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和消费:孙中山民生史观的思想渊源

2010-03-22吴科达

天府新论 2010年6期
关键词:史观商务印书馆政治经济学

吴科达

生产和消费:孙中山民生史观的思想渊源

吴科达

民生史观是孙中山思想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民生史观的内容、性质和意义等方面,而对于民生史观的思想渊源几乎被完全忽视了。本文比照了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不难看出,孙中山民生史观是在总结、升华西方经济学中“消费决定生产”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学中“消费决定生产”的思想就是孙中山民生史观的理论渊源。

孙中山;民生史观;民生主义;生产和消费

一、被忽视的问题

民生史观是孙中山思想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学界就此问题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民生史观的基本涵义。蒋大椿曾做过比较系统的总结和辨析,他说自孙中山逝世后,关于“民生”一词的解释有十多种,例如: (1)民生就是人类求生存的意欲; (2)民生便是经济; (3)民生便是消费; (4)民生的核心是一个生字,即生命;(5)民生是一种思想体系,属意识形态范围; (6)民生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 (7)民生两涵义说; (8)民生和人类求生存同一涵义,指人民为了求得生存而进行的种种努力和活动。至于民生史观,蒋大椿认为有两层意思:民生是历史的重心;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1〕其二,民生史观的性质,即其为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抑或多元论。每一类别都有相应的学术主张,即使在每一类别中还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比如在唯物论主张中,有机械唯物论、进化唯物论、不完整的辩证思维唯物论等。〔2〕其三,民生史观的意义。比如有学者说,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某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中国式阐释,对于后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重要影响。〔3〕如此等等。

很显然,现有的研究有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即孙中山民生史观的理论源头是什么?如果能展现民生史观的理论原形,无疑是对现有研究的重要补充。众所周知,孙中山自己在总结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时曾充满自豪地说:三民主义“是集合中外底学说,应世界底潮流所得的”〔4〕;“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5〕。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孙中山可能汲取的若干西方思想里,特别是西方经济学的思想中,来探寻其民生史观的理论渊源。

二、生产和消费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问题既是经济学探讨的重要内容,也是孙中山汲取的重要西方思想资源。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问题上,亚当 ·斯密 (Adam Smith)虽然承认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6〕,但还是更加偏重于生产,希望累积更多的资本投入再生产,以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并且还乐观地认为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之间能够相适一致,并无轩格,“人类勤劳所能购入或生产的每一种商品量,自然会按照有效需求,即按照愿意支付为生产这种商品和使它上市所需支付的全部地租、劳动与利润的那些人的需求,自行调节”〔7〕。随后的萨伊 (Jean Baptiste Say)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则系统地将这种思想阐发到了极致,认为生产决定着消费。萨伊明确指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8〕,提出了后人称作的“萨伊定律”。李嘉图赞同萨伊的分析,“萨伊先生曾经非常令人满意地说明:由于需求只受生产限制,所以不论一个国家有多少资本都不会不能得到使用。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都是为了购买对于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9〕。因此,“需求是无限的”〔10〕。

然而,萨伊和李嘉图的观点几乎同时受到了西斯蒙第 (Jean CharlesLéonard S imonde de Sis mondi)和马尔萨斯 (Thomas RobertMalthus)的挑战,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需求是有限的,生产决定于消费。西斯蒙第说:“个人财富的目的和公共财富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和消耗财富的享受,如果财富不能让人享受,如果任何人都不需要它,那么它就失去了价值,就不是财富了。”〔11〕换言之,即消费通过产品的价值实现而给生产设定了边界。在他看来,本年度总产品的价格是由上年度的总收入决定的,“预先规定的价格就是预先存在的收入”〔12〕;如果本年度的总产品是上年度总收入的两倍或更多,那么本年度产品的价格可能就只有去年的一半或更少,生产厂商可能就得亏本甚至破产,工人就得失业或降低工资。①西斯蒙第的这个论证在当时或许是充分的,但是在货币信用制度特别发达的今天可能就不是那么十分有力量,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增发货币和借贷等等方式,来缓解或消除生产和消费之间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其次,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有限的,奢侈品的消费是无限的。持续艰苦劳作了一天的工人,在满足了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并有一些积蓄之后,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休息,而不是为了享用奢侈品而继续工作。能够消费奢侈品的富人通常又排斥大工厂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不能带来荣誉和尊贵。这同样可能使得生产超过消费,经济出现危机。因此,李嘉图的思想是错误的,他的两个理论假设难以成立:“第一个假设是,生产的任何增长都是收入的增加,而我们认为,有时往往只会造成损失;第二个假设是,收入的任何增加决定了消费的增长,而我们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决定了消费的东西不是数量更多了,而是价格更高了”〔13〕。

马尔萨斯并不完全赞同西斯蒙第,认为是商品的有效需求而非上年度的总收入决定着商品的再生产。他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无论怎样大,总不足以单独保证财富按比例地增长。为了使生产能力充分发生作用,似乎还必须有其他的因素。这就是不受阻碍的对全部产品的有效需求”〔14〕。如果没有这种有效需求,就会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萨伊和李嘉图等人犯了三个错误:其一,他们把商品看作仿佛是许许多多其相互关系应加以比较的数学数字或算术符号,而不是必须与消费者的人数和欲望联系起来看的消费品;其二,他们不考虑人类天性中像懒惰或贪图安逸这种非常普遍的和重要的因素的影响;其三,他们认为积累能够保证需求,或者说,目的在于节约的那些人所雇佣的工人的消费会造成一种足以促使产品不断增长的有效需求。〔15〕

后来的马克思 (KarlMarx)从一个更加宏大的视域,以他自己创立的唯物史观为基础来阐述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他一方面承认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另一方面又更加强调生产的决定性作用。他说:“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但是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16〕其实,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和消费具有更宽泛的含义。他的“生产”不仅仅指物质财富的生产,还包括个人在消费过程中培育身体、发展能力等等内容;他的“消费”也不只是物质财富的消费,还包括个人在生产过程中体力、能力的支出和消耗。此外,他还指出任何生产都具有历史阶段性,“总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也不是那种永恒不变的 “生产一般”。〔17〕这实际上将生产提升到了商品交换关系之上的所谓“生产关系”的高度。

从强调生产到重视消费的转变,既反映了人类社会从短缺走向丰裕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经济学对于作为经济主体的人的关怀和复归。这后一点在西斯蒙第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显眼。他严厉地批评李嘉图及其经济学说,“他根本不考虑人的问题,他只说这门科学的目的就是无限制地增加财富”〔18〕,而遗忘了“财富正是属于人而且为人所享受的”〔19〕。或许就是这种人本主义的共鸣,孙中山接受了消费决定生产的经济思想。他以中国的汉冶萍公司为例,反驳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指出汉冶萍公司在欧战期间依靠国外市场营利而后又陷于亏本的事实说明,实业的发展在于消费而非生产。“汉冶萍虽然有大资本,但是生产的钢铁在中国没有消费的社会,所以不能发展,总是不能赚钱。因为实业的中心要靠消费的社会,所以近来世界上的大工业,都是照消费者的需要来制造物品”〔20〕。

那么如何理解消费呢?孙中山同马克思一样,超越了这个问题的纯经济学层面,而将之上升到了整个社会发展动力的高度,并由此提出了他的民生史观或民生主义哲学:“消费是什么问题呢?就是解决众人的生存的问题,也就是民生问题。所以工业实在是要靠民生。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好象天空以内的重心一样。从前的社会主义错认物质是历史的中心,所以有了种种纷乱。这好象从前的天文学错认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计算历数,每三年便有一个月的大差;后来改正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每三年后的历数,才只有一日之差一样。我们现在要解除社会问题中的纷乱,便要改正这种错误,再不可说物质问题是历史中的中心,要把历史上的政治、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以民生为社会历史的中心。”〔21〕

三、文献证据

以上的分析表明,孙中山民生史观是在总结、升华西方经济学中“消费决定生产”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他的 “民生”一词最本的涵义就是“消费”的意思。任卓宣虽然没有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但是“民生的意思之为消费便很显然”、“我把民生看作消费是有根据的”〔22〕的论断,是很正确的。然而,孙中山是通过什么途径接触并汲取了这些思想呢?有什么文献佐证呢?根据推测和估计,接受欧美教育又长期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大概有两条途径接触到这些经济思想:其一,通过各种社会主义思想间接地吸取了“消费决定生产”这个经济学的思想。上文已经指出,在早期的经济学家中,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最早提出来消费决定生产,而非生产决定消费。马尔萨斯的经济思想,孙中山可能有所了解,因为在他的论述中就批判过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而西斯蒙第呢,是位浪漫的人本主义经济学家,他认为政治经济学不是个人发财致富的理论,而是研究绝大多数人最大限度地享受物质福利方法的科学。〔23〕他的一些经济理论虽然没有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但是他的那份人本主义的关怀却是所有社会主义思想追求的目标。青年马克思就受到了西斯蒙第的重要影响;〔24〕俄国的民粹主义也深受他的影响,〔25〕以至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时说是中国的民粹主义。上海孙中山故居现存有关各种社会主义及相关经济问题的图书,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C.H.Vail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Socialis m)、M.Hirsch的《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

(Democracy Versus Socialis m)、W.H.Mallock的《对社会主义批判的检验》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cialis m)、G.F.Lydston的 《社会的弊端 》

(The Diseases of Society)等等,也能提供某些佐证。

其二,直接通过西方经济学的著作而汲取了“消费决定生产”的经济思想。由马尔萨斯、西斯蒙第首先提出的“消费决定生产”的思想,虽然遭到了马克思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反对,但是为随后的边际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继承,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上海孙中山故居藏有许多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如马歇尔 (A. 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庞塔勒奥尼 (M.Pantaleoni)的《理论经济学》 (Pure Economics)、霍布森 (J.A.Hobson)的《分配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Distribution)、拉弗林 (J.L.Laughlin)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皮尔松 (N.G. Pierson)的《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等等。马歇尔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庞塔勒奥尼有时被称作意大利的马歇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 (JamesM.Buchanan)认为他是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先驱。皮尔松是当时享有国际声誉的荷兰经济学家,约瑟夫 ·熊彼特 (Joseph A. Schumpeter)认为他的经济理论研究改变了整个国家经济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所有这些经济学家都十分注重需求或消费的决定性作用,有些人如皮尔松明确反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孙中山可能通过这些经济学著作接受了“消费决定生产”的思想,并最终将之上升到哲学层面而成就了他的民生哲学。

〔1〕蒋大椿.孙中山民生史观析论 〔J〕.中国社会科学,2002,(2):191-204.

〔2〕钟哲.孙中山哲学思想研讨会论点综述 〔J〕.学术研究,1986,(4):126.

〔3〕姚锡长,崔华前.孙中山民生史观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J〕.学习论坛,2005,(8):64-66.

〔4〕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 〔A〕.孙中山全集:第 5卷 〔M〕.中华书局,1985.475.

〔5〕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A〕.孙中山全集:第 7卷 〔M〕.中华书局,1985.60.

〔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 〔M〕.商务印书馆,1974.227,

〔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 〔M〕.商务印书馆,1974.7.

〔8〕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M〕.商务印书馆,1963.142.

〔9〕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A〕.彼罗·斯拉法.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 〔M〕.商务印书馆,1962. 247.

〔10〕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A〕.彼罗·斯拉法.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1卷 〔M〕.商务印书馆, 1962.252.

〔11〕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M〕.商务印书馆,1964.51.

〔12〕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M〕.商务印书馆,1964.84.

〔13〕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研究:第 1卷 〔M〕.商务印书馆,1989.58-59.

〔14〕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 〔M〕.商务印书馆,1962.298.

〔15〕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 〔M〕.商务印书馆,1962.262-270.

〔16〕马克思.导言 〔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册 〔M〕.人民出版社,1979.31.

〔17〕马克思.导言 〔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册 〔M〕.人民出版社,1979.22.

〔18〕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M〕.商务印书馆,1964.479.

〔19〕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M〕.商务印书馆,1964.47.

〔20〕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A〕.孙中山全集:第 9卷 〔M〕.中华书局,1986.376.

〔21〕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A〕.孙中山全集:第 9卷 〔M〕.中华书局,1986.376-377.

〔22〕任卓宣.孙中山哲学原理 〔M〕.帕米尔书局,1970.7.

〔23〕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M〕.商务印书馆,1964.414.

〔24〕张一兵.西斯蒙第人本主义经济学的哲学解读 〔J〕.洛阳师专学报,1998,(6):5-8.

〔25〕姜若宁,王兆祥.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论战史述评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3):20-23.

K257.9

A

1004—0633(2010)06—128—04

2010—08—11

吴科达,史学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和教育史研究。 广东广州 510665

(本文责任编辑 刘昌果)

猜你喜欢

史观商务印书馆政治经济学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商务印书馆120年
商务印书馆喜迎120年大庆
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股东财产权分析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