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络演化及其知识活动分析
2010-12-26纪慧生王红卫
纪慧生, 陆 强, 王红卫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深圳研究生院, 广东 深圳 518055; 2.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3. 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广东 深圳 518052)
知识网络(knowledge network)的概念最初见于教学研究。管理学界对知识网络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瑞典工业界最早提出其概念后[1]94,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对知识网络进行研究。目前对知识网络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主要分为两类:一些学者将知识网络看作社会网络的一种。如美国科学基金会(NSF)认为,知识网络是社会网络的一种,这种网络提供知识、信息的利用等。M.J.Beckmann认为,知识网络是进行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机构和活动[1]。K.Kobayashi[2]认为,知识网络是一种由结点的集合以及结点间的联系所组成的系统,它的结点代表人类居住区的离散形式,如乡镇,城市和都市区,这些结点都具有知识的集中生产能力和永久的活动能力,都具有知识生产的基础设施,都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结点间通过利用基础设施、交通网络和电讯网络相互联系,促使知识和信息在结点间流动。另一些学者将知识网络看作管理知识的网络系统,大多数关于知识网络的概念属于这一范畴[3]。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网络进行了研究。Mentzas等区分了知识网络的4个层次:个人的、团队的、组织的以及组织之间的知识网络[4]。知识网络主要是通过与外部科学技术知识源和市场知识源的联系,为组织创造接触、学习和利用外部知识的窗口,从而通过学习外部新知识达到提升内部技术能力的效果。基于知识的需求,每个组织都需要与外部建立联系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流动,从而构成具有知识创新、知识整合和知识共享等功能的网络结构体系,称为知识网络[5]。S.Andreas等指出,知识网络框架由三要素组成,其行为主体包括个人、小组、组织[6]。
近年来,对知识网络的研究开始深入,学者们开始研究知识网络与企业竞争能力、知识演化的关系等内容。李勇等指出,知识网络是形成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知识来源,并对网络中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7]。K.Kobayashi认为,公司是知识网络的结点,它通过R&D活动扩大其知识存储量[2]。陈红认为,组织内部的知识创新与知识网络关系密切[8]。李丹指出,知识网络借用网络的概念,强调知识共享、创新的观念及途径[9]。知识网络研究的系统范式根植于这样的前提:知识网络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其演化历程是从低级到高级一步一步进化而成的[10]。知识网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其高阶有序演化进程属于具有耗散结构品质的系统渐进演化,而不是物质和能量的封闭循环[10]。可见,虽然学者们对知识网络的研究逐渐深入,但是对知识网络演化研究论述不多,仍缺乏进一步的深入探讨。知识网络是不断动态演化的过程,知识活动是知识网络演化中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本文结合企业知识理论对知识网络演化进行深入分析。
一、知识网络结构及其演化模式
1. 知识网络结构
一般认为,网络是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活动过程中发生联系时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哈肯森(Hakansson)指出,网络包括3个基本的组成要素:行为主体、主体间活动、资源,如图1所示[11]106。知识网络也类似,知识是网络中的主要资源,知识的获取、转移、共享、创新、学习是网络中主要的知识活动;而网络行为主体则包括个人、组织、单个企业或一个企业群,甚至在更广的范围内包括政府、中介机构、教育和培训组织等。
图1 网络的基本形态
知识网络是由若干单元(子系统)构成的相互之间进行知识交流、知识供应的网络结构体系,网络结点之间存在着多元的、交互的、非线性的、强耦合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上下游的配套关系、横向的合作关系等)也形成了某种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具有动态性,表现为结点间的关系不断变化,不断有新关系的建立,也会有老关系的消失,网络成员越多,网络关系越复杂。这种动态性要求加强网络结点间的信任与合作。知识网络结构正是一种基于信任关系建立起来的长期的知识合作与交易平衡的组织结构,它包含了相当广泛的组织形式,从基于长期交易的分工网络到接近层级管理的跨国公司,包括外包、非股权联盟、合资企业等组织形式。与传统的组织形态相比,网络组织的主要优点是能够使知识更加迅速有效地流动,结点之间地位平等,极大地降低了权威的作用,提升了知识在现代企业组织中的效用[12]。
2. 知识网络演化模式
演化(evolution)是指生物在不同世代之间具有差异的现象,以及解释这些现象的各种理论。演化的主要机制是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物种间的竞争。知识网络演化方向有两种,即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化和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随着知识结点中知识的不断活动,知识网络结构也发生变化,导致知识网络演化:原先某些弱连接的结点关系可能会演变为强连接关系,原先存在的网络结点连接可能因某些结点的退出而出现中断。陈红认为,根据知识网络成员和规范的变化情况,可以将企业知识网络演化形式分为渐变模式和重构模式,如图2所示[8]。
图2 企业知识网络演化的渐变模式和重构模式
本文认为,知识网络演化形式不能只依据网络成员和规范的变化来判断。由于知识网络包含有知识内容、知识结点、主体活动方式3个要素,因此,可以结合这3个要素对知识网络演化中的渐变模式和重构模式的内涵重新定义。
(1) 知识网络的渐变模式。判断方式:① 新的知识网络成员进入或者退出,但网络结构没有实质改变,如网络结构模式还是维持原来的单核、多核或者均衡核形式;② 网络中知识的变化对知识流的“质”没有实质性的影响;③ 知识网络中成员活动没有实质性改变,如网络成员的学习能力、研发方式、知识创新等没有质的变化。
(2) 知识网络的重构模式。判断方式:① 新的知识网络成员进入或者退出,改变了知识网络的实质结构,如网络结构模式由原来的单核变为多核或者均衡核形式等;② 网络中知识的变化改变了知识流的“质”,如原来单一知识类型的网络知识变为综合化的知识类型,原来低水平的技术知识变为高水平的知识;③ 知识网络中成员活动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如网络成员的学习能力、研发方式、知识创新等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知识网络演化的知识性因素
罗纳德·伯特于1992年创造出“结构洞”理论,“结构洞”是指两个结点间非多余的关系。比如,A分别与B和C保持直接联系,而B和C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也就是说B和C是通过A作为中介建立间接关系,这样B和C之间产生关系空缺,这就是一个“结构洞”,而A充当B与C间的桥连接。根据罗纳德·伯特的观点,结构洞或桥连接具有两个方面的位置优势:① 信息优势,占据结构空洞的结点能够获取来自多方面的非重复性信息,并成为信息的集散中心。② 控制优势,从结构空洞的位置来看,结构空洞的占据者占据了关键路径,可以决定各种资源的流动方向。结构洞的位置优势对于企业的知识网络演化具有重要启示,企业不必与网络外的全部组织保持联系,但可以借助结构洞与几个特定的中介保持关系,从而获取充足的知识和信息,实现知识网络的主动演化。企业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应充分利用“结构洞效益理论”,使知识网络演化朝着需要的方向发展。
由于结构洞、知识分布不均匀、网络动态性等特性,知识网络结构具有非均衡性和联接的强弱性。非均衡性表现为知识质量和数量分布不均衡,联接的强弱性表现为知识网络中结点之间的联系有的是强联接,有的是弱联接。知识网络时刻在演化着,随着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知识网络中的联系工具、联系手段也越来越多,使得知识网络的联结越来越频繁并不断地向外扩张。在知识网络中,核心知识结点对于知识网络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核心技术人才对知识网络演化至关重要,核心知识结点既是知识网络演化的核心,也是知识网络演化的主导力量。知识网络中各个不同行为主体(如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等)采取良好组合的行为方式,可以取得“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涌现效果。知识网络主体可以采用战略联盟、虚拟组织、网络组织结构等有效整合资源。
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知识网络演化路径,如在保持整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渐变方式实现知识网络结构演化。渐变式知识网络演化是企业平稳时采取的演化路径,对知识网络结构改变的影响一般不显著,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量的积累才能见效,有时难以直接见效。企业也可以采取突变方式实现知识网络结构演化,这种知识网络结构演化带来的往往是质变,对于一些企业能很容易地提高其知识网络效果,为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有些知识网络系统的演化是渐进性和突变性相结合的过程,整体上是渐进性的知识网络演化,而局部是突变性的知识网络演化。各种不同的知识网络演化实现方式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选择,如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外部建立知识联系、建立优胜劣汰机制等,从而以渐变或突变方式实现知识网络演化。
三、知识网络演化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概念最早是由生物学家古尔德(Gould)提出,用以描述生物演进路径的。道格拉斯·C·诺斯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斯指出:“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一条具体进程前进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模型就会增强这一进程。”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其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Dosi指出,技术发展通常对特定的路径具有依赖性,并且受到特定技术范式(technology paradigm)的约束[13]。O’Reilly和Tushman的研究也认为,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演化的系统,这种演化会被一些不连续的技术改变所中断,从而进入一个新的演化系统,这种改变包括竞争力增强型与竞争力毁坏型[14]200-216。
知识网络演化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首先,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是个累积的过程;其次,知识的增长是积累的,其受到特定产品市场、研发以及其他技术活动的限制,网络中的组织更容易吸收与它现有知识贮存联系密切的外部知识。美国运输系统的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这一事例很好地说明了知识网络演化的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也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思考问题习惯于依赖已有知识。如我国总体产业竞争力水平提高不快的根本原因是知识产权意识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较低[15]。Cohen和Levinthal认为,企业获取外部技术知识的能力与路径依赖程度有关,当依赖程度较高时,较容易实现技术知识在本企业内部的扩散与应用[16]。
四、知识网络演化的知识活动
赫德伦和野中郁次郎(Hedlund和Nonaka,1992)认为,企业中知识演化的关键过程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变以及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变。兹奥罗和温特(Zollo和Winter,1999)从组织知识演化的角度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的学习方式”。替斯和皮萨诺(Teece和Pisano,1994)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企业内外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董俊武等认为,组织知识与动态能力的演变主要是围绕着产生变异、内部选择、传播和保持这4个阶段循环进行[17]。本文依据生物进化论思想,将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演化分为选择、遗传、变异3个循环阶段,如图3所示。
图3 知识网络中知识演化的循环阶段
(1) 选择阶段。企业需要首先确定选择什么类型的知识、进入什么行业开展知识活动,如联想由多元化到国际化战略以及金融危机下许多企业选择收缩战略等都是一种知识的选择。企业经营过程中不断面临研发战略选择,即将企业知识运用到何种领域。新建企业往往存在着知识的运用和投放问题,需要通过选择一定的知识内容来确定研究领域和对象。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知识选择是企业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2) 遗传阶段。知识演化遗传阶段主要是指网络知识和结点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任何企业新知识的增长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已有的知识是新知识增长的基础。随着技术的同质性和融合性增强,知识遗传对企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华为对标准和专利持之以恒的投入就是一种基于原有知识的遗传。遗传阶段可以使知识网络维持一定范围的稳定性。企业知识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一旦得到强化,往往会导致企业核心刚性的出现。因此,企业应学会利用一切外部思维、知识、经验和人才的优势,改变因知识遗传所产生的不利局面。
(3) 变异阶段。知识演化变异阶段是指通过网络知识活动产生与原有知识类型相异的知识。知识变异一般都是在外部环境刺激(如竞争对手的创新、基础科学的进步、法律制度的改变等)与企业内部知识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如诺基亚由一家木浆工厂转变为手机制造商、格兰仕进入微波炉领域等都是企业知识的变异。知识变异往往导致企业能力的变异,拓展了其网络知识体系,使企业知识涉及更多的领域,开展更复杂的研究。知识变异既有来自于企业内部思维的主动求新变革,也有来自外部的压力或者知识和信息的刺激。知识变异是对新领域探索程度的一种度量,也是对新知识融合能力的一种体现。
五、结 论
知识网络演化与知识活动紧密相关,企业时时刻刻处在知识网络中,知识网络是个不断演化的动态过程,企业的一切知识活动都会导致知识网络演化。本文从知识网络结构、演化模式、影响因素、路径依赖等方面对知识网络演化进行了分析,并将知识网络演化分为选择、遗传、变异3个循环阶段。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企业知识网络演化的过程,从而为企业知识网络演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Beckmann M J.Economic models of knowledge networks [M].New York:Springe,1995.
[2]Kobayashi K.Knowledge network and structure:an analytical perspective [C]//Rattern D,Casti J.Network in Action.Tokyo:Springer,1995:127-158.
[3]席运江,党延忠.基于知识网络的专家领域知识发现及表示方法 [J].系统工程,2005(8):124-126.
[4]Mentzas G.Modelling business processes with workflow systerms: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1(4):123-128.
[5]杜静.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机理和模式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2004:5-7.
[6]Andreas S.Towards knowledge networking [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1999(3):180-190.
[7]李勇,史占中,屠梅曾.知识网络与企业动态能力 [J].情报科学,2006(3):434-437.
[8]陈红.知识创新导向的组织知识网络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2005:15-20.
[9]李丹.知识型网络组织的构建问题研究 [D].沈阳:东北大学,2003:12-14.
[10]郝云宏,李文博.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知识网络演化机制探析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4):23-28.
[11]Hakansson H.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a network approach [M].London:Croom Helm,1987.
[12]李金明.基于知识基础的企业创新能力研究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1:8-12.
[13]Dosi G.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J].Research Policy,1982,11(3):147-162.
[14]O’Reilly C A,Tushman M L.Using culture for strategic advantage:promoting innovation through social control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5]孙晓芳.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与中国专利制度调整的研究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23.
[16]Cohen W,Levinthal D.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17]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2004(2):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