不仅如此,鉴于特定之国情,公共图书馆客观上一直充当着社会结构转型期缓解日益激化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矛盾“减压阀”的功用——公共图书馆中麕集阅读兼社会讨论日渐成为底层民众生活方式的常态。这是其迥异于作为专业信息数据中心、专职为专业技术人士提供文献信息查新或课题跟踪服务的专业图书馆的最大分野。

近几年,中国大陆公共图书馆系统轰轰烈烈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声势不可谓不浩大,反响不可谓不热烈。然而,鉴于其始终停滞于浅表层面的应景运作,缺少阅读意义层面的深度建构乃至终极价值层面的追问探叩……结果,至少从目前观察,我们并未看到这一活动业已取得如其发起者所自诩的成果,并未发现它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对于增强国家竞争软实力有何明显功效,而其个中原因及解决方略至今也未曾见到相关学者或决策当局表示出某种关注。有鉴于此,本文所论权且作为引玉之砖,抛之庶几或可引发颇具前瞻视野之有识之士的关注,共同推进全民阅读真正取得富有价值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英)伯特兰·罗素.罗素文集(第一卷)[M].王佐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6.

[2]谭楚子.后现代语境下的休闲文化与图书馆功能嬗变[J].图书与情报,2008(1):7-14.

[3](德)阿·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3.

[4](法)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第五部)[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72.

[5]谢冕.谢冕文艺评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3.

[6](意)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

[7]圣经旧约创世纪1:2[M].香港:国际圣经协会,1998:17-18.

[8]谭楚子.医治网络语境下信息焦虑综合症的一剂良药——谈图书馆经典作品深度的阅读[J].图书馆,2008(5):79-84.

[9](德)沃尔夫冈·顾彬.诗意的栖息,或称忧郁与青春——《红楼梦》(1792年)在德国[J].红楼梦学刊,2008(6):276.

[10]谭楚子.关于经典代读走向自读——公共知识空间中心场域转移——图书馆服务转型之创生机遇的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 (1):1-11.

[11]谭楚子.何处寻觅精神家园:纸本文献庋藏、传播与知识分子失语时代公共图书馆道义担当的可能向度[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1): 45-53.

[12]谭楚子.中国现代性转型中的启蒙担当:寻回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失落的价值之魂[J].图书馆,2011(2):12-19.

[13]谭楚子.以现代意识激活古代经典文本[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2-56.

[14](法)福楼拜.福楼拜短篇小说选[M].柳鸣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4.

[1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25-137.

[收稿日期]2014-02-19 [责任编辑]李金瓯

[作者简介]谭楚子(1968-),男,汉族,文学博士,徐州图书馆研究馆员,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元明清文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与中国古代文学;朱军(1984-),男,汉族,硕士,徐州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与阅读推广。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1-0038-08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252.1

猜你喜欢

经典全民阅读引领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全民阅读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培养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践行“全民阅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复合型文化场所:实体书店的立体化转变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