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一般”校办得“不一般”

2010-09-26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塘沽校长分层

■刘长兴

把“一般”校办得“不一般”

■刘长兴

一般校与重点校并存的局面,起码已经30年了。在当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重点校的确功不可没,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断然取消了这一特定学段的重点校,也是非常必要且非常及时的。似乎这是教育领域由过于强调“效益”优先转向更加关注“公平”的一项重大举措。

但是,社会意识的惯性很难“刹车”。这不,许多人不还是在那儿想方设法“择校”吗?论个中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长期的政策“倾斜”,已经使重点校更“重点”了,一般校更“一般”了。尽管如今的政策开始向一般校“倾斜”,可在人们心理上,重点校并没有消失,一般校还普遍存在。就是再宣示教育公平,也难免让人打个“问号”。显然,如何把“一般”校办得“不一般”,到了需要破题的时候了。

滨海新区的塘沽第十五中学给我们提供的“答案”,众多专家一致认为颇有价值。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一般校——初中校,24个教学班;近千名在校生中,三分之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社区居民中,绝大多数是“蓝领”……就是这样一所再“一般”不过的一般校,如今办得真的很不“一般”了。不管你过去怎样看,学生的变化是明摆着的:站在操场上就是齐,坐在教室里就是静;课堂上就是跟着教师认真“走”,大课间就是选好项目可劲儿练……处处洋溢着幸福,人人表达着愉快。也有人议论:“表面文章谁都会做,成绩上去才是硬道理。”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时下,社会还要看“分儿”,想绕也绕不开。但是,这话还真站不住脚。其一,就算是“表面文章”,也不是谁都能做得到。就是你想做,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像这样的一般校不下工夫行吗?谁不信就试试!其二,如果确实能把“表面文章”做到实处,学习成绩肯定会上去。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据内部权威人士透露,塘沽第十五中学从2007年起,连续3年的毕业中考成绩在本区的位次上,与三年前的七年级入学成绩(即小学毕业的质量检测),及上一年的毕业中考成绩相比,均有明显提高。这三届毕业生中,被市重点高中录取的,少则18人,多则33人。要知道,这是在七年级入学成绩大多数不高于“良B”的基础上做到的;要知道,这是在中考“参考率”始终超过99%的前提下做到的。你说容易吗?

校长潘怀林用三句话,解析了学校变化的原因。

第一句话是“让每个学生得到信心”。这话说得很实在。这里的学生经历了6年的“风风雨雨”,又被“分”到了这样一所学校。面对新的“学习危机”,他们最缺少的不正是信心吗?

为了让这些刚刚走出童年的孩子,尽快走出灰色的心境,潘校长带领他的教师团队,确定了“人人有才,人人成材”的理念;做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家长满意的学校”的承诺;发出了“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的誓言。为了让所有学生今天能在学校里抬起头,不断争取进步,明天能到社会上挺起胸,迎接美好未来,潘校长带领他的教师团队,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生的亮点,尽力抓住,尽量“放大”。因为这些学生更需要知道自己也有“阳光”的一面,也更期待给大家展示“阳光”的一面。于是,哪怕只是把地面擦干净了,把桌椅排整齐了;哪怕只是见面能问好了,彼此懂谦让了;哪怕只是上课敢发言了,做操能用力了;哪怕只是作业写清楚了,课文读流畅了……只要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丁点儿“哪怕”在瞬间闪过,就会随时随地得到教师们的肯定,就会受到班集体的鼓励。就是“常规”的找学生个别“批评”,“传统”的请家长“介绍”情况,也已经由“较真儿”导致“较劲”,转向了从交流变成交心。潘校长说:“这些孩子知道自己面临‘出局’,但很害怕真的‘出局’,我们多一分认可,他们就多一分信心。”温总理有句名言,“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在金融危机面前需要信心,在学习危机面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让每个学生得到信心,不仅是我们的职业要求,更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信心本来是精神层面的力量,在这里正在转化为物质层面的变化: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到处可以看到学生进步的“轨迹”,到处能够展现学生成长的“果实”。

第二句话是“让每一节课保证落实”。这话说得很关键。你干的事再多,说的话再好,课堂教学的问题不能解决,也不会有说服力。而一般校的“软肋”恰恰在于此。有这样一种“理论”:重点校和一般校的根本差别,一个是“不学而教”,一个是“教而不学”。虽用“根本”未免绝对,但说“差别”还算贴切。塘沽第十五中学当然也不会例外。

为了突破“教而不学”,落实每一节课,潘校长带领他的教师团队,针对学生基础较差且程度不同的“学情”,提出了“分层教学”的策略;结合课改已经推开且有待深化的“教情”,选择了高效教学的路径。

这里的“分层教学”,完全突破了“快班”、“慢班”的固有模式。作为一种教学创新,它凸显了三个特征。一是合理分层。学校根据学科要求分成低、中、高三个教学层次。其中,“低”层次的教学目标是确保基本标准,形成基础能力,保证那些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能够感受学习乐趣,为他们能够进入“中”、“高”层次做好准备。二是尊重选择。学校在对学生逐个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征求学生本人意愿,并适当进行指导,让他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号入层”。尽管同一学生对不同学科会有不同的选择结果,尽管随着学习的进程学生还会提出新的选择,但是他们选择的自主性的确极大地促进了学习的自觉性。三是灵活实施。学校在坚持“班内分层”的同时,还特别注重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习情况的不断变化,协调运用班级教学、分组研讨和个别辅导等不同的学习形式,使过去一直追寻而没有得到的“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分层优化”的教学效果,充分显现出来。

这里的高效教学已经形成长效机制。作为一种教学创新,它早已超越了一般号召和典型引导的阶段,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学—练—议”的方法和“学练卷”的载体。教师按照分层教学的要求,在备课的过程中本着“学—练—议”的基本过程,设计“学练卷”。在课上,学生自己根据“学练卷”了解和把握任务,阅读和理解教科书,思考和试做例题,议论和探究规律,演练和研究习题……他们随着课堂步步深入的学习,跟着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盯着自己层层目标的落实,享受着自主学习过程的快乐和成果。

应该说,为了每一节课能够保证落实,无论是分层教学的策略,还是高效教学的机制,塘沽第十五中学实际提供给学生的是更加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让同行分享了最具现代教学本质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思想。

第三句话是“让每项活动体现收获”。这话说得很重要。要是学校真没有活动了,一天到晚就是上课、作业、考试,学生能喜欢吗?其实,这绝不是要不要“规定”的问题,而是要不要“规律”的问题。因为即便有了规定,不是也有人不按“规定”去做吗?可“规律”是谁也拗不过的,你要是违反了规律,它就惩罚你,不管你是谁。学校组织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课堂以外的更多途径,得到更多方面的教益。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潘校长带领他的教师团队,注重“创新设计,扩大收获”。学校的班会活动总是要把学生推到“前台”,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大”到“绿色环保,低碳生活”、“ 我爱祖国,我爱滨海”、“ 传承美德,奉献爱心”,“小”到“我的学业我做主”、“ 文明交通我参与”、“ 让爱天天住我家”。每次班会都会打动学生的心。他们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可能神态还显得“窘”些,表达还略微“生”些,动作还难免“硬”些,但是你会看到他们内在的感动和真实的感受。这些感动和感受,来自学校给予他们的前所未有的尊严。你想,由此得到的收获能不深刻吗?就是全区性的专题活动,在这里也有声有色地进了班级。学校举办的“责任教育”展览,要由各班学生轮流担任解说。当他们站在同学、家长、社区居民、上级领导、来访专家的面前,为客人介绍自己和同伴在“责任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时,那喜悦、那自豪、那激动,真是让你热泪盈眶。

这里的课外活动总是鼓励学生自选项目。尽管每周只有一次,只要学生提得出来,学校都能设法满足。学校开发了近30个课外活动小组和社团,涉及文学、艺术、体育、科技、劳技、社会等领域和门类。其中,有的活动很具创意,比如纸艺、编织;有的又很“冷门儿”,比如藤球、篆刻。在这样的一般校里,组织和指导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谁让学生喜欢呢?学生们正是在这样的跨年级、跨班级的新集体里,逐渐确立了规则意识,领悟了创新精神,学会了自主管理,懂得了团队合作……这些收获比起掌握某项技能,了解某项知识,不是还要珍贵得多吗?潘校长说:“我们不能剥夺学生发展兴趣爱好的权利,因为学生可能从中收获明天的职业理想,最起码可以收获未来的生活质量。”可以说,这是对课外活动的很生动、很理性的诠释。

解读塘沽第十五中学和潘怀林校长的时候,不禁让人想起了世界名校帕夫雷什中学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应该说他们确有相似之处。同样是“一般”学校,同样是“草根”校长,也经历了同样的精深思考,同样的努力探索。只是塘沽第十五中学还没有经受同样的不懈追求、同样的持续研究。如果潘校长们能够坚守同样的“经历”,坚持同样的“经受”,全市的塘沽第十五中学们,何止可以做到“把一般校办得不一般”,就是办成中国化的帕夫雷什中学不也完全可能吗?★

猜你喜欢

塘沽校长分层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关于塘沽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不攻塘沽先打天津决策是怎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