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奥林匹克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调查与启示

2010-12-29方千华翁兴和

体育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北京高校北京奥运志愿者

方千华,翁兴和,汪 焱

现代奥林匹克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于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调查与启示

方千华1,翁兴和2,汪 焱3

在对北京市参与奥运服务的20所高校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参与目的、参与形式、宣传活动、组织措施、奖励措施等基本状况,考察了北京高校奥运实践的评价状况,全面总结了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提高高校内外合作程度、提供强有力全方位保障、增强奥运参与互动效应、体现高校奥运服务特色、促进高校奥运文化交融、创造奥运参与和谐环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经验,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中国特色的合作模式,为未来奥运会组织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北京奥运会;高等教育;高等院校;参与;调查;启示

1 问题提出

现代奥林匹克需要社会资源的融合,全民动员,心系奥运,推动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美国学者韦恩撰写了“亚特兰大与学术界”的报告,总结了奥林匹克与高等教育合作的经验。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新南威尔士大学奥林匹克中心主任查德卡什曼和克里斯蒂撰写了“高等教育对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贡献”的报告,全面反映了澳大利亚30多所大学的资源融入悉尼奥运会,论证了高等教育与奥林匹克之间合作的互益性与双赢性[14]。北京取得2008年的奥运会主办权后,高等教育与奥运会的结合问题成为专家们讨论的热点课题,2002年5月来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校长、专家、学者等百余人以“大学与奥林匹克运动以及大学在奥运会中的作用”为主题进行了交流,国内外专家们作了“智力城的支持:清华大学与2008北京奥运会”、“奥运会管理工作中的学生参与问题”等专题报告,加深了对高校与现代奥林匹克的深化合作认识。在2006年第5届世界体育、教育与文化论坛上,任海教授提出了“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过程中,北京奥组委与大学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大学得以全面参与奥运会筹办的各项工作,从而一方面对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工作提供了各种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服务奥运的过程使得大学自身建设获得长足的进步”。为了全面了解北京高校奥运实践的情况,对北京市20所高校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为未来奥运会的高校参与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

通过国家图书馆、中国期刊网及北京高校奥运工作网等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高校奥运服务相关论文、报道以及管理文件等。

2.2 问卷调查

在专家咨询基础上,经过反复修订,设计了《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基本状况与评价调查问卷》,通过15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检验(非常可行8人、比较可行6人和一般1人),符合研究要求。截至2007年底,北京拥有教育部、北京市以及其他部所属高校82所。按照具有代表性原则,选择了教育部直属、其他部委所属以及北京市属的20所高校,占北京市所有高校的24.4%。具体调查的实施:在2008年10~12月期间,对直接参与学校组织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学校团委、体育部、后勤处、辅导员以及部分校领导等,每所院校发放问卷3~5份,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85份(回收率为 88.5%),有效 81份(有效率为85.3%)。研究中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内部一致性检验,经检验,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5,问卷具有可信性。

2.3 数理统计

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按照重要程度给予赋值 ,分别以 5、4、3、2、1分的赋值 ,最后根据总得分除以选择人数,得到平均分值,并制作图表。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高校奥运实践的基本状况

3.1.1 高校参与奥运的主要目的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目的对高校具有不同的意义,具有不同强度的推动力量。图1可见,北京高校参与奥运主要目的排序为:促进大学发展、上级指派任务、为师生员工提供机会、得到财政资助、改善场地设施等。促进大学发展是高校参与的最重要目的(4.67),许多高校在北京申奥成功后,积极与北京奥组委合作,利用奥运机遇为促进大学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与员工提供机会、得到财政资助、改善场地设施等目的都可以看作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具体实现。上级指派任务(4.06)在高校参与奥运主要目的排列第二,党的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要办好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赛会筹办的高度重视和办好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残奥会的坚定决心,各个高校把奥运会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站在保障赛会成功举办的高度,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完成上级指派任务。可见,高校参与奥运不仅有出自内在发展的目的,而且,有政治任务外在目的,这也使得高校参与奥运的互动性更强了,许多高校能够有计划地把高校教育功能与社会服务职能密切结合,从而实现了双方的互赢。

图1 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主要目的示意图

3.1.2 高校参与奥运的具体形式

从图2可见,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具体形式排序为:学生志愿者、志愿者师资培训及场地提供、员工参与后勤保障、奥运文化活动、住宿场所、竞赛与训练场地、奥运相关科研等。学生志愿者(4.56)是高校参与北京奥运会的最主要形式,各个高校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以服务赛会和城市运行为目标,以促进大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意义。大学生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践行志愿行动理念,培养良好品质,增强社会亲和力,这也是高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主要动力;志愿者师资培训及场地提供(4.21)也是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重要形式。高校建立了奥运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服务体制与机制,以德育课教师为主体,吸纳具备条件的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体育教师参与,组建了高水平的志愿者培训师资队伍,为培训工作提供切实保障。如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利用其学科优势,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和专业志愿者培训基地;员工参与后勤工作(3.81)体现了高校对北京奥运会的全方位支持,在奥运期间,高校后勤人员也积极参与到奥运中,为高校参与奥运的师生提供后勤服务,为相关场(馆)设施提供后勤保障,部分高校后勤队伍还承担了京外人员接待工作;高校积极参与奥运文化活动(3.57),把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结合,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奥运文化大餐;高校为京外志愿者提供住宿设施和具体管理,减少了北京奥组委的管理负担与财力开支;在竞赛与训练场地方面,北京奥运37个竞赛场(馆),有6个在北京高校内,并且许多高校的体育场(馆)作为北京奥运训练场(馆),充分开发了高校场(馆)设施资源;在奥运科技方面,部分高校根据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到奥运科技的不同领域,特别是学科基础雄厚的院校显示了其更大优势。此外,有的高校还以财政资助、交通工具等方式支持北京奥运。

图2 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具体形式图

3.1.3 高校参与奥运的组织措施

北京高校结合有关部门的部署,积极参与到奥运工作中并采取了有效的具体组织措施。从图3可见,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为:设置专门奥运机构(4.59)、结合教学课程学分(4.24)、做好后勤保障(4.17)、开展宣传动员活动(3.96)、任命专门协调人员(3.62)、调整相应作息制度(3.27)等。设置专门奥运机构是组织学校力量参与奥运的基础,高校成立了学校奥运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以竞赛为中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原则,有效协调了学校的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团委、工会、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保卫处等相关部门,构建起运转高效、责任清晰、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为高校奥运志愿者选拔与培训、奥林匹克教育实践以及各项筹备任务落到实处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为了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奥运各项工作,《关于2008年北京高校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各高校要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践折合成社会实践的课程学分,在促进志愿者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前提下,减轻课业压力”[13]。许多高校结合了教学课程,给予奥运参与者一定学分,并在就业和评优中给予优先;高校为保障志愿者服务期间正常地学习,快乐地生活,为奥运参与者提供细致、周到的后勤服务,特别是根据《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京外省区市、港澳台及海外赛会志愿者在京期间保障政策》的要求,部分高校为京外省区市、港澳台侨外赛会志愿者提供来京以后的接待和保障工作,解决了这一部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此外,高校积极开展宣传动员活动,让学生、教师、员工了解奥运、参与奥运、服务奥运;任命专门协调人员,有效保证了高校与奥运部门的协调沟通,团委部门成为了重要的沟通媒介;调整了相应作息制度,在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安排、毕业生志愿者的延缓办理派遣手续以及部分志愿者的补课和考试调整等方面做出了调整,使得奥运服务与学校教学安排相协调。

图3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的组织措施重要性柱状图

3.1.4 高校参与奥运的宣传活动

宣传活动是高校参与奥运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师生员工融入奥运的重要环节。北京奥运期间,许多高校全校动员,大力宣传,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图4可见,高校开展宣传活动方式重要排序为:奥运相关讲座、奥运新闻宣传、设置奥运课程、奥运动员大会、奥运图片展览、奥运知识竞赛、校园奥运识标等。奥运相关讲座(4.65)具有传播的互动性、信息的实践性、内容的权威性等特点,是高校师生了解奥运的最重要方式,许多高校邀请了奥林匹克领域专家、国际奥委会委员、北京奥组委官员以及著名运动员等开设了相关讲座,增强了师生服务奥运的热情;奥运新闻信息(4.28)具有实效性、便捷性等特点,利用校园网络、报刊、广播、橱窗等宣传载体,高校师生可以非常便捷地得到奥运赛事信息、运动员个人信息、志愿服务信息以及奥运文化活动信息等,这是一种有效的生活化宣传奥运方式;设置奥运相关课程(4.11)能够使大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奥林匹克相关知识,特别是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体育院校奥运师资强,具有其学科优势,此类课程相对成熟;奥运动员大会(3.98)是最直接的奥运宣传方式,如召开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动员大会、志愿者出发誓师大会以及全校教职工奥运参与动员大会等,体现了从领导到师生员工的奥运重视程度,具有很强的激励效果;奥运知识竞赛(3.86)是在课余文化活动中接受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北京奥运期间,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奥运知识竞赛,达到了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营造奥运氛围的效果;奥运图片(3.51)展览可让高校师生回顾奥运历史精彩事件,感悟奥运感人瞬间,进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此外,高校还结合北京奥组委相关活动以及建设奥运雕塑等形式,开展奥运宣传活动。

3.1.5 高校参与奥运的激励措施

从图5可见,在激励措施方面,有75.3%的被调查者认为,北京奥运采取精神激励为主是最重要的,只有14.1%的被调查者和7.1%的被调查者分别认为,物质激励为主和提升优先为主是最重要的。在北京奥运会后,许多高校都召开了表彰大会,对部分优秀的师生员工进行表彰,北京高校系统也对有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进行以表彰,其形式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范围的表彰大会,受到表彰的高校集体有首都大学生奥运村(残奥村)住宿服务团队、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设计团队、北京大学体育馆团队、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团队、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团队、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团队、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团队、北京大学奥运志愿者团队、清华大学奥运志愿者团队、北京奥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奥运志愿者团队、北京体育大学等13个单位。

图4 高校开展宣传活动方式的重要程序柱状图

图5 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激励措施圆屏图

3.2 北京高校奥运实践的评价状况

3.2.1 高校参与奥运的总体满意度评价

高校意识到参与奥运的发展价值和政治意义,对于奥运各项工作积极投入,圆满完成了奥运服务使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调查中发现(图6),有92.6%的被调查者对高校参与奥运总体表现表示“满意”以上,其中,有21.0%表示非常满意和55.6%表示很满意。从有关奥运报道中,也发现了许多大学生感人的奥运服务事迹,如克服家庭困难、自身病魔、恶劣环境等,他们服从组织安排,全身心地完成任务。在问到“贵校配合北京奥运工作程度”时,有88.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能够积极配合北京奥运工作,其中有59.3%认为学校是非常积极的。在问到“贵校参与北京奥运达到其预想目的程度”时,有75.3%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满意或很满意,只有8.6%的人在不满意以下。正是因为学校积极配合奥运工作,达到了参与奥运预期目的,所以,对参与奥运总体表现满意度也较高。奥运参与得到认可,势必也加强了参与其他大型赛事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在问到“贵校是否还会继续参与到类似奥运的大型体育赛事”时,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有93.8%)表示“会”继续参加。

图6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的整体满意度评价圆屏图

3.2.2 高校参与奥运对学校教育改革影响

高校为北京奥运贡献的过程中,也对学校教育改革产生影响。根据调查可知(图7),影响主要包括了高校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教育目标、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教育观念(4.21)是被调查者最为认可的影响,北京奥运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 ,与现代高等教育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绿色奥运”理念强调共建绿色家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许多高校大学生采取了具体可行的环保行动,树立环保、节约、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科技奥运”理念强调奥林匹克的现代化,大学生在奥运关注与服务中可以了解到最新科技成果,激发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思想;“人文奥运”理念强调奥林匹克文化价值,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奥运理念将始终贯穿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和实际运作的始终,为高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素材,高校全面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对大学生人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7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对学校教育改革影响柱状图

高校承担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使命,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无疑将对人才提出新的需求。北京奥运对高校人才培养影响(4.12)排列第二,不仅表现在为大学生提供教育实践平台,部分高校把奥运作为实践课程,结合高校教学计划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而且,体现了奥林匹克相关理念渗透到教育中,有助于完善高校教育公平性原则,形成开放的教学课程体系;北京奥运对高校培养目标影响(3.72)排列第三,现代化、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就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北京奥运也强调现代化、国际化思想,推行全世界公平竞争、全球化文化交往等,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北京奥运对高校教育管理影响(3.28)排列第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正处于改革完善之中,特别是逐步改变过于保守的管理体制,现代奥林匹克强调的多元化、开放化思想,可以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高等教育管理朝着更加透明、公平的方向发展。此外,北京奥运还对教学质量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2.3 高校参与奥运对学生素质影响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对学生素质影响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图8),其中体育是受影响最大的(4.38)。据第5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的速度、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城市超重与肥胖学生明显增加。借助北京奥运会举办的东风,势必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念、内容、方法等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高校参与奥运,通过北京奥运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高校实施奥林匹克教育,通过奥林匹克理念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德育影响排列在第二位(4.17),高校把奥运培训工作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高校参与北京奥运对学生德育影响调查中,被调查者认为的主要影响有民族自豪感(4.23)、爱国主义精神(4.12)、团队协作精神(4.06)、集体主义精神(3.87)、吃苦耐劳精神(3.67)等;社会适应排列在第三位(3.72),大学生参与北京奥运实践,使大学生志愿者不仅具备奥运赛会服务和相关社会服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服务精神、服务能力和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走入社会积累了经验资本;素质教育强调大学生审美教育,北京奥运精彩赛事向大学生提供了视觉享受,激发大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大学生的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此外,参与北京奥运也对大学生智育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工作实践中的学习过程,特别是部分高校把奥运纳入高校实践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图8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对学生素质影响柱状图

3.2.4 高校参与奥运对协作能力影响

北京奥运组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这个中心任务,中央奥运筹办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强配合,跨部门协调小组密切协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讲大局、讲风格,相互支持,形成了上下贯通、内外衔接、协调运行的工作格局[3]。在相互协作的背景下,高校参与北京奥运也大大提高了自身协作能力。从图9可见,高校参与奥运的协作能力影响依次为学生之间协作、高校与体育部门协作、教师之间协作、院校之间协作、高校与赞助商协作等。学生之间协作能力提高是被调查者最为认可的(4.27),大学生在奥运志愿者服务中,分工明晰,相互配合,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在北京奥运过程中,高校与国际体育组织、北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等体育部门也进行了密切合作,如部分高校承担了志愿者招聘与培训、后勤保障工作以及奥运训练攻关等任务,加强与体育部门的沟通与合作,部分高校承担了赛事场(馆)团队任务,加深了与国际单项协会的沟通与合作;在北京奥运服务过程中,也为高校不同学科教师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如教师们共同在奥组委部门工作、共同参与交通志愿服务、共同完成奥运科技项目等;在圆满完成奥运任务的目标下,院校之间协作也得到加强,特别是各个院校团委部门作为奥运主要协调机构,他们相互交流与合作,为今后院校协作提供了重要基础。此外,部分高校也与奥运赞助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协作,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协作能力也得到锻炼和加强。

图9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协作能力柱状图

3.2.5 高校参与奥运收获的评价

在北京奥运过程中,高校参与奥运服务、为奥运做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的收获。从图10可见,高校参与北京奥运收获重要程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校基本设施、加强师生协助能力、提升学校知名度、发展校园社团功能等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4.41)是被调查者认为最大的收获,北京奥运服务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平台,在奉献中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合作中促进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特别是部分院校把奥运服务作为实习课程,实现了学校教育计划。如有的高校领导认为:“要想培养大学生使其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提高其精神风貌与思想境界是重中之重。通过志愿服务,学生能够走出象牙塔,服务于更广阔的天地。开拓视野,增强其专业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校中的奥运工作从事者,我们奥运志愿服务工作始终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前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12];促进校园文化建设(4.22)也是高校在北京奥运中的很大收获,许多高校结合了奥运文化活动安排开展相关校园文化活动,以奥运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活动,丰富了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在北京奥运期间,许多高校体育场(馆)以及相关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改善,特别是奥运竞赛场(馆)和奥运训练场(馆)的新建与改建,为高校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物质遗产;此外,还有加强师生协作能力、提升学校知名度、发展校园社团功能等也得到被调查者的认可,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奥运实践的互益性。正如有的院校总结表彰大会提到:“要深入总结我校在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中探索的经验,进一步深入、持久地发扬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培育的崇高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执着的努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图10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收获评价柱状图

3.2.6 高校参与奥运存在的不足

高校在积极参与的奥运过程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在调查中发现(图11),有64.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参与奥运的具体工作中存在不足,如“有的志愿者在中后期工作热情消减”、“有的志愿者处理问题缺乏经验”、“有的志愿者解决问题过于情绪化”等等;有58.0%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奥运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少数大学生被正式聘任为志愿者后,对困难估计不足,出现了不满的情绪;有48.1%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参与奥运的宣传动员不够,虽然许多高校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成立了奥运机构,但是,在宣传动员中还是参差不齐的,有的高校抓得很紧,制定了学校相关计划,定期进行宣传动员,而有的高校相对较松,在计划的落实方面还不够;有43.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参与奥运的组织管理存在问题,因为奥运组织管理是一个需要多部门配合的复杂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一环节的脱节现象;此外,还有的被调查者认为财政投入不足以及其他方面欠缺。

3.3 北京高校奥运实践的主要经验

3.3.1 以志愿者服务为主,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

志愿者服务是北京高校参与奥运服务的主体,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北京奥运大学生志愿者“以学校为单位接受奥组委分配任务”,组织了5万名奥运会赛会志愿者、3万名残奥会赛会志愿者、20余万名城市和社会志愿者。自从北京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的承办权后,北京高校团委组织就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志愿者组织建设,通过宣传奥运志愿意义、参与社会相关实践以及服务大型体育赛事等,使得志愿精神在高校得到广泛传播,高校志愿组织在短期内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服务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为了圆满完成北京奥运志愿者服务任务,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志愿者领导小组,结合各高校自身优势,建立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基地,遵循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通用政策规定的招募流程,自主开展了材料审核、面试、测试等志愿者选拔工作,与各比赛场(馆)具体结合,对志愿者进行灵活有效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形成了特色的院校志愿者组织方式,如北京大学“种子工程”对骨干志愿者进行奥运知识、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实践提高等多方面的专门培训、北京林业大学对宣传、招募、选拔、培训、活动、服务内容实施“10678”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等。可见,在北京高校志愿者组织工作中,加强了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赛事志愿者组织方式,进一步完善了高校志愿服务体系。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实践的宝贵遗产,为未来奥运会和其他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提供重要借鉴。

图11 北京高校参与奥运存在不足柱状图

3.3.2 加强组织协调功能,提高高校内外合作程度

北京高校参与奥运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整个教育系统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协调,促进了院校内部的密切合作及院校与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为北京奥运高校服务建立了良好的组织管理保障。从院校外部合作层面看,北京市高等教育系统成立了专门的奥运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统筹、协调指导,形成了参与工作有序、协调配合密切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加强了高校参与奥运的组织管理,促进高校与奥组委的有效沟通,并相继出台了高校奥运工作相关政策文件,如《关于2008年北京高校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大学生志愿者基础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微笑北京—2008首都大学生志愿者文明行动”的通知》等,为高校参与奥运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在历届奥运会中,由于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独立性强,高校之间缺乏强有力的中间沟通机构,造成高校之间无序竞争或沟通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工作效率。北京奥运高校工作领导机构属于北京市教育工委和教委直接领导,对高校具有很强的行政效力,能够把奥组委相关工作有效传达与组织实施,这种强有力的高等教育系统组织机制,避免高校之间无序参与状态,保证了高校工作效率。从院校内部合作层面看,高校成立了学校奥运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领导指挥统一、服务主动积极、协调沟通有序、保障措施到位的工作格局。在志愿者招募与培训中,高校成立了专门奥运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发挥高校共青团的组织职能,承担了大量细致的组织协调、信息沟通、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工作,有效完成了学校的志愿者招募与培训任务;在体育馆运行中,高校组建了体育馆运行团队,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运行团队精诚合作,热情服务,为北京奥运会提供竞赛与训练服务;针对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奥运工作思路。正是由于高校内部加强了组织协调,在志愿者组织、体育馆运行以及平安奥运等工作中,加强高校内部组织协调,拓展工作思路,提高其内部的有效合作程度,形成了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与特色。可见,在整个奥运承办与举行过程中,高校内外的有效合作程度加强,大大提高了高校参与奥运的工作效率。

3.3.3 根据奥运工作需求,提供强有力全方位保障

随着现代奥运会规模的扩大,奥运会运作更加的复杂,组织者逐渐认识到高校资源参与奥运的重要作用。根据奥运工作需求,北京高校发挥优势,统筹协调,为圆满完成奥运任务提供强有力全方位保障,涵盖了高校人力、物质、信息和文化等领域。在人力资源方面,高校为实现“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目标提供了人才、科研和智力支持,其中,高校志愿者服务是人力资源的基础,来自语言、信息技术、新闻传播、物流、法律等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志愿者分布竞赛、翻译、安保、医疗、兴奋剂、交通、餐饮、住宿、注册、技术、礼宾、接待、物流、观众服务、媒体服务等数十个工作岗位,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做好奥运志愿服务工作,如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立的奥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大学生志愿者为奥运客人提供44种语言的服务。此外,在“平安奥运”工作方面,高校师生组织2万余人担任平安奥运志愿者,有效充实了奥运期间校园安全防范力量,成功保障了奥运期间学校乃至全市的安全稳定;在物质资源方面,北京15所高校的6个竞赛场(馆)、23个训练场(馆)承担了奥运会、残奥会的比赛和训练任务,为奥运会各个项目的顺利开展提高重要的场地资源保障,既保证了奥运赛事运行,也推进了高校场地设施建设,赛后许多场地成为高校教学与健身的重要场所,这与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以高水平竞技带动大众体育发展”的思想相一致。还有部分高校利用住宿等资源,承担京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侨外赛会志愿者的接待相关工作,大大减轻了北京奥组委接待压力;在文化资源方面,高校充分发挥优势,将校园文化与奥运艺术节结合,积极参与每一届文化节的活动中,充分显示了高校的文化资源优势。可见,高校为北京奥运提供了强有力全方位保障,为奥运会成功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

3.3.4 以服务奥运为基础,增强奥运参与互动效应

北京高校以服务奥运为基础,涉及到奥运会所需要的各专业领域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源,参与到奥运组织活动中,提供现有高校体育设施,满足了奥运顺利开展的资源需求。同时,高校也积极主动地抓住奥运契机,促进学校的发展,增强奥运参与的互动效应。从高校志愿者服务看,把奥运会作为高校育人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参与奥运实践中,提高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服务他人能力,提升了社会服务精神,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许多高校在完成奥运任务的同时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课程学习,通过高校与北京奥组委的合作培养,实现了若干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奥运相关知识的学习,为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北京奥组委共与16所高校培养706名赛时实习生的计划,涉及法律、外语、新闻传播、物流等9个专业领域,如北京大学主要承担媒体运行部门所需人才的培养,将奥运志愿服务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了赛时实习生培养方案,对实习生实行课程学习、专业实习、回校学习和研究三段式培养,取得了良好成效;从场(馆)设施使用看,高校抓住奥运机遇,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与校园环境建设,许多高校改造旧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修建现代的奥运场(馆),不仅满足奥运赛事需求,也为师生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健身场所。如北京大学体育馆、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按照国际赛事标准设计,满足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摔跤、柔道和羽毛球赛事要求,赛后这些场(馆)都将成为大学及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从高校奥运文化开展看,高校结合北京奥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得高校校园文化与奥运文化相融合,有利于高校吸取了奥林匹克先进的文化基因,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校园文化。总之,高校参与奥运服务,给高校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促进与发展,既包括学生教育实践、硬件设施改善,也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形象提升等,在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后奥运时期,需要不断总结与继承奥运留给高校的文化与物质遗产,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如《北京大学奥运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中总结到:“要全面总结我校奥运工作的成功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这些成功经验与北京大学的光荣传统相结合,激发新的活力,营造新的氛围,进一步推动我校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3.3.5 发挥高校自身优势,体现高校奥运服务特色

北京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参与奥运,积极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资源优势,并体现其服务特色。在奥运科技服务方面,高校以自身特色选择服务重点,从奥运训练科技攻关到奥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奥运器材设备开发、兴奋剂检测技术探索、奥运场(馆)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体育院校倾向于奥运训练科技攻关,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科研人员深入到各个国家队中,有效地加强了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提高运动员身体恢复的手段和方法,解决运动实践的关键问题,为北京奥运取得优异成绩起到积极的科技服务功效;自然科学优势的综合性院校倾向于奥运相关科技服务,如清华大学研究和开发的“燃料电池城市客车”运用到北京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中;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和开发的“零排放纯电动客车”奥运会后将被作为北京专线旅游车;北京大学研究和开发的“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关系到北京市民生活的空气质量改善;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和开发的“普适计算研究-手语无障碍信息服务的普适计算”,在网页上增加手语信息使得残疾人群获得切身好处;人文学科优势的院校倾向于奥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承担了“人文奥运”的内涵研究、“人文奥运”与北京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人文奥运”与社会心理文化环境建设等课题研究,举办了“北京2008-人文奥运研讨会”、“奥运与北京发展论坛”、“奥运经济与文化产业研讨会”、“首届奥运经济与城市发展合作论坛”等学术会议,为加大人文奥运建设力度,奥运如何推进与加速北京的发展等问题献计献策,对推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理论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北京部分高校积极探索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特别是北京体育大学作为最高体育学府,发挥教学、科研与训练相结合的优势,积极投入到奥运备战中,为中国竞技体育事业输送和培养着高素质的竞技人才。正是由于高校能够结合自身优势,合理定位,选择服务特色,提高了高校奥运服务的整体水平。

3.3.6 开展奥运文化宣传,促进高校奥运文化交融

高校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北京奥运过程中,重视奥运文化交融,紧紧围绕奥运主题,传播奥运理念,弘扬奥运精神,积极开展与宣传奥运文化。首先,积极开展校园奥运文化活动,以奥运主题在校园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了北京学校奥林匹克文化节、首都大学生创意文化节、奥运文化和民族艺术进校园、奥运冠军校园行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奥林匹克知识水平,积极倡导和培养奥运精神,营造良好的奥林匹克文化氛围;其次,以奥运文化推动校园健身热潮,许多院校把奥运文化活动与“阳光体育活动”结合,在思想上与奥运共识,增强师生员工运动意识,树立奥运健康理念,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如清华大学把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发扬清华体育传统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全校营造关心体育、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浓厚氛围;第三,加强校内奥运文化宣传教育,利用高校校报、专刊、网络等多元宣传教育方式,全面报道学校奥运参与进展情况,深入宣传学校服务奥运的感人事迹,如优秀团队事迹、典型人物、感人事件等,充分展示了高校奉献奥运的师生群体形象,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营造了奥运志愿服务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第四,加强校内奥运文化宣传教育,高校大学生是奥运文化的体验者,还是奥运文化的传播者。为了更广泛地宣传奥运知识,自2007年3月开始,北京高校的1000多个“首都大学生志愿奥运宣讲实践团”的40多万名志愿者走出校门,走进中小学、社区、农村、企业和工地,组织大学生投身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塑爱国自强、开放自信、求真务实、奋发向上的大学生时代形象。可见,北京高校的奥运文化宣传,促进高校奥运文化交融,使得奥林匹克文化在我国高校以及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3.3.7 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创造奥运参与和谐环境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高校在参与北京奥运过程中,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师生员工的劳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奥运参与和谐环境。许多高校从实际出发,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协调学校各个部门,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人文关怀,创造了志愿者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了“志愿者加油站”,为志愿者提供全面后勤保障工作,让志愿者们时刻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鼓励,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去;清华大学校系两级近1000人加入“清华共青团奥运志愿者服务与保障团队”,成为“志愿者的二次方”,与志愿者一起坚守岗位,保障奥运;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志愿者外围保障服务团队,并建立了专门的志愿者之家,以用最贴心的服务为奥运志愿者减轻工作压力、舒解疲劳为宗旨,开设了图书报刊阅览区、热门电影放映区、赛事直播区、温馨提示区、休闲娱乐区、食品供应及饮水区等众多休闲放松的活动板块,使奥运志愿者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像在家中一般的温馨和舒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了丰富留校志愿者的文化生活,专门组织了“奥运志愿者影院”活动,使得志愿者们能更加积极服务奥运。此外,有的院校针对志愿者的实际情况,对2008年的教学计划、学生选课、期末考试等相关事项做出调整,为参与奥运的师生提供政策关怀。可见,高校建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理念,改进与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方法,创造了奥运参与和谐环境,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确保了志愿者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最好的身体状态,在奥运服务期间正常地学习,快乐地生活,为奥运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3.3.8 以奥运参与为契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是一个建立在经济转型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时代,特别是物质层面的巨大变革,导致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北京高校抓住奥运参与契机,以奥运工作为基础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将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大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奥运论坛”、“热爱祖国,迎接奥运”等品牌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开扩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许多高校开设具有德育价值的奥林匹克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在现有的人文社科课程中增加有关奥林匹克人文教育的内容以及在大学体育课程的理论部分结合奥运案例讲授等,通过深挖奥林匹克运动所蕴藏的巨大教育价值,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了他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高校注重奥运实践活动的总结,通过召开表彰会、总结会、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用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动范例培养大学生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此外,还有的院校奥运教育进党课和学生干部培训班,在党课培训以及党员吸纳过程中加入部分对奥运常识的考察,观摩学习奥运会场(馆)建设、讲解奥运礼仪、参加志愿者论坛、举行奥运主题辩论赛、交流“志愿先锋奥运干校”学习心得等,加强对“德智体”的全面考核。总之,在后奥运时代,高校遵循“抓机遇、促发展、做贡献、留遗产”原则,全面总结大学生奥运服务工作蕴含的德育内涵,突出奥运服务的育人属性和长远规划,将奥林匹克精神和奥运服务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之中,促进现代奥林匹克与高等教育的深层互动发展。

4 小结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在整个北京奥运周期中显示了重要的价值。北京高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协调部门关系,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奥运,参与奥运,服务奥运,为北京奥运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高校奥运实践不仅为奥运会提供重要资源保障,提升了奥林匹克在中国社会的影响,而且总结了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提高高校内外合作程度、提供强有力全方位保障、增强奥运参与互动效应、体现高校奥运服务特色、促进高校奥运文化交融、创造奥运参与和谐环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基本经验,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中国特色的合作模式,对未来奥运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1]陈希.现代大学的理念与奥林匹克运动实践[J].体育科学,2004,24(11):1-3.

[2]邓国胜.奥运契机与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2):85-87.

[3]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9-30.

[4]黄克宇,赵涛.奥运会志愿者与构建和谐社会[J].新视野,2006,(5):68-69.

[5]教育部.加强教育引导完善服务保障全力做好大学生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26/info1222238541186326.htm,2008-08-28.

[6]卢元镇.奥林匹克与当代高等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1-5.

[7]秦红岭.奥林匹克主义与高校德育建设[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4):14-17.

[8]苏艳青.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互动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19-22.

[9]王安顺.在北京高校奥运筹办工作总结动员会的讲话[N].北京日报,2008-03-11.

[10]王庆环.北工大:服务奥运与发展科研互惠互利[N].光明日报,2008-08-06.

[11]殷小川,田惠芬.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动机分析与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1):29-31.

[12]张革.志愿服务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8-09-06.

[13]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08年北京高校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的实施意见[Z].京教工〔2008〕19号,2008-02-27.

[14]RICHARD CASHMAN,KRISTINE TOOHEY.The contribu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to the Sydney 2000 Olympic games[R].Centre Olympic Studies University New South Wales,2002.

Research on Mutual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The Investigation and Inspir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ing Beijing Olympic Games

FAN GQian-hua1,WENGXing-he2,WANGYan3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2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served the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and analyzed their basic conditions of purpose,way,propaganda,organizational measures and incentives,reviewed their evaluation conditions and comprehensively summed up the basic experience,which were of improving the college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raising the level of cooperatio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oviding a strong allround protection,enhancing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in serving the Olympic Games,embo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e the Olympic Games,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creating a harmonious serving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The main purpose was to establis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operation for the modern Olympic movement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for the future Olympic Games.

Beijing Olympic Games;higher education;serving;investigation;inspiration

G80-05

A

1000-677X(2010)02-0055-09

2009-12-12;

2010-01-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CTY004)。

方千华(1976-),男,福建建瓯人,副教授,博士,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竞技运动理论,Tel:(0591)83456201,E-mail:qianhuaf@126.com。

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福建厦门361005;3.福州大学体育部,福建福州350108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2.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3.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猜你喜欢

北京高校北京奥运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回望北京奥运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研究生和留学生情况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科研人力情况
北京高校研发状况
从北京奥运走来联想IdeapadY530长期评测
北京奥运吉祥物象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