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态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中的“三读”

2010-12-31骆海燕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0年11期


  在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应强化初读,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于永正老师说的“语文课不读熟不开讲”确实有其合理之处,没有读书根基的深入,哪有交流果实的丰美?下面以人教版四上《白鹅》的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谈谈常态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中读文的三部曲:
  一次读文
  【场景扫描一】
  1.师:正式上课前,老师想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漫画,有兴趣吗?(屏幕出示丰子恺的四幅漫画)来了位小女孩子,像是在给凳子穿鞋,旁边还写着,凳子四只鞋,阿宝两只鞋。谁看懂了?能随便说说吗?(学生自由谈)又来了位小男孩,旁边写着花生米不满足,再看看小男孩好像不高兴,你知道原因吗?(学生自由谈)再欣赏一幅,还是那位小男孩,看懂了吗?(学生自由谈)再看一幅吧,是个小妹妹,个子太矮了,很努力才够得着桌子,所以写字的时候——(让学生接下去说)
  这些漫画真有趣,能欣赏到这么幽默有趣的漫画,我们得感谢一个人(出示丰子恺的头像),他就是丰子恺。(板书:丰子恺)他是个画家,尤其擅长漫画。他还精通音律,更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今天,我们准备一起读读他写的文章《白鹅》。(板书,并指名读)这是一篇19世纪的文章,带有那个时代的语言风格,有一定的难度,有信心读好它吗?
  2.师:请大家打开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真真地读读这篇有趣的文章,努力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开始吧!
  (学生自主读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都读完了,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交流第一次读后感悟)
  师:真能读书,第一次接触课文就有那么多收获。这篇文章生字、陌生的词语特别多,挑你认为难读的读给大家听听。(生读)谁能一气读下来?(生读)
  伸长头颈狂吠一丝不苟京剧严肃郑重饮水
  倘若脾气供养不周邻居一日三餐蹲着奢侈
  譬如窥伺堂倌颇像侍候
  师:我们再来看这些四字词语,词语不多,一下子读下来,可不容易,谁能读?(生读)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厉声呵斥引吭大叫厉声叫嚣厉声叫骂昂首大叫
  师:虽然说的都是鹅的叫声,但毕竟还是有细微差别的,我们来看下列几个句子,谁帮老师来读一读?(生分别读第①②③④⑤句)五个句子对应五个词语,你能找到吗?
  ①鹅伸着脖子,放开喉咙大叫。()
  ②用严厉的声音,大声责备。()
  ③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叫喊,吵闹。()
  ④鹅抬起头大声地叫喊。()
  ⑤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骂。()
  厉声呵斥引吭大叫厉声叫嚣厉声叫骂昂首大叫
  【观点传真一】
  学生第一次读文是第一次正式接触文本,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努力地尝试以下几点:
  一是营造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显然,上述的谈话导入是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通过介绍作者丰子恺,拔高人物形象,进而将这份对作者的喜爱迁移到文本中去。这样去安排进行第一次读文,学生往往能以较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其间。
  二是朗读的时间要充分。初读课文,学生会碰到一些生字新词,会遇到新的句型和新的表达方式,这些新知会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阅读困惑,使学生的阅读思绪被打断,对课文内容不能很快形成一个清晰的、连贯的完整认识,书读得不流畅是很正常的。因此要给孩子比较充足的时间去通读课文,而不要在部分孩子还未读完时,就让学生戛然而止。
  三是注重初读的感受。第一次阅读文本后,在没有外界的影响下让学生谈初读感受,是学生最初的对文本的一种解读,是最原生态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这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一次机会。有些教师会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开课后就让学生聊一聊初读的收获。如有位教师执教《威尼斯的小艇》,请学生通过句式“威尼斯的小艇___________________”来谈谈对威尼斯小艇的认识。这样的安排当然也是可以的。
  四是第一次读文后要安排字词的学习。通过初读,学生对文本中的生字新词已经照过面,此时安排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就是趁热打铁。其次,这也是为第二次阅读文本作准备,帮助扫清阅读的障碍。当然,部分词语的学习,尤其是词义的理解,也可以考虑到文本中去解决,因为将一些关键词语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更科学、更有效。
  二次读文
  【场景扫描二】
  1.师:同学们,丰子恺爱画画,也爱写文章,他很喜欢给自己的文章配点画。你看,这就是丰子恺为《白鹅》配的画。你觉得画中的白鹅在干什么?别急着回答,老师想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合适的句子来说一说。
  2.随机落实以下句子的朗读。
  ①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②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师点击出示句子)
  师:这句话最具有19世纪的语言风格和习惯,要读好它不容易,谁试试?(生读)读得很流畅了,能把鹅的叫声读响些吗?(生读)
  ③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要读好这个句子可不容易,因为有很多多音字,谁再来试试?……读得不错,再请你读一读……对这个句子有疑问吗?(什么是净角?)京剧有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净角是其中一大行当,也叫花脸,它往往扮演那些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师播放录像)请问哪个是净角?(生答)再看一遍,注意净角走路的姿势,此时你想说什么?(生答)白鹅就是这么走路的,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④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点击:哟,也许它此时正去——饮水,正去——吃泥,正去——吃草,正去——吃饭,不过吃的顺序永远是先吃饭再饮水再吃泥再吃草,然后再吃饭)这就是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3.欣赏着这画,读着课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鹅呢?
  (高傲、傲慢、固执、一丝不苟、三眼一板、大模大样、有趣的、可爱的……)
  【观点传真二】
  一是二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词语学习后。因为对词句的正确感知会带动读书水平上一个台阶。此时的读,既能使学生体会词语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在文章句段中的呈现方式、构建方式,又因为基本扫清了词句读音和理解上的障碍,而显得比第一次朗读娴熟了许多。
  二是读前要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因为经过第一次初读后,学生已经基本扫清了阅读障碍,能分配出一部分注意力关注文章的内容及其前后联系,阅读思绪连贯了,课文也就读得流畅了。如前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安排学生第二次阅读前,提问:“你觉得画中的白鹅在干什么呢?老师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找出合适的句子来说一说。”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去进行第二次朗读,边读边思考相关的问题,从而加强了二次读文的有效性。
  三是创设多次朗读的机会,提高朗读的能力。从前面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良苦用心”,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接触文本,展开朗读的训练,从朗读的面上说,既有个人朗读,又涉及集体朗读。从朗读的质上说,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引导学生对文本作适度的理解,赋予朗读一定的深度。
  三次读文
  【场景扫描三】
  1.师:其实这是一只普通的白鹅,又不是一只普通的白鹅,因为丰子恺的名人效应,白鹅为此沾了点“星气”,它也就成了一只“明星”白鹅,眼下的“明星”都有个小档案,这只白鹅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就帮白鹅填一填吧!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直接填在档案上的相应的词儿吧。
  2.师:都找到答案了,谁先说?请注意:一个同学填一格档案。
  【观点传真三】
  完成了一读二读后,三读又该如何把握呢?
  一是三读最好安排在质疑问难环节之后。因为质疑问难能有效解决阅读中的个性化问题,如上述安排学生填写档案,其实就是抛给了学生六个问题:姓名、曾用名、性格、叫声、步态和吃相。当然,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根据文本质疑,由质疑入手进而通过三读课文来解决,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二是整体感知文本大意。因为经过一读二读后,学生概括课文大意应该不是难事了。像上述设计中教师让学生根据白鹅的“明星档案”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总之,第一课时要进行有效的初读课文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脉。
  当然第一课时概括文本大意时,我常常不是直指言明,而是喜欢形象地说成“把厚书读薄”,并以“读出了几个镜头”“读成几个词语”作为补充。让学生在散乱的畅所欲言中从感性上认识到文本的大意。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与倾听中不断吸收、重新构建,不也同样是了解文本大意的好路子吗?
  阅读教学中的“三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还需要学会“量体裁衣”。要舍得在读书上花时间,当然初读不能只是走过僵化的流程傻读,读书不是蜻蜓点水的应景,也该有入木三分的深刻。真正在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做到“把读留住”,关键还是把握好一个度,操持好一种方法,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浙江省绍兴市群贤小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