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若干问题思考
2010-12-29邱晓玲
中国市场 2010年35期
[摘要]本文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现状出发,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对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5-0120-02
1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开展的现状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和结算代理金融机构,面向普通高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生和新生,学生和家长(法定监护人)作为共同借款人,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办理、以借款人信用作担保的国学助学贷款。
1999年我国开始由金融部门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为广大贫困学生解决了求学的难题,但在2003年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进入还贷期学生的贷款偿还出现拖欠,国家助学贷款也遭遇银行停贷现象,贫困生资助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在此情况下,2004年6月国家修订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正是在这次政策修订中,中央首次正式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积极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5省市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到2010年全国共有甘肃、湖北等21家省市开展此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且近几年资助力度是年年增大。实践证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于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于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
2.1 信用贷款存在潜在风险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商业性质的贷款,是以借款人的信用作为担保的。虽然,贷款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但学生毕业后不偿还贷款时,面对贫困的学生家长,信用社将很难收回贷款。加上贷款每笔金额虽小,但总量多,信用社对每笔贷款审核、调查、催收的程序与商业贷款相同,管理成本很高,再加上政府的贴息不及时到位,信用社在整个贷款过程中承担信用风险和高成本,造成信用社承揽贷款业务的积极性不高。
2.2 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现在高校学生的贷款证明和贷款额度主要由原所在学校来进行界定,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高校对学生的认定工作主要采用的是“三级贫困证明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来对贷款学生资格作出判断。如作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地区之一的江苏省各高校,就把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作为申请的必备证明材料。由于学生在求学期间是由政府全额补息,毕业后两年之内只支付同期商业贷款的基准利率的利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地方就把开证明作为一种待遇,都有一种提供该证明的利益驱动,导致不按规定做仔细调查工作就开证明的现象发生,证明的可信度受到怀疑,使得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的证明材料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同时也给各高校在分配资助名额上带来了_一定的麻烦,有时难免会因无法证明,而把名额分配给了不是真正困难的学生,班级学生心里似有不公平的感觉。
2.3 贷款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施时间不长,还只是在部分省市地区试点开展,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政策宣传活动,但仍没有像现在国家助学贷款一样,使得社会各界普遍了解其政策,特别是在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的农村地区,贷款政策的宣传还不到位,同时,部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县资助中心对贷款学生的执行政策不一样,有的地区在办理贷款时,本科院校的学生先办理,在有多余贷款名额的情况下,再考虑专科院校的学生,导致了部分真正比本科学生还困难的专科学生因为有限的贷款名额而贷不了款。
2.4 贷款的思想和观念存在误区
当前高校毕业生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部分学生家庭对自己未来还款的能力没有信心,所以不去申请贷款。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仍有部分家长认为贷款是不光彩的事情,或是有的贫困学生更强调心理因素,自尊心比较强,不愿把家庭贫困这种情况给别的学生知晓,一般采用卖家中物品或向亲戚朋友借的办法筹钱,万不得已才来申请助学贷款。当政府作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承诺时,也有的家长对政府和学校抱有较强的依赖心理,认为学生来学校求学经济上的困难应由政府和学校帮助解决,所以宁愿拖欠学费也不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更多的贫困生愿意得到不需承担还贷责任的助学金、学费减免等,而不选择助学贷款。还有的学生和家长对贷款政策了解不够,不知道毕业当年就要还利息,还以为等以后有钱再还,导致上了金融机构的个人不良记录的黑名单,影响了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2.5 风险管理能力比较薄弱
据调查,高校贫困生多数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有70%以上来自农村,这些贫困生居住在县城的只是少数,大多数还是生活在乡镇和农村。只在县一级行政单位设立资助点,肯定无法准确收集贷款的相关信.息。有的地方网点不足,县级资助中心只能从县里派调查员深入乡村开展业务,他们和当地农民沟通起来不容易(借容易,还比较困难),当然,也有做得比较好的省份,如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于2009年开始正式使用省资助系统平台,这对于政策发布、高校核对、统计贷款数据和资料的保存等具有很大的优势。
3 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建议
3.1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机制
县资助中心可在区、乡镇、街道办事处设资助点,要求他们在给学生开贷款证明材料时,深入乡村实地了解情况,听取村民的反映,同时各高校在给贫困学生界定困难程度时,不要单看学生的困难证明,要经常开班委会和班小组会议,多方面听取班级对该学生在生活等方面的花销情况,把贷款的资助金额用在真正困难的学生身上,做到有的放矢。
3.2 加强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
信用社可印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小册子,在小册子中要明确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性质、借款方式、利率、归还期限、具体操作流程、学生不按期归还应承担的责任和信用社可以采取的相关措施。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每年定期在辖内的各个学校进行宣传,将宣传小册子下发到各个村庄,进行广泛的政策宣传,同时各高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可将资助政策的小册子一同寄送到学生手中,另外可通过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进行资助政策的宣传。
3.3 完善信用体系,开展诚信教育
在高校、用人单位和县资助中心三方构建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通过完善的信用体系来降低信贷风险,可办理贷款毕业生工作后的工资卡与还贷卡自动转账,同时高校在学生毕业的时候要加强诚信教育与宣传,让诚信教育走进课堂,让学生明白在享受助学贷款权利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还款义务等。
参考文献:
[1]白瑛.发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优势和问题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李庆豪,生源地助学贷款:现状、问题与前景[J].教育与经济,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