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 SWOT模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2010-12-26骆建艳

天府新论 2010年6期
关键词:浙江省农民工体系

徐 晋 骆建艳

基于 SWOT模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徐 晋 骆建艳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突出反映的一个社会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必然原因和它对农村建设可以发挥的作用都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通过 S WOT分析发现,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既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但是在没有外界力量的支持下,农民工返乡创业要想获得成功有很大的困难。调查研究表明,构建一个由金融支持体系、创业辅导体系、创业机会集成体系、创业服务体系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对于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率能起到良好作用。

S WOT模型;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

浙江省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大省之一。根据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最新统计,截至2009年 6月底,浙江的农民工总数已超过 1700万人,其中本省农民工约 1200万。全球金融危机使浙江企业受到了冲击,也使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失业,产生了许多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国家一向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重视关注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别指出要“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抽样调查表明,2008年底返乡农民工中有创业实践的人数约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 45%,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 20%。〔1〕随着农民工返乡创业渐成风潮,城乡经济运行中逐步出现了一种被称作“返乡经济”的新经济形式。但是由于创业资金缺乏、农民工自身素质偏低、创业途径选择模糊不清、政府扶持政策和服务不到位等原因,农民工返乡创业承受着巨大的风险,成功率较低。

为了更好的了解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掌握其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于 2009年7~9月在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发放调查问卷 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 689份 (有效率 68.9%),调研地主要是杭州、宁波、温州等农民工主要聚集地,以及衢州、丽水、金华、淳安等农民工主要输出地和返乡地。本次调查调研样本量较大,调查范围覆盖面较广,进入分析范围的样本具有较高代表性,调研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与特点

(一)返乡创业的愿望较为强烈

虽然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浙江人的自主创业热情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减弱,反而更加激发了更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2009年一季度全省新设个体工商户 94644户,同比增长 18.4%,本次调查显示,在浙江省新注册的中小企业中,属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占了 20.3%。调查也揭示,被调查者中61.2%的人选择继续在外打工,25.4%的人留在家乡寻找机会。而在留守返乡农民工中,有 40.2%的人选择在家乡找工作,19.7%的人选择在家务农,有 29.7%的人选择创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返乡创业者多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中青年

调查显示,返乡创业农民工中,男性占66.9%,女性为 33.1%。按照年龄段来分,18—25岁的占 24.7%,26—40岁的占 48.2%,41—50岁的占 20.3%,50岁以上的只占 6.8%。同时,在返乡创业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8.3%,有技术支持的占 31%。这一结果表明, 26-40岁的农民工由于在外打工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技能,同时又有较强的创业愿望,是返乡创业的主力军。

(三)返乡创业地多被选择在家乡附近

在返乡创业的地点选择上,返乡农民工打算在家乡附近城镇创业的占 48.3%,打算在省内创业的占 22.4%,打算去外省创业的占 17.1%,还有12.2%的人表示还未确定创业地点。调查结果说明,返乡农民工在创业地点选择时,大部分人会选择在家乡城镇或者离城镇较近的地区,因为这些地方容易产生客户以及供应商的“集聚效应”,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家乡的信息、人际关系等资源。

(四)返乡创业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

在受调查返乡创业农民工中,打算从事第二产业创业的占 46.9%,打算从事第三产业创业的占38.3%,选择第一产业和不明确方向的共占14.8%。其中影响他们做出选择的主导因素是曾从事过的行业,及对该行业具有的一定的市场经验和技术支持,占了 46.2%。这表明,返乡农民工在创业时,通常会选择所需资金规模较小,技术壁垒不高,进入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手工操作行业。这些行业比较容易进入,也相对来说更易于成功。

二、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 S WOT模型分析

农民工返乡创业,从其自身来讲有优势也有劣势,外部环境对其创业有机会也有威胁,笔者将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自身特点、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的外部环境相结合,运用 S WOT分析方法,〔2〕分析其返乡创业面对的形势。

(一)优势 (Strength)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存在自身优势的。打工过程中,农民工增长了见识,普遍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了较过硬的技术能力。调查显示,46.2%的受访者认为,影响他们做出创业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以前从事过该行业,有一定的市场经验和技术支持”,这为返乡创业提供了基础。其次是有较为强烈的创业愿望和热情。〔3〕调查表明有“非常强烈和比较强烈”创业意愿的人占 78.8%,这是创业行动的前提。第三是多年的在外务工经历培养了农民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较强的承受能力,这使他们具备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第四是返乡农民工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家乡的人际资源优势,创业阻力较小。最后是创业初期家族式管理方式降低了创业的成本,提高创业效率。

(二)劣势 (Weakness)

首先是缺乏资金支持。调查研究中发现创业完全依靠自有资金的有 10.7%的人,有 46.4%的返乡创业者的创业资金大多数来自借贷资本。创业资金的不足阻碍了创业的步伐;其次是返乡农民工普遍教育水平较低,缺乏系统的企业管理和法律知识。调查发现,有 50.8%的人认为自己的创业事业受到了自身素质的限制;第三是缺乏经营管理知识,不知如何甄别创业项目。调查显示,由于没有一个好的项目导致创业实践没有实施的占了调查人数的 32.9%,这是阻挠创业者前进步伐的又一因素;第四是返乡农民工虽然经历了现代城市文明的改造,但多数还残留小农意识,市场意识不强;最后是农民工缺乏团队精神,创业时喜欢单打独斗,这也是创业中的一个重要劣势。

(三)机会 (Opportunity)

返乡农民工创业机会包括政策机会和市场机会两个方面。从 2004年起连续六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把“三农”问题作为落脚点,近年来更是把“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方针政策提了出来,同时一些有利于农民工创业的方针政策也相继出台。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农村地区创业投资的硬环境、软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提供了契机;其次是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深化,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一些服务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也为资金不足、素质不高的农民工提供很多的创业机会;同时,金融危机使大量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农民工返乡,也使返乡创业农民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选择。

(四)威胁 (Threat)

外部环境在给农民工创业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首先是融资渠道不畅通。农民工创业,自有资金有限,融资渠道又不畅通,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农民工创业者无法便捷地完成创业融资,创业成功的难度很大。其次是创业培训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在各地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较为缺乏,还相对比较薄弱,培训方式较为僵化,培训的针对性也不强,无法满足农民工创业的特殊要求。第三是农民工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调查表明,约有 23%的农民工认为创业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受政策冷落,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的不完善或者执行效率的低下成了阻碍创业的又一原因。第四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创业风险大,这也是绝大多数人不敢去创业的主要原因。〔4〕

综合上述影响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外部因素,建立下图的 S WOT矩阵。

表 1 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 S WOT分析

三、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

周沛认为,〔5〕如果规划正确,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作为一种低成本的积累资源的方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在世界很多地区的研究表明,受益于返乡创业潮流所带来的发展潜力,农民工的家乡一般都拥有更高的乡村发展水平、更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样化的经济基础、更好的分配机制、政府政策支持的一种良性的弹性社会结构。

从上文的 S WOT分析来看,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势与劣势共存,机会和威胁同在。但是与此同时,在没有外力的协助下,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仍是非常困难的。要想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率,就离不开国家和社会对其创业的支持。

从国际经验来看,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某一弱势群体创业,从而使他们摆脱弱势地位进而走上发展之路也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6〕农民工作为一类在特殊情况下天然形成的弱势群体,有着不同于其它群体的独特的群体特征,因而他们需要的创业支持措施也有独特性,需要认真仔细地研究。遗憾的是,我国目前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相对比较单一和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笔者认为,浙江省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构建符合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见下图),对涉及创业成功的关键领域进行有效干预。

图 1 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体系

(一)构建以农民工返乡创业基金为主体的金融支持体系

资金短缺是制约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制约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关键。因此如何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第一桶金”的问题是首要难题。返乡农民工可能的创业资金来源有:自我储蓄积累;亲戚朋友资助;小额担保贷款。对于返乡农民工来讲,小额担保贷款是目前采用最多的方式,而且当前我国对其它阶层的个人创业的金融支持也多为这种方式。虽然小额担保贷款在扶持农民工创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还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创业需求。

因此,应当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寻求解决途径。笔者认为,政府政策制定部门可以借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思路,同时针对浙江省民间融资发达的现状,构建一个以返乡农民工创业基金为主体,小额担保贷款和民间融资为辅助的金融支持体系,来解决其创业启动资金问题。以返乡农民创业基金来专门解决其创业资金困难的问题,针对性更强,而且可以根据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特点、创业资金需求做灵活的调整,其低风险、放款条件灵活、申请方便的特点能更好地促进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

(二)构建个性化的创业辅导体系

当前,创业培训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化培训的新热点,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我国落实国家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在各地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还相对比较缺乏,内容和形式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知识传播较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少,培训效果一般。其次,许多创业培训流于形式,忽视了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后的后续服务。再有,各地的创业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还处于摸索阶段,目前采用最多的国际劳工组织编写的《创办你的企业》的教材,不可能满足所有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培训需求。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根据地区、群体、行业、项目特点的不同,构建一个以创业专家为主导,各行业创业导师共同组成的个性化创业辅导体系。可以借鉴德国政府鼓励自主创业的做法,将创业人群按照一定方式 (行业、性别、年龄段等)进行细分,从创业培训开始建立创业导师服务制,通过创业导师经常性联系、农民工创业者沟通会、“一对一”专家咨询等方式为返乡农民工提供管理咨询、技术改进、融资指导、企业诊断、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培训项目。具体内容包括专家组织开展项目推介、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为创业者提供人事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支持等便利服务。

(三)构建以创业项目、创业基地、创业平台为核心的创业机会集成体系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虽然有不少人经过多年闯荡城市的历练,有敏锐的洞察力,眼界宽,善于发现机会并有强烈的创业动机,并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不乏创业人才。但总体而言,大多数农民工创业属于生存推动型创业,由于知识和技能有限,对机会发现和把握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会集成体系。

提供创业项目。创业项目是创业的载体,选择好的创业项目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政府以及其它服务机构可以针对其自身特点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多样化的项目选择,引导其创业。建立创业基地。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场所对创业初期的小企业进行培育和孵化是各国提高创业成功率的通行做法。为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率,有必要建立专门服务于他们的公益性的创业基地,组织专家为创业企业提供培训、市场咨询等,同时可以构筑信息通道。搭建创业平台。返乡农民工可以从事创业的领域十分广阔,各级政府完全可以创新形式为他们搭建创业平台,增加其创业机会。这点各地在实践中已摸索出一些好的经验,可以结合我省情况进行选择性借鉴。

(四)构建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创业服务体系

国外中小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充分表明,〔7〕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小企业单纯地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完成产业升级、增长方式调整,必须依附于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撑。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是如此,因此要建立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创业服务体系。但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地方政府须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减少政策性进入壁垒,打破行政性、行业性垄断,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营造与其他公民平等竞争的环境;进一步建立有利于创业的法律法规,排除创业的制度障碍;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各级行政部门应优化核心服务机构的有效运行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其对行政资源的整合能力、政策落实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发挥行政服务机构的决策助手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满足返乡农民工创业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发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营造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良好氛围;政府可与教育机构、企业咨询机构建立紧密联系,整合各种资源,组织专门的专家队伍,及时解决返乡农民工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行业协会组织可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创业指导和创业条件,为已创业农民工建立创业网络,共享创业资源、创业信息和创业经验,以促进他们成功创业。

四、结 语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返乡创业是农民工流动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现象,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能为农民的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开拓了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带动农村及城镇的地方产业升级,实现城乡产业结构性转移,同时能开发农村市场,实现城乡一体化。

农民工返乡创业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地方政府应该协调、整合各方力量,根据浙江省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同时,该体系的良好运作涉及到体系内的几大要素,例如地方政府、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创业者等,只有这些要素之间互为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农村反哺城市的目标。

〔1〕罗剑朝,李赟毅.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 〔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5-38.

〔2〕王胜远.基于 S WOT分析的返乡农民工创业研究 〔J〕.乡镇经济,2009,(9):85-89.

〔3〕彼得·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 〔M〕.张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1-36.

〔4〕阳立高,廖进中,朱丈蜻,李伟舵.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 〔J〕.经济问题,2008, (4):85-88.

〔5〕周沛.建立三元社会结构是“民工潮”有序流动的战略选择 〔J〕.南京社会科学,1995,(10):47.

〔6〕郑风田,孙谨.从生存到发展——论我国失地农民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 〔J〕.经济学家,2006,(1):54-61.

〔7〕Kirzner, IM.,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and the competitive market process:An Austrian approach〔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60-85.

C912.82

A

1004—0633(2010)06—092—05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Y200907792)的阶段性成果。

2010—07—14

徐晋,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民工问题、创业教育;骆建艳,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民工问题。浙江杭州 310024

(本文责任编辑 刘昌果)

猜你喜欢

浙江省农民工体系
《初心》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