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师角色: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选题新视阈
2011-01-10窦瑾张晓
窦瑾 张晓
【摘 要】新的课程和教学观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师生生命成长的引领者。这些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选题的新视阈。
【关键词】教师角色 教学研究 选题 新视阈
“教师即研究者”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潮流,更是新课程实验所大力倡导的教师角色转换的主要归属之一。除此以外,新的课程和教学观还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师生生命成长的引领者。无疑,这些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选题的新视阈。
一、课程“建构者”的研究
课本、教学参考书、名家教案、习题集曾经是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离手的备课“四大件”。在许多教师看来,只要原汁原味地将这“四大件”中的信息传递给了学生,教学也就完成了它的任务。出现这样的情形并不奇怪,因为在传统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和教学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它是在教学过程之前、教学情境之外由少数专家预先规定好的,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自然,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是受控的一方,两者只是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着关系。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课程渐渐地走向了封闭静态、走向了繁难偏旧,教学也渐渐地走向了死板、走向了机械、走向了沉重。
新课程庄严地指出:课程必须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固定走向动态生长;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课程和教学要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一新的课程和教学观十分明确地要求教师把自己放在一个开放的、不确定的环境之中,要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建构者。
作为“建构者”的教师,在课程领域可以有哪些研究作为呢?下面几则典型课题可供教师作为研究者在研究选题时参考:由课程概念的演进所引发的思考;我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分类研究;课程资源校本调查;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教科书体系的研究;实物演示实验资源的开发研究;虚拟演示实验资源的开发研究;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研究;课外实验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研究;学科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研究;学具试制的研究;学生取向课程资源利用的研究;教师取向课程资源利用的研究;课堂生成资源利用的研究;校园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校外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研究;课外学习材料利用和开发研究;活动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等等。
二、学习“促进者”的研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为教师和教学客体只有通过学生才能发挥作用。学生也是教学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非常显著的事实是:中学生的认知结构、智力水平、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指标参量都处在急剧动荡、变化之中。这与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学习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和积极地参与感知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反馈和控制等形成了十分尖锐的矛盾。
新课程实验指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促进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显然,新课程实验所要求的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总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站在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度来看,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选题十分丰富。典型课题可以有学段衔接教学的研究;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教学目标的研究;“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研究;必修和选修教学的比较研究;心理规律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前概念对学习的影响的研究;学生原有知识状态及其对学习影响的研究;学生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研究;学习中思维定势问题的研究;学习障碍的归因研究;成功体验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研究;课堂秩序的度的研究;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的研究;学生小组学习的策略的研究;问题情境的创设的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教师作用的研究;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正迁移的策略的研究;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研究;问题和提问设计的研究;运用元认知训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研究;运用元认知训练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先行组织者设计的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的研究;学生学习意志力培养的研究;教学(学习)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问题的研究;学生学习档案的建立的研究;学校考试命题的研究;等等。
三、生命成长“引领者”的研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系统(可能也是整个社会系统)有几个角色隐喻经常被提及:容器、标准件;蜡烛、铺路石。很显然,如果将学生和教师跟上述事物作类比,那他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生命性特征也就荡然无存了。
新课程实验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毫不留情地摒弃了上述角色隐喻。人性正在回归,教师、学生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生命活力因此得到或即将得到空前的焕发。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时期是学生“十分宝贵但自己却并不全然知晓其生命价值的生命时期,是缺乏生活经验,各方面都处在形成状态,又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的时期。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价值,远远超出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这一特殊而价值无限的时期需要教师的格外“在意”——信赖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懂得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和开发学生生命的独特价值和巨大潜力,使学生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和发展。同样,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创造性劳动的欢乐,开始重视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生命本质和高级需要的满足,重视教师教育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教育系统关键要素的教师要更加理直气壮地树立起自主、自尊、自信、自强、自豪的主人翁姿态,在引领学生生命成长的同时引领自己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
从生命成长的“引领者”角度来看,可以供教师作为研究者在研究时的选题有我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学习与学生发展的研究;学科教学中的“三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研究;良好学习态度养成教育的研究;学科教学中的STS教育的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美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研究;学科教学中凸显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科史教育的研究;学科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研究;联系学生生活开展学科教学的研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的研究;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内容的研究;×××的调查报告;学业水平考试(中考/高考)的研究,等等。我的“人生规划”;新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入门的研究;新课导入(“结课”)的研究;关于×××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的分析和研究;读(观)×××后感;听课中的观察和记录的研究;关于好课标准的研究;×××的行动研究;×××现象的心理学(教育学)解释;教师个体知识获得的案例研究;新时期师德标准问题的研究;关于优秀教师标准问题的研究;学科教研组建设的研究;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中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名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等等。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中,适合教师研究的范围很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的研究与专门的研究人员的研究应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教师的研究主要不是为了创立一个新理论或构建一种新范式,而是为了解决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改善自己工作的质量。所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选题原则主要是需要与可能相结合,而课题研究的过程更要体现“在行动中研究”和“在研究中行动”的特色。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项目《高中理科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批准号:D/2008/01/12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窦瑾,南京晓庄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张晓,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江苏宜兴,21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