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的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

2010-12-27陈传显

关键词:语言学译者原文

陈传显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译者的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

陈传显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翻译就是意义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再现。而意义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关系密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逐年增多,还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但从译者的认知能力来探讨译文质量的研究还不多。文章从认知视角、认知结构和认识逻辑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认为译者的双语语言文化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对译文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决定译文质量。

译者;认知语言学;译文质量

一 前言

翻译,简而言之,就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不同学者对翻译的定义略有不同。Nida认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本。”[1]刘宓庆指出:“所谓翻译的实质,就是语际的意义转换,……”[2]郭建中提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3]等等。由此看来,语言的意义是翻译的核心,这一点在翻译界已形成广泛的共识。据此可以这样定义翻译:翻译就是意义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再现。

对于译文质量,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不同的标准,但传统上我们都是从是否忠实原文、译文是否流畅以及翻译技巧的运用等角度来分析和比较,而从译者的认知能力角度来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评判的不多。从 2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Langacker教授所提出的认知理论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并很快被应用到语言研究和教学领域。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让·德利尔所提出的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4]但分析原文并非仅仅是分析原文的语言代码,而是要深入分析原文所体现的思维和认知活动,理解客观世界和认知主体的思维活动是如何通过内容而得到体现的。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反映了各自的现实世界与认知方式。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连贯性表征上的异同,预测分析目标英语读者解读译文时的认知世界知识,根据忠实性原则,实施相关的、一致的表征补偿,从而恰当建构基于原文连贯的译文语篇连贯性。[5]因此,译文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翻译技巧,更重要的是作为中间人的译者的认知能力。本文将从译者的认知角度来探讨其对译文质量的影响。

二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要了解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翻译的认知过程。根据相关研究,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从20世纪 80年代开始就引起了西方翻译界相关学者的重视。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丰富了翻译研究的途径,其方法值得借鉴。[6]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分析,将会厘清翻译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步骤以及影响因素,对翻译研究和教学有所帮助。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任务就是先用原语分析理解原文信息M,使思想 Ta尽可能接近作者的原始想法 To,然后根据自己的 Ta,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成为再现信息Mr。使译文读者看了Mr后,得到的再现思想 Tr,即对译文的感受,与原文读者看了M后的得到的思想 Ta大致相同 。[7]见图如下:

①ST:Source Language(源语)②TL:TargetLanguage(目的语)

从以上图示可知,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主要过程。从理解过程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完整过程。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理,译者的解读也是一种认知活动。因为翻译过程是通过认知来加工并重构信息的,这一过程中的解读涉及译者的认知能力。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必须依赖于自己对不同文化的认知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陈刚先生从翻译过程的角度把译者的理解解剖为翻译过程中的二次解读:[8]

(1)ST③ST:Source Text(源语文本)(语言 +文化)/作者→(2)一次解读/解码(作为 ST读者 +译者的读者)→(3)编码/转换→(4) TT④TT:Target Text(目的语文本)1语言 +文化/一次解读 (对话)结果→(5)二次解读 /解码 (作为 TT1读者 +译者)→(6)重新编码/转换→(7)TT2(语言 +文化)/二次解读 (对话)结果→(8)校核(译者 /校核者)

传统的观点认为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之间是由大脑中的概念相连接,而概念的作用只是一种连接纽带,没有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心生而言立”,其模式是: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语言符号。[9]

既然人的主观认知在语言的产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译者在对两种语言进行转换的翻译活动中便可以利用其内在化的认知语境对原语文本进行解读,并进而用目的语表达。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是以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10]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

因此,为了保证译文质量,译者需要对翻译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有清晰的理解和体会。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翻译的过程就是:对源语的解读和分析→在脑海中创建原文意象→转换成目标语的意象→用目标语将该意象表达出来。在翻译意象的创构中,译者的主体感受、体验和加工过的意象是译作的基础。[11]33

三 译者的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然而,翻译并不是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特定的文化背景,而且在其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有的表达方式。另外,不同语言的读者也习惯了自己所属语言系统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尽管相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但并不意味着原语和译语之间在形式和语境上有着完全相同的意义。因而,作为原语和目的语读者联系纽带的译者,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之外,还需要对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有清晰的认知,才能保证译文质量。以下笔者将从认知视角、认知结构和认知逻辑三个角度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认知视角

视角原本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指观察物体时,从物体两端(上、下或左、右)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光心处所成的夹角。它包括两个方面:视点和视域。在人文科学里,视角概念虽然可以简单地理解成象物理学中视角的概念,但却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方式,其包含的视点和视域的范围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化。比如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因而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认知新事物时,视点和视域都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不同民族都有其各自的认知世界的视角。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外在表现。人们认知到的世界都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英汉翻译就是对英汉语言各个不同层面的视点和视域进行转换,从而使英语各个层面的意思与汉语各个层面的意思相一致或最接近。[12]61比如英语中“vinegar”和汉语中“醋”,其基本意都是指一种调料,英汉民族对其的认知视点都落在“味道(酸)”上。但认知视域却不尽相同,在英汉民族中因而有不同的情感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意义,形成不同的引申意义:汉民族习惯把它同“嫉妒”联系起来,特别是指男女关系方面的,如:吃醋,醋意;而英语中的 vinegar一词的联想含义是坏脾气、不高兴、尖酸刻薄等。因此,在翻译带有“vinegar”或“醋”的句子时,需要进行视角的转换,才能完整而且原汁原味地再现原文的含义。

此外,由于各民族对世界的认知不同,对词汇的含义由于视角不同而存在差异。有些词汇在某个句子中可能使用其视点意义,而在某句子中使用其视域意义。[12]61如:

The scientists think that the next task is a childplay.

如果从 childplay的视点意义出发,纳入汉民族的认知视域,可以理解为“孩子们闹着玩”,然后发展为“儿童游戏”,再到“儿戏”。本句据此翻译为:

科学家们认为下一个任务如同儿戏。

但是 childplay在英文中有不同于汉语的视域意义。英民族的认知视域是:“孩子们闹着玩”,然后形成“儿童游戏”,再到“很简单、很容易”。因此上句可以翻译为:

译文一:科学家们认为下一个任务如同儿童游戏那样,非常简单。

译文二:科学家们认为下一个任务易如反掌。

相比之下,译文一要好于译文二,因为译文二虽能给中文读者正确信息,但无法让读者体会到译文传达的审美体验。因而,要保证译文质量,译者在翻译时进行认知视角转换尤为重要。

(二)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 (cognitive structure)是个体在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了解自身与外在世界的基础上,所构成的以知识经验为内容并具有认知功能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既是个体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和积累经验的结果,也是其进一步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和获取新经验的工具。个体的认知结构是否完善,体现在其知识面是否宽广,是否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鲜事物。而对译者而言,主要体现在对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掌握,对两种或多种文化的熟悉以及对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了解。这些对译者的翻译过程并还原原文意境非常重要。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原语文本的理解过程,也是译者与原作者交流沟通的过程。译者的认知结构在其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译者阅读原文后,根据其知识结构,对文本中不同的语言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译者会搜索其知识储备,寻找与原文的认知语境相匹配的图式,以实现完全影射。例如,译者读到“as busy as a bee”时,脑海中呈现的中英两种语言的图式是一致的,因为译者认知语境中的知识结构提示:在中英两种文化中,bee(蜜蜂)都是辛勤忙碌工作的象征。因此可以翻译为“象蜜蜂那样忙碌”。而在无法找到与原语信息完全匹配的图式时,译者会利用其认知语境中最佳关联的认知心理图式和语用假设,自觉地进行推理,寻求不匹配部分来进行翻译。电影Waterloo Bridge的片名中文翻译就是一个例子。该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而 Waterloo Bridge是一座位于英国伦敦的大桥。译者在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后,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搜索,借用我国相关的“蓝桥”的典故对片名进行正确的匹配,将其译为《魂断蓝桥》,将爱情悲剧这一文化图式惟妙惟肖地传译出来。但是如果译者的认知结构不完善,便会偏离原语文本的语境,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匹配。如果译者看到 Waterloo Bridge就联想到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历史背景和硝烟弥漫的战场,就很可能将片名直译为《滑铁卢桥》,从而造成原语文化图式的移植失败。[13]

(三)认知逻辑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现实的抽象化,而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事实的意识活动。语言的规律是语法,思维的规律是逻辑。思维是共同的,语言是民族的。语言与思维是辩证的统一体。刘宓庆认为:“思维支配语言。”[14]许钧明确指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语言反映思维,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各自的文字、语言各具特色。”[15]

西方民族倾向分析思维,在思维活动中,把思维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逐一加以分析和研究。他们崇尚个体思维,因而在语言上表现为重形合(形合是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靠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汉语民族倾向综合思维,即把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成统一的整体进行思维,在语言上表现为重意合 (意合则指词语或语句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因此,译者对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逻辑的认知对译文的可接受度十分重要。这在篇章翻译中体现最明显。其实,翻译说到底就是话语或篇章的翻译 (单纯的单词和句子翻译在现实中是不多见的),而篇章结构是以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为基础的。因此,掌握逻辑思维的规律并将其运用于翻译运作的全过程,是译者从事翻译活动的基本功,也是译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换句话说,译者首先须掌握普通逻辑学中的思维形式。[11]122我们知道,汉语的流水句在形式上看是并列的,但意思可能存在包含、因果、递进等关系,在翻译成英语时,要按照英语的表达逻辑和特征体现出来。如:

强化企业内部改革,选择少量中央管理的大型企业和境外上市公司,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对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译文一:We need to deepen the internal reform of enterprises, implement reforms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on a trial basis in a few large enterprises managed by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and companies listed on overseas stock markets,and establish effectiv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mechanisms for enterprise managers.

本译文基本上是按照汉语的思维来组织英语表达,忽视了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逻辑上的差别。尽管中国读者读起来很通顺流畅,但还是需要作相应的修改和调整,才更符合英语的表达逻辑。

其实,从上下文来看,“选择少量中央管理的大型企业和境外上市公司,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是“强化企业内部改革”的内容,而“建立对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的。所以译文二更符合目标语的逻辑。[16]

译文二:We will deepen the internal refor m of enterprises.We will reform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on a trial basis in a few large enterprises managed by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and companies listed on overseas stock markets, thereby creating incentives and disincentives for enterprises manager.

由此可见,语言能力是翻译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主体认知才是翻译活动的核心。要充分认知原文反映的和作者要反映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必须以大量的、深刻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这正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观点之一。

由以上讨论可知,译者对语言、文化和逻辑的认知能力对译文质量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译者的认知能力决定了译文质量。换言之,译者对原文的认知理解是确保译文质量的基础,译者对目标语文化和语言的充分了解是译文质量的保障。

四 结束语

本文从译者的认知角度探讨译文质量,不同于以往从翻译技巧角度进行研究。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译者进行双语转换的认知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认知能力起重要作用。译者的认知基础建立在其身体经验、知识结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之上。译者的认知模式必然是在源语作者和目标语读者认知世界反复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合目标语文化背景的认知影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考虑原文的原始信息,同时要考虑译文读者所处的语言和文化环境,既要保存原作的语言风格,又能吸收新的表达方式,开拓本民族的文化视野,使译文读者在结合本民族文化元素的同时,感受到原文作品中美的存在。只有把握好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视点,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表达逻辑,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成功的译员。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1:12.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6.

[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27.

[4]让·德利尔.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孙慧双,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96.

[5]王晓农.论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英语篇翻译连贯性生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84-87.

[6]颜林海 .西方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概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3):58-60.

[7]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1.

[8]陈刚.二次解读:不可或缺的翻译过程[J].浙江大学学报 (人社版),2003(4):65.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5.

[10]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83.

[11]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2]石春让.英汉翻译中认知视角的转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

[13]杨书霞.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翻译[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技术学院学报,2006(2):79-80.

[14]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C]∥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4-44.

[15]许钧.论翻译的层次[C]∥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90-402.

[16]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208.

Translator’s Cogn itive Competence and Translation Quality

CHEN Chuan-x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inan University,Haikou570228,China)

Translation is actually a restatement,in target language,of the original meaning in source language.And the meaning for 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s cognition.The translation study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has been on the rise in recent years,and a cognitive view on translation has also been developed,butmuch leaves to be studi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or’s cognitive competence and translation qual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me concrete exampl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out how translator’s cognitive competence influences and even deter mines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in terms of cognitive perspective,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logic.

translators;cognitive linguistics;translation quality

H05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5310(2010)-03-0151-04

本文为 2009年度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 (批准号:Hj2009-38)阶段性成果。

2010-03-17

陈传显(1972-),男,广东电白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胡素萍)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