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职业生存方式变化与大学生创业
2010-03-22王书会李志辉张强锋
王书会 李志辉 张强锋
浅析当代职业生存方式变化与大学生创业
王书会 李志辉 张强锋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创新教育的重大举措。实施创业教育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全局和社会整体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需要积极开展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行政、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创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平台是基础,教学平台是关键,服务平台是保障,只有相互配合,创业教育才能得到深入发展。
大学生创业;职业生存方式;创业教育;素质教育;创业精神
一、当代职业生存方式的变化
以工作方式作为表现的职业,是人的一种生存实践,是一个社会劳动分工、经济发展的必然形式,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人的职业生存方式发生了六大变化。
1.就业方式的变化:由传统的“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竞聘上岗”。“从一而终”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典型的职业生存状态。在当时中国人的话语中,基本上没有择业、下岗、失业等词汇。曾几何时,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遭遇了自主择业、竞聘上岗、下岗裁员、跳槽、失业等一系列陌生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职业地位获得途径的变化:在今天的职场上,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社会地位的获得,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知识、技能、态度、观念等纯粹自身的条件,而不是家庭的出身、社会背景等外在因素。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中国首富榜的变迁: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2001年刘永行及其兄弟;2002年荣智健及其家族;2003年丁磊;2004年黄光裕;2005年陈天桥。以上所列富豪中,除了荣氏家族外都是白手起家、开拓进取的。这可看作是中国由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的一项重要标志
3.职业心理契约的变化:20世纪 80年代以前,组织有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外部环境,组织内部结构变化不大,在这种条件下所形成的传统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是个人努力工作并对组织忠诚,组织为个人提供工作安定性和长久性的保证。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得不裁员,这一严酷的事实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稳定的长期的雇佣关系。跳槽变得日益频繁,雇员和组织的关系更多地变成了利益交换关系。
4.职业流动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职业模式中,一个人的职业一生很少发生变动,即使有变化也是在组织内部,职业发展的主动权在组织手中;职业生涯管理的责任主要由组织承担;人们更注重工作的安全感。而在新的组织环境中,由于上升的空间受到限制,雇员们更加频繁的在组织的不同部门间流动、在不同组织和不同专业间流动,流动模式更加多样化,不稳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
5.职业成功标准的变化:传统的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是沿着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向上爬,担任更高的职位,承担更多的责任,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但是这种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不仅受个人自身努力的影响,还受到组织发展的制约。而职场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职业成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多的强调职业生涯的目标是心理成就感,他们对地位并不十分看重,但希望工作丰富化,具有灵活性,并渴望从工作中获得乐趣。与传统职业生涯目标相比,心理成就感更大程度上由自我主观感觉认定,而不仅仅指组织对个人如晋升、加薪等的认可。
6.职业种类的变化:传统的职业种类消亡和迁移方兴未艾,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与高新技术密切相连。这种变迁的大致状况是,第一、二产业的社会职业以消亡变动和重组为主,第三产业正迅猛发展,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租赁广告业、卫生、体育、教育培训和文化艺术等等,尤其是其中的信息产业,潜力更为巨大。这些新兴行业的出现和兴起以及第一、第二产业不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新的发展机遇。2006年,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公布了室内环境治理员、花艺环境设计师、礼仪主持人、数字视频合成师、集成电路测试员、网络课件设计师、霓虹灯制作员、计算机乐谱制作师等 10个新职业。这已是中国发布的第五批新职业。
可以说,职场上的变化以及由此而来的人们职业心理、职业行为模式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最重大的变革之一。这种变化表明,当代中国人在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和自主权力,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对自己在职业上的成败负有越来越多的责任。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创新教育的重大举措。20世纪 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 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指出: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广大同学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大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鼓励大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学会主动地获取新知、创造新知,并通过自身的各种资源,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有意识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实施创业教育,更新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的就业机制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就业的渠道不断拓宽,就业的途径及流向呈现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特点。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发展,特别是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可以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梯度转移过程中内生一批中小企业创业者,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创业教育正是遵循创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技能,学会捕捉商机,提高创业管理能力。
2.实施创业教育,是打造我国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未来的高校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所培养的大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规模的扩张中,适应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的转变,必须找准办学定位,围绕办学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实施创业教育,塑造教育品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3.实施创业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它旨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以便能在社会生活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业活动。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将是一场深刻而持久的高等教育改革。创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更加尊重人格自由,尊重个性发展和调动学生的潜能;在教育目标上着重强化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在教育方式上突出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实践的相结合。
4.实施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我国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在这一体系中,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改革,而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创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三、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实施创业教育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全局和社会整体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需要积极开展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行政、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创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平台是基础,教学平台是关键,服务平台是保障。
(一)创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平台建设
我国的创业教育尚在起步和摸索阶段,开展创业教育和学生进行创业活动,需要学校积极主动争取在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协调和支持,努力搭建一个软硬件设施良好的创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平台。
1.以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即教务处等为主体,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提高其创业意识为重点的管理方式,以教学部门为主体的创业教育方式。其实现形式是调整教学方案,扩大选修课程比例,开设 “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创业学”等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参与式教学;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2.以学生管理部门即学生处、招生就业处或团委为主体的创业教育管理方式。其实现形式是开设创业讲座、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创业计划大赛已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国的“挑战杯”已被称为高校的“奥林匹克盛会”。创业大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催生了一批大学生创业公司。这种管理方式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学校设立创业管理学院或大学生创业园区 (创业基地)来管理学校的创业工作。高校可以通过吸纳社会上的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家的捐资等,通过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金,成立专门的创业基金来资助自主创业的学生和团队;通过创办创业沙龙、提供创业资金和创业咨询等专门服务,为学生创办公司提供现实的可能的指导。还可以积极与金融、税务、工商、人事等部门协调,为大学生创业争取优惠的扶持政策,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减免税款的待遇,提供多种形式的小额贷款,健全人事档案托管、职称评定制度等。高校还可以将创业实践融人地方建设,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等,达到学生、学校与企业共赢的局面。
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也要允许创业失败的发生,宽容面对大学生的创业失败。这就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甚至家庭,付出相当的耐心和努力,建立起创业教育保障体制,保障创业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二)创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平台
1.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学分制是个性教育的基础和平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体制保证,积极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可以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特别是要打破专业的限制、课程的限制、资源的限制、时间的限制和不合理政策的限制,给学生个性发展以宽松的空间。
2.试办“创业学”辅修专业。目前,国外不少大学已开设“创业学”的专业,甚至在硕士层次开设 “创业学”专业。我国开设创业学专业还有困难,但设置创业学辅修专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创业学专业的开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创业教育的层次,使更多的有志学生系统地得到创业培训。
3.进行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的改革。要形成由选修性的创业课程、专业性的创业讲座和课程性的创业启示组成的创业教育的课程平台建设。选修性的创业课程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方法教育的相关课程。专业性创业讲座是指以学科划分为基础,对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如何创业进行针对性的创业讲座。课程性的创业启示是指结合课程的特点,在挖掘本课程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的内容的同时,融入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创新的教学内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
(三)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建设
1.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创业。学生社团是学生以共同的兴趣为基础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使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院系的学生享受充分交流的平台。学生在社团中长期交流与合作,比较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理念,这是创业必备的重要元素。首先,紧紧围绕“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学生的社团活动,不断提高社团创业的层次。其次,设立“社团创新奖”。“社团创新奖”可实行申报制,每年评定一次,有利于提高大众化的社团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三,完善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成立各种形式的学生科技型创业社团,大力扶持学生社团开展各种创业活动。
2.教师科研与大学生创业。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前沿性。学生在校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增强专业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应推行项目参与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开发性等合作项目。其次,积极推行课题导师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开展学生课题立项,学校划拨专项基金支持学生的科技活动。设立大学生科技成果奖,每年在学生中评选出一批优秀科研成果。第三,鼓励教师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科技服务等等。
3.后勤服务与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后勤创业平台有三种形式:提供管理岗位、参股式后勤服务实体和学生经营服务实体。提供管理岗位,即提供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管理岗位,如宿舍、饮食、环境卫生等管理岗位,使学生在具体的管理和服务中学会管理,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参股后勤服务实体是指学生通过技术、创意、劳动等形式与后勤服务实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发校内市场,达到创业实践的效果。学生服务实体是指学生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服务实体。学生可以开始独立创业的实践。
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结合大学生最关注的就业问题,从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探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是推进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1.培训创业师资队伍,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创业必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互动式的教学,从思想上深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从而调动他们的潜能,去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可以说,教师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我国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相对较晚,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仍由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各院系主抓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兼任,没有经过培训,缺乏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这一现象已成为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开展中的最大问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专职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并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感知;另一方面,从校外多领域聘请一批具有创业经历的专家作为“创业导师”来开讲座和辅导,让学生体会直接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
2.增加实践活动环节,鼓励参与创业竞赛。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需要以创业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在必要的课堂教学之外,利用大学校园丰富的社团资源和师资力量,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创业实践显得更为重要。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成立模拟公司,开展模拟创业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谈判、模拟签约、模拟交易、模拟结算等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确定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等。通过模拟创业,能使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提高学生在创业中的实践能力。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如“大学生电脑大赛”“数学建模比赛”、“ACM程序设计大赛”、“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挑战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各种赛事,定期展示学生的创业实力和成果,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依托创业计划大赛这个载体,使参赛者亲身投人到市场调研、建立创业团队、形成计划书的全过程,向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学习,再通过评委会的提问、答辩和对创业计划的点评,迅速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3.开拓创业实践基地,体验创业教育成果。高校应注重学生创业实践体验,设立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积极探索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与发展模式,服务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应建立固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如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工作室等,在场地、设备、指导教师,甚至于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使基地成为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重要场所,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提供宝贵的实战体验。
高校还应积极走出去,主动联系各级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和个人。一方面,争取政府重大支持,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培训和支持系统,为有创业潜力的大学生建立起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包括创业培训、服务、扶持平台,弥补校内创业教育力量和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积极取得部分社会机构的资金支持,主要是风险投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和扶持。此外,学校还应努力争取校友、创业成功人士等个人支持,或捐赠资金或加盟高校创业青年志愿者队伍,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
4.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及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建立创业教育综合服务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可以通过网上教学、网上讨论、网上咨询、网上宣传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教学和管理,利用网络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让比较成熟的,尤其是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的经典创业课程实行网上教学,在校际间相互承认学分的基础上实现创业课程资源共享,让学生有一个广阔的课程选择空间,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可以设置“网络创业”文库或“创业教育案例库”,分类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创业案例,分析其中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建设 “电子图书馆”,其中可汇集创业教育方面大量知识性、技巧性阅读材料和音像资料,供大学生依托互联网自助学习。这些不仅为创业教育的宣传引导和教学手段打造新的模式,也为网络教学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有力证据。
〔1〕周文霞,人民网,2006年 4月 4日.
〔2〕赵国亮.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核心任务与方法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3〕冯晓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长沙大学学报,2008,(4).
〔4〕李荣华,高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 〔J〕.教育探索,2009,(2).
〔5〕王泽兵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 〔J〕.中国青年研究,2007,(2)
G64
A
1004—0633(2010)06—158—04
2010—08—20
王书会,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生命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李志辉,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四川成都 610031张强锋,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四川峨眉山 614200
(本文责任编辑 王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