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011-01-18孙经纬

文教资料 2011年4期
关键词:辽东进士科举

孙经纬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孙经纬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极不平衡,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人口、教育等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和整个明代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与明代进士群体整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是,在所有诸省直的进士当中,军籍进士数量最多的并不是南方的省直,而是北方的北直隶。位于西部边疆的云南和贵州,虽然进士群体整体分布的数量不大,但是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所占比例却很高。整个辽东进士群体全部为军籍进士,而这些军籍进士中出自卫所的比例为100%。在军籍进士中,出自卫所的比例呈现出前期比例低,中后期比例波浪式增高的特点。

明代军籍进士 地理分布 特点 原因

表一 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统计表

关于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笔者根据现存的《明代进士登科录》及《题名碑录》的相关记载,对明代各省军籍进士作了逐一的考证和确认。兹谨把考证与确认结果列表显示如下:

由上表可知,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极不平衡,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人口、教育等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和明代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然而,虽然南方地区和中东部地区为进士的多产区,但是在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方面,却呈现出与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特点。

第一,与明代进士群体整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是,在所有诸省直的进士当中,军籍进士数量最多的并不是南方的省直,而是北方的北直隶。譬如,在明代进士多产的省直中,南直隶军籍进士在所有军籍进士中比例为11.45%,福建为8.96%,湖广为8.90%,浙江为6.96%,而北直隶一地的军籍进士数就为995人,在所有军籍进士中的比例为15.30%,为全国诸省直最多,其中出自卫所的比例也较高。

在明代前期(洪武四年至景泰五年)的25科,北直隶军籍进士为64人,其中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为26人,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在全部北直隶军籍进士中所占的比重为40.63%。比例最高的景泰二年辛未科,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为8人,占此科北直隶全部军籍进士的比重为66.67%。

中期(天顺元年至嘉靖三十五年)的34科,北直隶军籍进士为701人,其中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为511人,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在全部北直隶军籍进士中所占比重为72.90%。比例最高的是成化八年壬辰科和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分别为12人和7人,占此科北直隶全部军籍进士的比重均为100%;比例最低的是天顺四年庚辰科,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为7人,占此科北直隶全部军籍进士的比重为28.57%。

后期(嘉靖三十八年至明亡)的29科,北直隶军籍进士为231人,其中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为165人,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在全部北直隶军籍进士中所占比重为71.43%。比例最低的是万历十四年丙戌科和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均为7人,占此科北直隶全部军籍进士的比重亦均为28.57%。

第二,位于西部边疆的云南和贵州,虽然进士群体整体分布的数量不大,但是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所占比例却很高。据统计,云贵两省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在所有云贵军籍进士中的比例为97.28%。

第三,整个辽东进士群体全部为军籍进士,而这些军籍进士中出自卫所的比例为100%。整个明代辽东进士群体中,各科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占其军籍进士总数的比例均为100%,在其进士总数中所占比例亦均为100%。虽然位于辽东的进士总数不多,仅有72人,但是全部都为军籍进士,且全部都出自卫所。

第四,军籍进士出自卫所的比例呈现出前期比例低,中后期比例波浪式增高的特点。

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的上述特点,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人口、教育等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和整个明代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总的说来,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整个进士群体来说,明代中式进士的南强北弱格局,是历史时期文化积累的结果。随着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的人口基数也愈发庞大。明代进士的高产区,也正是明代人口的密集区。科举竞争的实质也是政治资源的竞争。明代科举“每级功名都与一定的资格、社会地位和相联系”②,很多家境贫寒的学生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现状,选择刻苦努力的读书,以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其改变命运的愿望,这就激发了其努力学习的决心,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地区的价值观和学习风气。明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出路不多,科举是最重要的出路。“读书——科举——出仕,是明代惟一的名利双收的社会出路”③。而科举竞争的实质是各地区教育水平的竞争,制约科举竞争的直接因素是各地的教育水平。南方作为经济中心,其教育水平较北方也高,而北方地区的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南方地区,自然进士的录取率低,产生的进士的数量少。这些就决定了明代整个进士群体南北分布的不平衡。

其次,各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该地区的学习风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科举制度在明代处于其发展的鼎盛阶段。办教育并在科举中多出人才,是明代地方政府的任务之一,因此各地政府甚为重视。再者,一个地区进士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学习风气是否盛行,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风气越浓厚的地区,自然产生的进士就越多;反过来,该地区产生的进士越多,就越能激发人们努力学习考取功名的决心。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最后,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在进士数量与比例上的差异,笔者认为是地理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中东部地区的省直多集中在平原及沿江,地理环境优越,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们的价值观意识比较先进,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很深;而广大西部地区虽然地域辽阔,但是地理环境多为山地高原,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这就决定了西部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比较保守,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中东部地区科举的中式率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就与以上两点不无关系。

然而,虽然南方地区和中东部地区为进士的多产区,但是在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方面,却有着与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背后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阐述。

其一,北直隶军籍进士数量最多,比例较高。这是因为永乐迁都后,北京从普通地区上升为首都,自然要增加录取的名额。而且随着北京作为明王朝的首都,需要更多的军队来捍卫京城的安定。更由于北直隶距离边境较近,出于巩固明朝统治、维护边疆稳定的需要,京城所在的北直隶需要更多的卫所驻扎,北直隶地区卫所数量要远远多于南方诸省直。卫所分布密集,自然,军户的数量就多,因此产生的军籍进士的数量也就最多。

其二,位于西部边疆地区的云南、贵州,进士群体的整体数量不多,但是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比例却很高。云南、贵州两省直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只不过明代以前基本上都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汉族人口很少。明初大批汉民迁入云南、贵州定居,在西部边疆诸省直驻守了大量的卫所军队,迁居的方法主要就是编入各卫所。这是明朝的统治者出于稳定边疆,捍卫明王朝统治的考虑。军队数量多,军户的比例就高,因此这两省直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的比例就高。在明代的200多年间,这一地区的人口大幅增长,同少数民族的交往日趋密切,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巩固了明帝国的统一。

其三,虽然位于辽东的进士总数不多,仅有72人,但是却全部都为军籍进士,且全部都出自卫所。这是因为“明初辽东经元末战乱,人口稀少,对于新迁辽东的卫所军户来说,尽快在此立足成为其首要任务,故防守、筑城、屯田几乎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再加当时辽东文化总体落后,况且不设科举,明廷对辽东士子到哪里应试也长期没有明确规定,社会上远未形成习文应考之风”。④故明代辽东进士的数量很少。而辽东地处北方边境地区,明代统治者出于稳定边疆的需要,在辽东地区驻守了大量的卫所,大批军官士兵迁居至此,并就地入学,参加科举,并且“成化初年开始实行的都司卫所儒学可与府州县学一样向国子监‘岁贡’生员的制度,则又大大激励了辽东子弟向学的热情,因这等于为辽东都司学和卫学生员开通了一条稳定的入仕之路”。⑤这就是辽东地区的进士全部都为军籍进士,且均出自卫所的原因。

其四,军籍进士中,出自卫所的比例前期比较低,这是因为明代初期经历了元末的战争,急需重建家园,繁衍生息,出自卫所军户的学生对于进入卫学学习并且参加科举考试的兴致不高;明代中期,随着明代政治和军事形势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步入正轨,人口也在逐步增多,与此同时卫学教育的普遍设立,社会对于参加科举并争取考得功名的意识大大增强,这就使得明中期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的数量和比例都呈现增大的趋势;而到了明王朝即将覆灭的崇祯时期,虽然军籍进士数量在急剧减少,但是卫所中的军户依然还有寄希望于通过科举考得功名,以改变明王朝腐败、战乱的现状,所以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注释:

①此处数据的来源为笔者统计的现存的《登科录》和《题名碑录》,但未加上已遗失的《登科录》.

②郭培贵.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③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200.

④⑤郭培贵.明代辽东进士考述.故宫学刊(第五辑).

猜你喜欢

辽东进士科举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四进士(上)
心向辽东
《进士or近视》
小小花钱看科举
明末辽东沿海一带的“海上势力”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