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2019-07-24牛雁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5期
关键词:海绵状准确性准确率

牛雁军

(太原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 山西 太原 030009)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归入脑血管畸形情况[1],一旦发病严重危害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机体健康,需要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实行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2]。本文将2017年04月至2019年04月本医院诊断的3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纳入实验计算资料,对CT与核磁共振成像实施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予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将本医院诊断的3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017年04月至2019年04月是抽取时间)归入项目计算资料,年龄均值是(37.26±2.58)岁;女/男是17/13。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都实行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CT检查方法:对患者实施CT平扫检查结合加强扫描检查,维持仰卧,从颅底到颅顶实行扫描,开展加强扫描检查的时候,通过右肘静脉将碘海醇注入,剂量是1.5毫升/千克,设定注射速度是3毫升/秒,得到动脉期扫描结果、静脉期扫描结果、延迟期扫描结果,数值输入相关工作站予以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对患者实施常规序列平扫检查结合SWI序列扫描检查结合加强扫描检查,采取头线圈,维持仰卧,从颅底到颅顶实行扫描;通过右肘静脉将钆喷酸葡胺注入,剂量是0.2毫摩尔/千克,实施横轴面扫描检查、矢状面扫描检查及冠状面相关T1WI序列扫描检查。

1.3 相关指标

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评定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取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脑内型和脑外型的诊断准确性。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CT检查对脑内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整体诊断准确率等)以例数(n)或是率(%)开展描述,予以χ2检验,数据采取SPSS23.0实施计算,P<0.05,出现数据值评估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3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经由手术病理诊断,其中,脑内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有26例,脑外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有4例。

2.2 统计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取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脑内型和脑外型的诊断准确性

CT检查共检出脑内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有20例,共检出脑外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有1例,CT检查对脑内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整体诊断准确率是70.00%(21/30),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共检出脑内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有26例,共检出脑外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有2例,CT检查对脑内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整体诊断准确率是93.33%(28/30),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脑内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对脑外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检查,出现数据值评估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整体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查,出现数据值评估统计学意义(χ2值=18.175,P值=0.000<0.05)。

表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取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脑内型和脑外型的诊断准确性统计

3 讨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患病位置能够区分成脑内型及脑外型,脑内型更为多发[3]。本文相关手术病理诊断发现,脑内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脑外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4例。可见,脑内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比脑外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明显更高。

CT检查相关扫描速率比较快,有关操作较为简单,花费较少,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出血及钙化灶检出敏感性较高。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用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诊断中,有利于将CT检查难以确诊的颅底区病灶和等密度病灶予以更为精准的诊断[4]。本文相关数据结果中,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脑内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对脑外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整体诊断准确率较CT检查均更高。呈现出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实施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对比CT检查的优势。

综上所述,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优于CT检查方法,存在更高的诊断准确性。

猜你喜欢

海绵状准确性准确率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理解语境与名句的关系,提高默写的准确性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为桥梁领域的示值准确性护航
影响紫外在线监测系统准确性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