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1-01-25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外语院校

洪 岗

(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设英语专业,招生人数增加速度惊人。据统计,1995年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共有200多所,当时除了外语院校外,开设英语专业的主要是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到2005年增加到790所,目前“英语专业点总数达到900多个,英语专业学生总数达到大约80多万”[1]10-15。其他语种的开设也有相似趋势。英语专业快速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前些年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毕业生就业率高,报考人数多;第二,开办英语专业投入相对较小,一般认为只要建几个语言实验室,有一定数量的师资就可以了,而一般的院校都有大学外语教学部,有部分现成的教师。由于20多年来英语院系急剧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趋于缓和,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复合型人才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至1998年,当时的上海外国语学院陆续开设了9个复合型专业[2]。“90年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呼声最高的时期,也是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阶段”[3]。为了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据《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①,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4](以下简称《大纲》)对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也做了相应调整,把培养“高级英语人才”改为“复合型英语人才”,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大类,并对各类课程的比例提出了建议。大纲颁布后,更多高校的英语专业开始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语界也因此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展开了更加激烈的争论。有支持的,如方健壮[5]、汪家树[6]等;也有持保留意见的,如刘毅[7]、王守仁[8]等。近些年在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部分高校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把握不够准确,存在专业知识课程设置不够规范和相关复合型专业课时所占比重过大等突出问题”[9]。因此,近年来外语界许多专家(胡文仲、孙有中[10]243-247蓝仁哲[11]4-8)呼吁英语专业应当回归人文学科,体现人文本色。胡文仲等教授认为:“我国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0]243-247但大多研究无论是支持还是持保留意见的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基于高校英语专业调查的研究不多。本文以浙江省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浙江省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开课计划调查分析报告》②中的部分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浙江省高校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作些探讨。

一、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2008年在《中国教育报》公布的浙江省具有普通本科招生权的院校共30所,独立学院20所,高职高专44所。这94所学校中绝大多数院校都开办英语专业。就30所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除中国美术学院等个别院校没有开设英语专业外,其他学校均已开设。这些院校除了原来的师范院校有外语专业外,大多院校都是2000年以后开设的,而且许多院校都以原有的大学外语教学部为基础。2006年浙江省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当时全省29所普通本科院校中的26所作了调查,并形成了《浙江省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开课计划调查分析报告》。该报告对这些院校的培养规格和目标进行了分类描述。根据报告的描述,我们发现除了几个师范院校和个别专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其学院的定位比较一致外,大多数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包含“培养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研究、教学等工作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或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内容。综合性院校、专业院校甚至部分师范院校培养的目标都是相同的,而非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在培养方案中也加上了“在高等学校从事英语语言教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该报告还对各院校的英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开设的差异情况作了分析。根据该报告的描述,各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差别不太大,但课程学时却存在很大的差异。7门专业基础课(基础英语、阅读、口语、写作、听力、语音和语法)在课时上差异最小的相差1倍,共有3门课;最大的相差4倍,共有2门课;还有两门课相差3倍。各院校的专业必修课还存在一定的差异,26个学校共开设专业必修课20门。但令人不解的是20门专业必修课中居然没有1门是所有学校共同开设的,而《大纲》上规定的必修课“英语国家概况”只有3所学校开,只有1所学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共有6门,3所学校开的有4门,而有一半以上学校开设的课程只有5门,对一些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课程,如高级英语、翻译、高级英语阅读和高级听力等,各校的课时安排均差异较大,差异最小的也在1倍以上。以上各校课程开设的情况说明了几个问题:(1)大多学校没有按《大纲》指导性意见开设课程;(2)相当多学校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3)对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差异较大,专业课的开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专业选修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翻译、经贸、师范和语言文学。从各校开课的情况看,所有模块开设的课程差异都较大,以经贸类课程为例,共15所高校有经贸类方向,共开设选修课43门,其中只有5门课在一半以上学校中开设。

从所调查的高校看,超过2/3的院校设置了不同的方向(模块),15所院校有经贸模块课程,1所有翻译方向的模块课程,9所学校有教育类课程,7所学校有语言与文学(文化)模块课程,4所学校有法律方向课程,开设旅游模块的院校有3所、新闻模块课程的学校2所、文秘1所,另有10所学校未分模块,具体开设课程门数见表1。这一类课程绝大多数都是用中文授课。

表1 浙江省外语院系方向(模块)设置情况

根据以上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开设现状的数据,我们认为目前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培养目标定位趋同,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2)课程设置没能按《大纲》的要求制定,没能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培养目标;(3)由于相关专业课程的大量开设,英语技能课课时严重不足;(4)大多专业选修课,如金融、旅游、法律等方向的课程开设杂乱、缺乏系统性。

我们认为,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对英语专业的认识问题。许多学校和外语学院的领导对英语专业的属性缺乏正确认识,把外语只当作工具性的应用专业,而没有认识到它的人文学科属性。他们认为只有把外语与其他专业结合,才能形成专业,并盲目地把英语与其他学科进行复合。第二是招生就业的压力。有的学校尽管对英语专业的属性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但由于英语专业布点过多、招生规模过大,迫于就业压力,不得不迎合社会上对英语专业的片面看法,开展“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第三是师资问题。由于绝大多数英语专业的教师都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或者是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毕业,无法胜任复合专业课程的教学。

这些问题导致的后果是:(1)尽管《大纲》上对课程开设有指导性意见,但由于近年来各校压缩总课时,加上大多复合专业的课程用中文开设,许多学校英语专业的技能课、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类课程及课时开设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英语专业知识面狭窄、基本技能不扎实,无法体现英语专业的本质;(2)实施二级管理学校的外语学院,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复合专业的课程尽量安排本系教师授课,因人设课的现象比较严重,课程开设不够系统,不能体现复合专业的特色,也远不能达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3)即便有的英语院系聘请相关学院的教师授课,这些教师也只能用中文授课;(4)实践类课程和实习课时严重不足,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5)有的英语院系为了能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动员教师转学相关的专业,这样既造成了学校教师资源的浪费,又会给这些教师的专业定位、职称评审等带来一定的问题。

二、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英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作为一个专业,和中文专业一样,它不只是一种工具而已,而属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的特点“在于它关注人,关注人的内在世界,旨在塑造、培植和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人文修养与素质,提升人的生存境界”[11]4-8。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娴熟的语言技能、渊博的英语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还必须要有融汇中西、跨越中外人文视野的思辨能力。蓝仁哲教授[11]4-8把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归纳为三个方面:“行”,即过硬的外语基本功;“知”,即宽厚的外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智”,即融汇中西的思辨能力与人文素养。尽管这样的规格对目前许多高校来说不易达到,但它体现了外语专业的内在属性。英语专业的人才应该按这样的规格来培养。由于前些年英语专业增设、招生数量增加,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趋于饱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许多高校都在英语专业开设不同的方向,即培养所谓复合型英语人才。根据目前的生源、师资以及毕业生的情况,不应该鼓励在英语专业中进行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尽管目前大多高校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比20世纪80年代入学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要高,但从最近几年的英语专业四、八级通过率来看,其英语水平不仅不容乐观,且呈下降趋势。学生英语专业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学、语言学和社会与文化知识)仍相当缺乏,专业技能还相对薄弱,如果再要学习复合专业知识,学生难以达到《大纲》的要求。那么,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由谁来培养呢?我们建议通过加强其他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来实现。

(二)对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思考

如果一定要在英语专业中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话,我们觉得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复合型英语人才,复合型英语人才应具备什么素质,然后再考虑如何培养。另外还应该增加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下面就对以上几个问题作些讨论。何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学界对其理解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主要有“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外语+相关专业课程”等模式[1]10-15,也有人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模式还包括“非通用语种+英语”和双学位。复合型外语人才顾名思义首先应该是外语人才,其次是“复合”,因此,应该是外语与其他学科/专业(非外语类)的复合。复合是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其他专业的课程。《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复合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核心是外语人才。”①本文中复合型人才是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的基本知识,又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12]。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以上模式中只有“外语+专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外语+X’,其中X为变项,随着社会市场需求和个人志趣的变化而变化。”[13]因此,复合型英语人才应该是“英语+X”。

对复合型英语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大纲》对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目标和规格作了明确的规定。《大纲》指出:“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4]《大纲》的修订说明对这些目标和规格作了进一步说明,强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首要业务素质。”[4]“宽广的知识面是指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英语专业知识包括文学、语言学和相关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涉及外交、外事、金融、经贸、法律、军事、新闻和科技诸多学科领域。”[4]“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指某一复合专业的知识,即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4]“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4]

(三)如何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

根据《大纲》对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规定和目前浙江省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明确本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复合应该在英语和其他本校较强的、且毕业生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外语的专业中进行。这样既可以发挥学校的优势,也有利于办出特色。课程上应该遵照《大纲》的有关规定进行设置,尤其是不能减少英语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课。

英语专业技能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没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就称不上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近些年大学课时的普遍压缩和通识课程的大量开设,且各校教务部门往往对全校各学院都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外语院系很难在满足学校规定的同时开足语言技能课。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务部门应该尊重外语学科的特殊规律,按照外语教育的规律办事。如果学生进校时英语水平较高,需要压缩低年级英语言技能课时,学校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近几年我们在英语专业评估时发现许多学校取消了一年级听力课和泛读课,对口语课和写作课的课时也大量压缩。他们认为现在网络发达、音视频资料丰富,语言技能学生课外可以自己练。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采用这种方法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学校必须有充足的硬、软件设施;(2)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自觉性;(3)外语院系必须有严格有效的检查和评价的办法。即便是这样,我们认为在一、二年级也必须开设这些课程,因为课堂教学主要是教授学生语言技能训练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训练方法,课外自主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专业知识的课程包括语言、文学和文化类的课程。专业知识是区别英语专业和其他专业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那么,他们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为现在许多专业(外语除外)学生的某些英语技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的甚至超过了英语专业的学生,这一点可以从近年来的英语竞赛(如CCTV杯演讲比赛)中得到验证。然而,目前许多外语院系居然把语言学、文学、英语国家概况作为选修课来开设,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

复合专业课程。目前许多外语院系开设了大量不同专业的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要求学生学会多种专业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另外,许多复合专业课程的开设缺乏系统性。复合专业课程的开设要相对集中系统,要能体现复合专业的基本要求。这些课程的开设应充分尊重复合专业和相关行业的专家的意见,请他们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

实训和实习。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应用能力光靠课堂讲授是无法培养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实训和实习来培养。因此,根据不同的复合专业,实训的课程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实习可分为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种。课程实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门课程时,为了了解某一实务具体的操作办法等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它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来解决。请进来是指聘请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到学校讲学;走出去是指带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实地参观,或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关课题的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对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检验,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毕业实习的时间最好能够安排一个学期,如能安排到英语国家或跨国公司实习效果会更好。

师资保障。师资保障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全校师资共享。近年来许多高校都规定教师要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而且还有许多“海归”人员充实到高校师资队伍中来,这些教师中许多都能用英语开课,或者可以用英文原版教材,用中文授课。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尽量聘请这类教师授课。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英语水平。使用这样的教师比外语院系的教师转学相关专业后来授课具有明显的益处。一是学校的师资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二是能使外语院系教师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专业;三是在真正的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学习也能更为系统、深入。

以上是根据近年来浙江省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和反思作出的一些思考,其中有些想法已在国内有些外语类院校实施,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其中有些想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希望以上思考对浙江省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该研究对今后浙江省高校其他外语专业的设置有所借鉴。

注释:

①参见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1998年。

②参见浙江省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开课计划调查分析报告》,2006年,第15-29页。

[1]戴炜栋.我国外语专业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09(5).

[2]戴炜栋.总结经验,发扬传统,以改革精神建设新型外国语大学[J].外国语,2000(1):3-6.

[3]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2-11.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方健壮.外语专业在21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高教探索,2001(1):76-79.

[6]汪家树.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17.

[7]刘毅.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外语界,2000(3):12-17.

[8]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兼评《北大英语精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2-43.

[9]戴炜栋,吴菲.我国外语学科发展的约束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170-175.

[10]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1]蓝仁哲.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J].中国外语,2009(6).

[12]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实践[J].外语教学,1997(2):33-36.

[13]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2002(3):2-5.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外语院校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