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区域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基于温州、晋江、东莞的调查研究
2010-12-26周璐璐陈丹珊
周璐璐 陈丹珊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区域经济]
后危机时代区域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
——基于温州、晋江、东莞的调查研究
周璐璐 陈丹珊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通过调研、统计分析,研究后危机时代温州、晋江、东莞外贸企业的发展特征。结果显示,温州出口产品附加值稍有提升,出口市场更为多元化;晋江货值提高,品牌输出更加积极,新兴市场出口量增幅较大;东莞仍以加工贸易为主,一般贸易有所增加,高新技术加工产品出口增加迅速。针对三地目前外贸的优劣势情况,提出新环境下企业、产业、政府三方合作的区域外贸转型升级策略,企业品牌建设急需加强,产业物流、产业协会有待完善,加强政府服务势在必行。
后危机时代;区域经济;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一、引言
后危机时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外贸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林俐、徐徐(2008)基于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内向、外向视角,对东南沿海温州、苏南、泉州三地的经济国际化程度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对三地外贸企业发展提出建议;黄建忠、毛恩荣(2009)从人均经济指标、经济活动主体特征、贸易方式等方面综合比较了东部沿海地区温州、苏南、泉州、珠三角四个典型经济模式,利用2008年数据,通过分析失业率等经济指标的变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调整提出建议。本文基于对我国东南沿海温州、晋江、东莞三个典型经济模式中外贸企业的统计调查,分析三种经济模式在金融危机前后外贸特征的差异和演化,并从企业、产业、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东南沿海地区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二、东南沿海区域三大经济模式对外贸易的特征
(一)三种模式的对外贸易特征
1.温州模式外贸特征
较高的出口依存度,企业多样化经营,“四低”的出口产品是金融危机时期温州外贸的特征。温州的出口依存度约为43.3%,金融危机前的对外贸易总额约为98.94亿美元,温州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一般贸易出口拉动;而温州的外贸企业经营呈现多样化特点,这些企业通过“侨贸”、国际贴牌加工、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等方式开拓了多元化的市场,并将自身的产品带到国际市场。
2.晋江模式外贸特征
较低出口依存度,新型的品牌输出,出口产品质量较高、小额订单多是晋江外贸的特征。金融危机前晋江的出口依存度约为17.2%,对外贸易总额约为49.7亿美元,经济增长主力部分来自国内消费。晋江的多数大中型内外销企业在危机前便开始了品牌输出:内销企业凭借国内多年的品牌建设累积了资本,在东南亚、东欧多个国家开展了深层次的经营,输出品牌;外销企业累积了多年国外贸易的经验后,直接对外投资、树立品牌,在国外培养拥护企业品牌的客户。
3.东莞模式外贸特征
高出口依存度、高流动性经济、“三来一补”型加工制造业、出口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集群发育程度高是东莞外贸的特征。金融危机前后东莞都维持着高约149.6%的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达473.76亿美元;东莞地区外资企业占所有企业比率为61.06%,促进了东莞地区经济的高度流动。东莞加工制造业发达,主要出口“三来一补”的制成品,附加值较低;东莞地区以机械和电子加工业为主,产业集群发育程度极高,但是产业内部的结构较为混乱。
(二)三种模式对外贸易差异
上述对三地外贸特征的简述,可以概括三地外贸的差异。第一,从出口依存度来看东莞的出口依存度最高,温州、晋江次之,出口对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拉动程度不同;第二,从出口产品来看,晋江品牌集聚、产品附加值较高,东莞相对次之,温州的出口产品附加值最低;第三,三地产业集聚程度不同,东莞、温州相对晋江产业更集中,产业内部联系更为紧密。
三、三地外贸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的状况
(一)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三地外贸的发展状况
1.国际金融危机对三地外贸企业的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我国东南沿海的温州、晋江、东莞三地众多的外贸企业直接受到影响。
图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三地企业的影响程度
如图1所示,三个地区的外贸企业中有54%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很大,37%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不算很大,而只有9%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对自身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受到影响较大的企业大多由于危机时期订单数量急剧下滑;影响小或没有影响的企业则是由于企业本身产品质量高、有内销企业承接订单或者有较成熟的内销市场和销售终端。
2.三地对金融危机的承受力差异
分层教学能否成功实施取决于分层是否科学,社会对分层教学可行性的怀疑很大一部分来自对“分层”含义的误解。所谓“分层”绝对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为好或者差,学生分层只是分层教学的一个基本点。在实际应用中,分层教学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
通过三地2008年GDP和外贸出口总额同2007年同期对比,可以概括出三地对金融危机的差异(见表1)。
表1 2008年三地各项经济指标同2007年同期相比增减率(%)
由表1可以看出,三个地区在金融危机时期均受到了冲击,三地的GDP和出口额都不同程度下降,而从承受力来看,同2007年相比幅度减少较小的晋江危机承受力是较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晋江地区相较其它两地出口依存度低,晋江内销企业居多,实力较强大,在危机中逆向增长,为晋江GDP增长贡献巨大。第二,内外销企业联合抵抗危机。面对订单量下降,晋江许多外销企业开始转向为安踏等内销企业代工,这样的缓冲不仅遏制了下滑,企业的订单还略有增长,同时企业利润率相对更高,成本更低。基于这两大因素,晋江相对于温州、东莞,承受力更强。
(二)后危机时代三种经济模式对外贸易的变化
2009年末,全球逐步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开始回暖复苏,温州、晋江、东莞的外贸再度活跃起来(见图2、图3)。
1.温州
温州外贸仍以一般贸易为主,产品附加值稍有提升,出口市场更为多元化。危机后温州企业开始注重产品质量、创建品牌、提高生产技术,使得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稍有提升:2010年1—7月,温州的出口总额达62.25亿美元,同期增长29.3%。面对传统欧美市场的萎缩,温州外贸企业积极开拓新市场:2010年上半年温州向俄罗斯出口3.83亿美元,同比增长55.5%,温州出口市场较危机前更加多元化。
2.晋江
晋江出口以鞋类为主,货值提高,品牌输出更积极,新兴出口市场出口量增幅较大。晋江2010年上半年,鞋类出口总额达11亿美元,较同期增长6.8%,但出口数量却更少,可见货值更高:晋江外贸企业在危机后通过创建品牌或对已有品牌进行管理规划,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深化“质量效益型”的理念。推行品牌战略的大中型内销企业(如安踏、匹克等)在危机后套用国内模式,以匈牙利为平台开始向欧洲市场输出品牌。
3.东莞
东莞仍以加工贸易为主,一般贸易有所增加,电子加工类产品出口回升,高新技术加工产品出口增加迅速。2010年1—7月,东莞的出口总额为372.1亿美元,同比增长29.3%。危机后东莞外贸企业大力发展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东莞政府为支持东莞企业的自主创新推出了利好政策。
(三)后危机时代三地外贸企业优劣势对比
优势:传统市场份额大,对外投资早,市场信息前沿,渠道多。温州一般贸易欧美市场份额的占有率为三地最高,同时已在多个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直接投资,与国际时装品牌合作,建立生产基地,所以温州更易接触国际前沿的市场信息,分销渠道更广。劣势:企业股权混乱,管理落后,技术基础薄弱,品牌缺失,产品附加值低。温州多数企业是家族式经营,股权分配不明,“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导致其管理和决策失误常现(如“温州炒房团”现象)。温州的技术基础相对其它两地较薄弱,品牌缺失,产品附加值仍然偏低。
图2 2010年三地外贸企业运营状况与危机时期比较
图3 企业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原因
2.晋江地区
优势:品牌集聚,双向市场,严谨的管理和营销,产品附加值较高。晋江的品牌建设早,已有自己的品牌创建制度,集聚程度在三地中最高;晋江外销企业既承接当地大中内销企业的订单,又向国际市场出口产品,它的市场是双向的;晋江内外销企业都有自身的管理制度和营销策略,股权分配较合理,资本化程度较高。劣势:市场和订单分散,品牌跟风,国际市场信息较不明确。晋江主要的出口市场在东南亚和其它小国家,订单分散,单笔订单额度小;品牌集聚带来的品牌跟风现象,导致晋江产品趋于同质化,甚至有价格战的趋势;传统欧美市场占有率小使晋江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认知较模糊。
3.东莞地区
优势:产业集群程度高,技术信息渠道多样,企业流动性强。东莞以机械制造业、电子加工业为主,产业发育具有最高的集群程度;东莞承载了国内大部分为欧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的服务,相比其它两地获取国际技术信息有着相对优势;高比例的外商投资使东莞地区的经济流动性最强。劣势:产业内部结构混乱,外资比例高,创新能力不足。东莞高度集群产业下存在着混乱的内部结构,东莞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层次处于全球制造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低;过高的外资比例使东莞的经济风险更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使东莞的研发、服务环节薄弱,企业难以拥有核心的创新能力。
四、后危机时代区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对策
(一)企业
1.提高产品附加值
企业必须提高其产品附加值。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集中企业生产线,专业化生产企业优势产品;重新定位产品,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突出企业产品的特色和竞争优势;加大对产品的研发投入,不断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提高、利润上升,企业才会有创建品牌的能力。
2.创建企业品牌
首先,企业必须建立或寻找专业的品牌策划团队,了解市场,品牌务必突出企业产品的特色、企业的精神和内涵。其次,企业应慎重定位品牌,根据企业产品、资金和国内外市场等做详细的评估,力求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中赢得心智竞争,突出品牌的差异化,并严格遵循这一定位。最后,企业必须考虑品牌的营销策划,考虑投入产出,高效率合理地推出企业的品牌。
3.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第一,企业必须明确产权关系,设立股份制,理性地进行资本化进程,使企业适应市场驱动。第二,企业应明确内部分工,将销售、出口、财务等部门合理分离,细分企业内部结构,提高企业效率。第三,建立预警机制,合理规划财务,有效利用企业资金,同时,企业应做好市场风险、贸易纠纷的公关应对和风险规避。第四,在企业品牌基础上定位企业文化,积极建设企业文化。
4.策划合理的营销计划
第一,营销需符合实际而不是预测,企业的营销策略必须紧密与现实连接,以期应对不断出现的市场变化。第二,完善企业的供应链和网络,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使企业的各个生产和销售环节紧密联系。第三,营销策略必须迎合市场竞争需要,而又不过于复杂,不断用各种营销手段,突出企业的特色,加强顾客对企业的心智感知和忠实度。
(二)产业
1.建立完善的产业物流网
东南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普遍存在库存高、调货频繁、物流配送费高等问题。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建立自身的物流系统,大型企业单独建立物流中心又会增加成本。企业必须联合,建立一个产业物流中心。这样一来,企业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产业集群效率提高。辐射至东南沿海区域,相同产业可以建立区域间的物流网,可以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产业整体环保升级
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属于“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三高产业。这些企业可以借鉴欧盟排放的贸易体系,产业集群合作,淘汰高污染企业,提高节能减排市场化程度。以环保方式淘汰企业,既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又实现了绿色生产、低碳经济,使区域的产业更有竞争力。
3.完善产业协会的功能
首先,产业协会应为企业提供销售、市场、法律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以解决许多企业计划、生产、销售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失效的问题。其次,产业协会可在国外设立海外销售总部,为企业出口寻找代理商或品牌输出等提供服务,降低企业成本。同时,产业协会应协助企业降低国外反倾销应诉成本或提供法律支持。
(三)政府
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包括法律、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的信息服务;政府必须制定合理的利好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可以通过环保、科技创新等优惠政策刺激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政府应为企业提供教育服务,这是长期的策略。我国外贸企业并没有能力为自己培养高级技工和研发人员,政府应了解市场信息,改变教育结构,为企业提供技术人员和创新人才。
[1]林俐,徐徐.基于内向与外向的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比较研究——以温州地区、苏州地区与泉州地区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
[2]黄建忠,毛恩荣.金融危机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沿海四大经济区域经济模式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9(8):3-10.
[3]Philip.K,Kevin lane.K.市场营销管理[M].高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F752.8
B
1002-2880(2010)12-0048-03
(责任编辑:马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