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多媒体课件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010-12-30姜艳玲

天津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物理现象感性课件

■姜艳玲

姜艳玲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学习兴趣是和情感相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意志品质,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知疲倦,甚至废寝忘食,乐于吃苦,以苦为乐;这样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乐于获得知识、技能和不断探索、发现客观规律的宝贵的心理因素。

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1.物理学习兴趣的发展水平。

(1)直接兴趣,即直觉兴趣。它是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的自发兴趣。这种兴趣源于好奇心,是学生对新鲜、生动、不平常的自然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兴趣,由于这种兴趣易于得到满足,因而它是不稳定和不持久的。初二年级的学生易于产生这类兴趣。

(2)操作兴趣,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物理现象、观察物理过程的兴趣。有这种兴趣的学生不满足于观察物理现象,较前一层次有所提高。他们不仅要通过自己动手对实验施加影响,而且开始注意到物理现象和条件的变化,这种兴趣开始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因,但并未达到探究实质和规律的层次,仍属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兴趣,因此稳定性仍然较差。

(3)因果兴趣,是学生对探究物理现象的发生和变化的原因与结果的兴趣。这种兴趣是在前一层次水平基础上的发展,有这种兴趣的学生不仅要了解如何引起和改变某种物理现象,而且要探究其中的原因。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转向物理现象的规律方面。他们开始认识物理学的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特点,开始具备学习物理的能力。这种兴趣已上升到对事物内部的理性兴趣阶段,它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动力,而且也可以成为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4)理论兴趣,是把具体的因果认识上升为理论结论,并运用该理论结论中的概念和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兴趣。有这种兴趣的学生思维活跃,热衷于讨论、归纳、分析和争辩等思维活动,甚至会亲自进行一些创造性实验和观察活动。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达到了较高的智能水平,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有浓厚的稳定的物理学习兴趣。

前两个层次的兴趣基本属于对事物外部感性兴趣阶段,后两个层次的兴趣是对事物内部理性兴趣阶段。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即开始由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思维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正处于逻辑思维的起点上。一般而言,初中学生初学物理时教师要重视感性兴趣的培养。这不仅仅因为感性兴趣更适合初中生的生理和认知心理的特征,易于激发,而且因为感性兴趣是理性兴趣的发展基础。感性兴趣不仅能大大地增加信息量,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缺乏感性兴趣而直接产生的理性兴趣,因缺乏具体形象的支持成为不稳定的兴趣,很容易在遇到困难时对物理学习丧失兴趣。

2.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

一是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学生时代的兴趣,往往对其将来的事业有重大价值。许多著名科学家在回忆中小学生活时,都谈到了他们的启蒙老师如何引起了他们对某门学科的兴趣,把他们带到科学的未来世界,从而对一生的事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推动作用。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如果没兴趣就会感到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三是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对任何活动的创造性态度都和兴趣分不开。学生对某一课程有兴趣,他的学习成绩就能稳步提高,甚至突飞猛进,超过教师的预料。

二、用多媒体课件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所研究的内容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结构,物理教学不可能将研究对象都放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即使是我们身边的物体,如一些机械或常用的实验仪器也大多结构复杂,不易直接观察。因此,大多数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需要经常运用模型、幻灯等媒体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多媒体教学强调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配以教师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用幻灯辅助教学,提供鲜明、生动、清晰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物理学家的肖像、著名实验仪器、历史实验场所的画面,在绪论课或教学进行到某一阶段时展现给学生,结合讲解,让学生了解物理历史,了解历史伟人,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作用。再如,给初中生讲授等效电路图的画法时,教师利用投影教学,向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清晰的视觉形象,满足学生视觉直观需要,教师在幻灯片上演示分析过程,让学生在化静为动的进程中,既理解了“等效”的实质,又学会了电路图的画法,增强了教学艺术感染力,变枯燥乏味的理性知识为丰富多彩的趣味操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然而,现今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使得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学生不满足于模型、幻灯等媒体手段,教师应顺应学生这一兴趣发展特点,寻找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方式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领域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热门话题。几乎每位物理教师都在编写脚本,学习各种多媒体创作工具,尝试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之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

下文介绍的两个物理多媒体教学课件正是基于这点考虑的。在设计思想上,力求按照现代认知理论开发软件,尽量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在知识结构上,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编排有序而使用无序,既可用鼠标操作,又可用键盘操作,还具有随时中断、暂停或继续播放动画的功能。

案例一:“电源的电压”

电压是一个可以测量的物理量。但电压的形成在初中阶段一直以“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来比喻并直接给出“是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这一概念。教科书中安全用电知识与学生对电压的理解程度直接相关。为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电源电压的兴趣,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我们以课件揭示电源电压的内在本质。

课件整体设计思想是以两块彼此绝缘的金属板带电后可以形成瞬间电流引申到怎样才能得到持续电流,从而引出电源这个特殊的装置,又抓住各种电源内发生变化的本质都是使其他形式能量转化为电能这一关键,抽象出电源内有可以做功的“大力士”,“大力士”艰难地从一个金属板撕裂开正、负电荷间的吸引作用取出正电荷、并逆电场的方向搬运正电荷和最终把正电荷运上另一块金属板的三步曲都是外力做功过程的模拟,经过这样外力不断搬运电荷的过程,两金属板分别积累了一定量的正、负电荷后,才有了源源不断的持续电流。从知识面上,该课件内容源于初中教科书,有些知识如电场、电势等高于初中的知识则是点到为止,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查阅资料的空间。

实际教学发现,通过“大力士”搬运来模拟电流形成,比之以往用“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来比喻直接给出“是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这一概念,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在光具座上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是每个初中学生必做的实验。实验的全过程中物与像一一对应,物移动,像也移动,物消失,像也不复存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很难把观察到的物的一系列变化和相对应的一系列像抽象出来,该课件就试图帮助总结初中涉及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最终使学生达到由感性兴趣上升到理性兴趣的目的。

整体设计思想是先使一个物体从无穷远处运动着进入到一倍焦距之外、两倍焦距内所成一系列倒立实像,帮助学生回忆自己在光具座上亲手做过的实验。而后又分成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三个部分来帮助学生把运动的物体和对应的像逐次排列,这是感性知识,进而抽象地总结出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成像规律,并利用该规律解答难度较大的练习题。从知识深度上,这些规律略高于初中物理教科书,却是初中学习阶段必须掌握的,这是理性知识。

实际教学发现,通过使用这一课件,学生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由于有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具有学习的稳定兴趣,这是由感性兴趣上升到理性兴趣的结果所至。

总之,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尤其是物理比较难学,但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思维和知识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充满乐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对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当代物理教师永远的课题。

注:本文为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教学的虚拟演播室构建模式研究”(批准号:ZZG20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物理现象感性课件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微重力作用下的物理现象
类比和联想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