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2011-01-18尹磊
尹 磊
(新乡市第十中学,河南 新乡 453002)
论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尹 磊
(新乡市第十中学,河南 新乡 453002)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着我国传统的德育体系,观念陈旧、形式单一、手段过时等弊端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只有对德育的功能作重新而全面的认识,强化德育过程的系统性,有效实现德育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才能摸索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且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新道路。
中学德育工作 困境 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等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正异常猛烈地冲击并挑战着中国社会的传统。对于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由于青春期特有的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对传统观念逆反的心理倾向的影响,他们所受到上述冲击的影响更强烈、更深刻也更复杂,这也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中学德育体系从内容、形式、教学技巧与方法等方面都显得陈旧过时,无力应对新的形势与新的学生。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途径与新手段,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新的理论架构并开辟新的实践空间。
一、中学德育工作现状的调查数据与量化分析
2009年的4、5月间,我与兄弟学校的同仁密切合作,分别在新乡市的五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846份。通过对反馈回来的问卷的统计与分析,我们掌握了最能反映目前中学德育工作现状的最直观与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以下是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汇总,以及对调查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的分析。
表一:你认为中学思想品德课有开设的必要吗?(限选一项)
表一数据显示,在学生中肯定德育教育必要性的占了绝大多数,只有少数学生持否定态度,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欣慰的数据,因为它表明,广大学生从心底里还是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的,有了这个前提,中学德育工作才具备了有效开展的基础。
表二:你认为下列哪个因素对你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最大?(限选一项)
表三:你认为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可选多项)
表二中的数据表明,在学生中认为思想品德课对自己思想品德影响较大的人数排在最后一位,而生活环境的影响则排在了第一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德育教育的途径方面,我们是不是选错了方向?我们一直把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作为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最主要阵地,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人力,而其影响力却不及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力,这最直接地说明我们原来的学校德育方式存在着重大的缺陷,需要调整。
表三的数据表明,“内容陈旧”与“形式枯燥”是学生认为的影响学校德育的第一、第二主要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不足,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二是德育工作的形式与内容脱离时代,缺乏时代感与针对性;三是教师对所讲授内容缺乏激情,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缺乏感召力。要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就必须寻找到紧密联系时代脉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工作新形式与新内容。
二、中学德育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前面客观务实的调查及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学德育工作目前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实效性的不足。究其原因,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1.在德育内容方面,未能正确处理“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流于空谈。
学校德育以帮助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为最主要的目标。因此必须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不能闭门造车,而在现实的德育教育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偏差。一方面,学校脱离社会现实,强制性的向学生灌输一些概念式的德育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另一方面,“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社会生活的事实不断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其中有相当部分与我们德育课堂中灌输给学生的观念大不一样,学校的“应然”教育与社会的“实然”教育之间存在严重冲突。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学生往往更倾向于接受后者的教育而将前者置于脑后。结果,学校所进行的“应然”教育的效果被社会与家庭的“实然”教育所消解,名存实亡。
2.在德育主体方面,片面强调学校重要性,缺乏系统性的德育环境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作为社会个体的个人无法完全拒绝来自家庭小环境,尤其是社会四面八方的各种思潮的冲击,而我们德育工作依然将学校作为对未成年人施行德育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载体,忽视家庭与社会的作用,致使德育始终在学校德育的孤军奋战中徘徊,不但无法形成合力,反而受到不应有的干扰。
3.在德育对象方面,未能给予受教者充分的尊重,缺乏必要的理解与交流。
在现实德育工作中,我们往往无视受教者的内在需要,把受教者视为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用强制、训斥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强迫学生接受既有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规范,追求“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传授你接受”这种缺乏民主平等、双向交流的模式,当然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共鸣,德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中学德育工作走出困境的思路与方法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原因,我们着重从下列几个方面研究其解决对策。
1.坚持德育的灌输性并革新灌输方法。
应当承认,灌输教育实际上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将灌输教育作为一种过时的方法而加以否定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在新世纪,灌输教育是不能被削弱的,关键是新时代的灌输教育要有新的特点。我们应当对灌输教育的方式与手段采取坚持与创新的态度。所谓“坚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内容。 ”[1]P425而所谓“创新”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德育观念上创新,改变单向灌输的观念,代之以启发式和双向交流式的灌输观念;其次,德育内容上创新,要有新意,要与时俱进,要常教常新并能以理服人;最后,德育手段上创新,要大力提高灌输教育的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与信息化程度,将传统媒体与现代网络信息手段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P125
2.承认德育的层次性,以强化德育的针对性。
学校德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思想认识与觉悟程度是有层次的。因此,德育工作必须首先深入了解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特点,把握好德育对象、德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层次性。
在德育对象层次上,对待学生干部、团员等德育骨干,应着重进一步坚定其共产主义信念,将其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榜样。对广大普通学生则以培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四有”新人为目标。对于那些已经犯过错误或容易犯错误的学生,则要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对象,关心之、教育之,使其明确学习目的与社会责任,争做优秀学生。
在德育内容层次上,应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要企图将人为拔高过的德育目标强加给学生。要处理好先进性与层次性、适应性与超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培养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入手,这是进行远大理想教育的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进一步逐层次地选择相应的德育内容。
在德育方法层次上,应根据德育工作中思想问题产生的多因性、思想活动的多样性与道德行为的多变性,采取不同层次的教育方法。对于中学这个层次的学生而言,随着知识与阅历的丰富,独立的思想也已经出现,再像对待小学生那样以单纯的灌输法来灌输道德理论与观念的做法已经很难被他们所理解和接受。应该通过平等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将其想法与困惑说出来,通过共同探讨,该肯定的肯定,该批评的则给予善意的批评,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上来。这种疏导法较之于灌输法是一种更加有效的高层次的德育工作方法。
3.发掘德育的情感性,以产生以情动人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两条相互联系、交织融合的信息交流途径,即知识性交流途径与情感性交流途径。对于后者,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较少涉及。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育过程内容本身的情感性因素。首先,德育工作者要对所从事的事业,以及工作对象拥有满腔的挚热的感情,这是实施情感性教育的基础;其次,运用情感对于个体的认知活动具有组织与激发的功能来开展德育活动;最后,利用情感的感染、交融和审美功能来组织开展德育活动。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做到以情育情,即以学生个体的情感“感应”到教育者相应的情感活动,另一方面,以情动人,即以德育工作者真诚的情感打动教育者个体,提高受教育者的兴奋性与接受性。[3]P321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门艺术,不在于讲授内容的多寡,而在于对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的唤醒、激励、启发与鼓舞。
在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面对新情况,德育工作要从方式、方法、工作重心等方面突破固有的模式,有所创新、有所拓展。只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求真务实,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且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新道路。
[1]詹万生等.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袁传银等.中外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马振海等.素质教育:观念与实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