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与其教育对策

2010-12-29梁杰芳

中国市场 2010年35期

  [摘要]在医学院校教育发展的进程下,毕业生的择业观对其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医学院毕业生择业观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引导医学生正确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医学院校;毕业生;择业观;现状;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5-0150-02
  
  1 当前医学院毕业生择业现状分析
  
  (1)择业标准强调自我的需求满足。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一些毕业生受社会需求、家庭期望和个人心态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职业选择时追求实利,注重自我满足,强调自我发展。据1100名广东省在校医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显示,39.4%的医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认为“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比较重要,45.7%的医学生择业时关“员工晋升发展机会”,14.9%的医学生较为看重“人际环境氛围”和“工作内容”。很明显,大部分医学毕业生把发展前景、晋升机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他们择业考虑的主要内容。
  (2)就业选择优先发达地区和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就业的机会也不断增加。然而,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愿意去西部、去民营企业就业的医学毕业生数量却有限。“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最艰苦地方去”,变成了“到国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去,到最发达的地方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的现象。
  (3)就业路径逐渐趋于多元化。社会分工的日渐细化与医学院校各类专业的增设,使得各类职位和学科专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目前,规范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建立“国家宏观调控、各地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无疑使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趋向于多元化。
  
  2 影响当前医学生择业观的主要因素
  
  (1)客观因素: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影响。①社会物欲主义思想影响,使医学生存在“羊群效应”现象。受社会影响,不少医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偏好大城市和机关事业单位。在就业单位的地理位置选择上,大多数人主要选择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以及东南沿海等地经济发达城市;在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上,多数人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外企和政府机关。这种“羊群效应”的结果,导致不少医学生不能分辨就业形势,出现了部分招聘单位热热闹闹而人满为患,另一些招聘单位冷冷清清而招不到人的情况。②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就业指导不到位,导致医学生难以正确进行职业定位。近年来,一些高校在一些新兴专业设置上考虑得不够周全,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只盯住那些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忽视了冷门专业,造成一些冷门专业缺人却招聘不到人,而热门专业毕业生又过剩的情况。而且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不重视,没有系统的就业指导课,更不能对学生就业进行跟踪服务,因而也影响到学生的择业。③家庭教育中的传统就业理念,影响医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选择。由于不少家庭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价值观念,在子女择业的时候,父母容易忽略子女长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愿望,都希望子女能找到地理位置好、地位高、待遇好的工作。由此,不少医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不得不考虑父母的意见,就业定位于所谓的“金行业”,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实现人尽其才。
  (2)主观因素:择业意识、心态与职业定位等的影响。①自我意识强烈,就业心态难以平衡。当今医学毕业生都是80后,这一年代的青年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就业问题上,消极等待的情绪逐渐减弱,他们更希望的是能够凭个人兴趣爱好和自身需要实现自主择业。但是,由于他们在校期间的过分舒适与安逸,没做好走向社会的充分准备包括专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一旦当他们走出学校,就表现出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心态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期望值过高。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协办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不少大学毕业生都存在着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表现在薪酬、工作区域等方面。二是盲目自卑、焦虑。一些毕业生由于事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应有的心理准备,在就业过程中遭到几次失败后,往往又盲目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其日后的择业。②自我认识不充分,职业定位不明确。医学生职业定位不明确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生缺乏自我认识,还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包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长处不足、性格特点、学习和处事能力等认识不全面。他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过于理想化,与社会的要求错位,很少考虑自己的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能否发挥自己的才能,自己是否具有适应社会就业和创业的能力,盲目追求高工资、高职位,择业意向集中在大城市、好单位,同时又缺乏自谋职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能力和勇气,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导致他们失去很多就业机会。二是学生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一些医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定位,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日后工作所必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大多数学生仅认为掌握了理论知识就能毕业,而不考虑缺乏了实践技能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就业。这对于这类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3 引导医学毕业生正确择业的对策措施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进行有效配合,并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全面落实。笔者以为,解决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各地方部门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就业支持力度,拓宽就业门路,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继续组织实施“落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鼓励各类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在适当的情况下重视吸纳医学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引导医学生明确职业定位,端正就业心态。在培养人才方面,高校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策略。只有做到策略与标准相一致,专业设置和实际需求相一致,训练要求和岗位需要相一致,才能发挥高校的就业择业强大的指导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职业意识的重要性,以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人才的培养重心从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同时,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就业压力,高校需要向学生们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就业指导。如根据每个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如能力、兴趣、特长等,在适当的时候做职业化测试,助其设定与自身的状况相符合的择业目标,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住脚跟,并处于优势地位。在就业指导方面,对低年级学生着重讲授就业形势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强调为他们创造就业实践机会和见习机会,让他们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职业定位;对高年级的学生重点指导处理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掌握应聘技巧等实用性知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应该从思想观念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会把就业当做职业发展历程的起点,不要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不要与别人盲目攀比;从现实认识上让他们明白大学教育属于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是“普通劳动者”,不存在绝对的优势;从行为指导上加强对毕业生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毕业生自觉把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相结合,弘扬爱岗敬业的精神,鼓励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走向西部,走进中小企业,走到基层工作。
  (3)医学生要不断提高就业能力,积极投身基层,勇于实现自主创业。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的综合表现,决定了一个人在就业市场上的能力高低。一个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适应能力,较强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品格,敏锐的观察力等。广州医学院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强调专业知识的教育外,特别注重高尚职业品德的培养,我们邀请学术方面的专家,如钟南山院士等一批全国优秀教师,以他们的个人经历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教育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目前,笔者所在的城市中,大型综合性医院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较少。而近几年国家和政府注重社区医疗的发展、建设和医疗改革的实施,一些社区、县镇等基层医疗单位需求量就比较大,医学毕业生应主动把就业方向瞄向上述的基层医疗单位,以实现充分就业。另外,国家也有相关措施,对“三支一扶”等的大学生实施考研、考公务员、参军等的政策优惠。同时,医学毕业生也应当利用自身的优势,大胆地投身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洪流中去自主就业,甚至可以尝试开拓创业。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医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创业氛围也日渐浓厚。乘此态势,一部分有创新思维的青年已经开辟出一片创业新天地,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同时,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医学生应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树立“暖拼才会赢”的竞争理念,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掌握求职技巧。在求职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认真分析失败原因,调整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去争取新的成功机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新时期医学生的行为特点及管理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8ZY036。
  [作者简介]梁杰芳(1979—),女,广东顺德人,广州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