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源”安全堪忧
2010-12-28李扬章
■李扬章
“生命之源”安全堪忧
■李扬章
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保障饮用水安全,是以人为本,全面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这次水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执行情况检查的一个重点。
杭州富春江水库、湖州老虎潭水库、新昌长诏水库、金华沙金兰水库、衢州碗窑水库……记者随检查组奔赴各地,发现每到一地,检查组几乎都要到当地的主要水库查看水质,了解水源保护情况。因为,这些如珍珠般撒落在浙江大地、宛如湖泊、泛着粼粼波光的水库,是浙江人的“生命之源”。
全省90%的水源地水质为3类以上
据省政府的统计,浙江人的饮用水源地近七成来自湖泊和水库。
近年来,我省把饮用水安全保障作为切实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水源规划建设,深化水功能区管理,积极开展供水水库水源地保护、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等试点工作,饮用水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目前,全省共有饮用水源地765个,其中水库型水源地392个,供水人口3323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66%。
从这次检查情况看,我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尚可。其中水库水源地水质明显优于河道水源地水质。从省水利部门调查的685个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看,90%的水源地水质为3类以上,其中2类以上的占62%,3类的占27%,4类及以下的水源地,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平原和温瑞平原河网地带。
我省饮用水水源地主要分布于八大水系源头地区,加大对源头地区的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是省政府保护饮用水源的一项重要措施。2008年转移支付资金为8亿元,2009年提高到10亿元,2010年预计将达12亿元。同时,各地也纷纷加大投入,加大对水源地的生态补偿。
同时,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目前,全省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已全部拆除。集中式饮用水源实时监测系统建设也已启动。2007—2009年全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从73.6%上升到83.2%,其中11个设区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从70.8%上升到84.7%。预计到2012年,全省将投入2.93亿元为78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包括设区市级20个,县级58个),安装在线实时监测系统,提高安全防范时效性。
为保证广大农民的饮水安全,自2003年以来,我省全面开展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至2009年底,全省共投入资金98亿元,解决了1211个乡镇、街道14000多个行政村1360余万农村居民和58万学校师生的饮用水问题。全省农村饮水基本安全覆盖率,从2002年的62%提高到90%,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平原河网地带和部分乡村饮用水安全堪忧
虽然我省饮用水源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2010年3月有关部门监测,全省11个设区市的2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水质达标的仅有18个,占66.7%,且状况很不稳定。9个不达标的全部为河流型水源地,集中分布在杭嘉湖平原。合格饮用水水源水质应优于3类,而嘉兴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在4类、5类和劣5类。虽然通过技术手段深度处理,可以达到有关的卫生标准,但毕竟不是合格饮用水源,存在安全隐患,而且高处理成本带来的高水价,也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部分水库型饮用水源的富营养化指标有上升趋势。富营养化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蓝藻在腐败分解过程中,会导致水体严重污染,发黑发臭,还会产生毒素,饮用后会致动物和人类肝脏癌变。据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反映,该市八大饮用水源水库的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泽雅水库为轻度富营养化,其余7个水库均为中营养。珊溪、白石、淡溪、桥墩、泽雅等水库都曾发生蓝藻异常繁殖现象,对供水和饮水安全形成一定威胁。温州珊溪、永康杨溪、新昌长诏等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还存在着与供水设施、水源保护无关的各种码头、网箱、旅游等项目。另外,在水源地附近建设的大量“农家乐”项目,也对饮用水源保护构成了一定威胁。
在广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则更令人担忧。这次检查发现,部分市县的一些乡村直接从江河、溪流和浅井取水,水质难以保障。
从全省范围看,应急备用水源地规划建设步伐缓慢。一些地区将主要饮用水水源地从江河转移到水库后,原有水源地大多仍留为备用水源,但疏于保护,水质较差。由于缺乏备用水源地,大大影响了这些地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