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本“感悟”走向言语“实践”

2010-12-31包勤园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0年11期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上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人与动物”。教师通过本组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的。在教学中,我把时间充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交流,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对有关语段进行情感朗读,努力将感悟与情感融为一体。
  【片段一】
  师: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第1~13自然段,想想: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学生自主阅读后进行交流品悟)
  生1:我是从“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这句话中感受到的,说明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很深厚。如果是我们,即使去春游或是野餐,也不愿走那么多路,更何况是给海鸥送餐。(教师随机出示这一语段)
  生2:我有补充。这是一位老人,老人的体力一定不如年轻人,他还能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可见他对海鸥的感情很深。
  生3:我是从“只”字中感受到的。老人这么做,仅仅是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
  师:是呀,同学们能抓住重点词谈自己的感受,真不错,那就请你把这种感受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学生把一些重点词作了重读,以强调老人对海鸥的感情)
  师:好,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教学困惑】
  学生一处处地交流自己的感受,课堂在“说”与“读”的交替中流转,教学时间也在言语的传输间悄悄流逝。沸沸扬扬的课堂,热热闹闹的发言,这样的感悟虽没有游离文本内容,但它耗费了教学时间,更多的学生还是旁观者。试问:这美丽的瞬间背后学生究竟提升了多少语文能力?沉淀了多少语文素养?困惑之余,我针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了策略调整及第二次课堂实践。
  【片段二】
  (引入部分与片段一同,学生自主阅读后进行交流品悟)
  生1:我是从“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中的“步行二十余里”一词感受到的。每天要走那么多的路,老人一定很累,但他还是坚持去给海鸥送餐。(教师随机出示这一语段)
  师:是呀,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这样的日子老人坚持了多少年?
  生:十多年。
  师: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海鸥就像他的亲人一样。
  大屏幕出示:
  寒风呼啸的冬日,我们仿佛看见老人_____;寒雨潇潇的冬日,我们仿佛看见老人_____;
  _____的冬日,我们仿佛看见老人_____。
  师: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风雪中的老人形象。
  (写后,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片段,加固老人的形象)
  师:老人这样做,为的是什么?
  生:为的是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你看!(大屏幕出示)请大家读一读,比一比,这两句话哪一句更打动你?为什么?
  1.朋友告诉我,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
  2.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生1:第二句,它把“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放在后面,读起来有点特别的味道。
  生2:第二句,它把“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放在后面强调了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3:把老人简单的目的和行为的艰难作了对比,更体现了老人与海鸥的感情不一般。
  师:为了强调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可以适当地调整语序,我们来读一读。(学生注意地读了起来)
  读后师出示有关资料:
  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海鸥喂食,自己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的金沙江香烟。
  老人说,自己每个月只有308元的退休金,而他却用其中的二分之一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有的时候,由于老人病了,每月自己的开销多了些,给海鸥们买东西的钱就少了,于是,老人就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你也能学着这样的表达写一写吗?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___________,只为了___________。
  写后交流:
  生1: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不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只为了能给海鸥买最喜欢吃的饼干。
  生2: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只为了能把自己二分之一的退休金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
  ……
  师:是呀,老人每一个细微的举动无不流露着对海鸥的关爱,走近老人,我们就能亲临一个个“爱”的镜头。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教学思考】
  对比上述两个教学片段,片段一,学生仅是为了感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感而谈感悟,一堂课下来,学生交流得忙活,言语却发展得不多。片段二,学生在多元的言语实践中感悟老人对海鸥的感情,品味了语言的形式,感受了语言的魅力,丰富了想象力,语文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更应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言语实践,在言语实践的体验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第二次的教学中少了几分原来的热闹,多了几分沉沉的思考,立体的言语实践淡化了平面的语言感悟,语文课堂逐渐从“感悟”走向了“实践”。
  一、借对翅膀,在想象中丰满语言
  如果在品读文字的同时,教师能借一对翅膀给学生,让学生依托这对翅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那么原本僵硬的、呆板的、无语的汉字会渐渐灵动、缤纷、人性起来。
  片段2中,我借助语言补白,让学生想象:十多年里,老人行进在城郊到翠湖的路上风雪无阻,从而感受老人为了喂养海鸥所历经的风雨旅程。一次补白,一幅画面,一段音乐,带领学生进行想象,使文字的内涵丰满起来,更使学生充分感受了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
  二、借双慧眼,在比较中揣摩表达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可见,语文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去发现这样一个一个的秘密,在语文教学走一个来回,既要明白作者写了什么,又要明白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揣摩表达方式的方法很多,“比较”不失为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的语文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语言的共性与个性,进一步体验语言表达上的奥秘。
  教学片段2中,我让学生比较了两句话,从比较中发现: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语序上略作了调整,从而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感受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表达顺序,这为以后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打下了基础。
  三、借支神笔,在仿练中迁移运用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也不是学生间空泛地交流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课最根本的任务,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语言图式”,从“读”中学“写”,搭建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在迁移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教学片段2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仿练的句式,呈现了仿练的语言背景,让学生在组合中感受句式的独特感染力,在酝酿中提升对老人的无私的钦佩之情,在迁移运用中实现言语的创作。借用一支笔,将语言与形式、内容与情感高度融合在一个点上,创造有效教学的最大价值。
  总之,语文教师应让多元的言语实践走进我们的阅读课堂,让每一位学生在徜徉文字的旅途中播撒智慧,形成素养,收获能力。
  (浙江省余姚市阳明小学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