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超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2011-01-15郭雪琴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右叶海绵状团块

郭雪琴

彩超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郭雪琴

073000 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

患者,女,75岁,主因右上腹疼痛,伴低热,消瘦2个月,于外院诊断为肝脏巨大肝癌而转诊我院。超声所见肝脏右肋下4cm,剑下5cm肝脏右叶最大斜径198mm,肝左叶至右叶上段可见一巨大不均质团块回声大小约215x189x175mm,边界欠清晰,其形态不规则。团块内可见多个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无回声暗区,呈“蜂窝状”改变(见图1),管道系统在此走形较自然,加压扫查后该团块可有压缩变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显示,团块内及周边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为动、静脉型频谱,其中动脉型的最大流速为0.22-0.69m/s,阻力指数为0.44-0.56 m/s,静脉型最大流速为0.66-0.13m/s;团块内的液性暗区,部分无彩色血流信号,部分有静脉型频谱。肝右静脉被向后下推移(见图2),肝中及肝左静脉被包于团块内,但未见受压迹象,其内未见异常回声;余肝实质内可见多个强回声结节。门脉主干内径14mm,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其它辅助检查:肝脏强化CT检查: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经介入治疗后复查超声,团块明显缩小。

图1

图2

临床价值: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肝血瘤的检出率明显增高。许多学者认为MRI是诊断血管瘤最好的方法,其对血管瘤诊断的特异性高达92%。但是超声诊断的普及率之高和检查的简便、廉价,使得这种技术在临床获得更好的、更广泛的应用,也已成为检出血管瘤的最重要手段,血管瘤超声检出率100%.但是血管瘤的超声诊断准确率却大大低于检出率,临床上约有40%的血管瘤病例超声发现肝内局灶性病损后,由于声像图表现为与肝癌相似的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致使超声不能对其作出定性诊断,甚至作出了其他错误诊断。因此一般认为超声可以作为血管瘤的筛选方法,但作定性诊断时需慎重。因此凡是超声检出的肝内局灶性病损而不能肯定其性质时,应考虑介入性诊断方法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猜你喜欢

右叶海绵状团块
通道压裂支撑剂团块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钆塞酸二钠对肝右叶局灶性病变及肝右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参数测量的影响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含铁尘泥自还原团块固结机理及强度劣化
CT和MRI对肝右叶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探讨
肝尾叶与右叶径线及比值变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冷轧酸再生团块破碎机堵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Glisson蒂横断联合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在肝右叶巨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团块型腹腔结核的超声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