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上海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新张力
2010-12-26周福铭
●周福铭
世博会:上海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新张力
●周福铭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作为全世界一次让人难以忘怀的盛会,是对人类科技、经济和文化成果的一次大交流、大检阅。
回望历史,世博会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从1985年开始,历届世博会都催生了人类在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领域的大量开创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世博会的举办不仅为城市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特别是在 “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建设成为我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彰显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其中,文化产业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上海的文化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北京、广东等省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这次世博会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一次创造性活动,它主要展示了世界各国和地区最新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成果,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而其中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正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支柱。因此,这次世博会的举办,将对上海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张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力之一: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空间。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上海世博会的显著特征。从“世博后续效应”这个角度看,它将给本市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大大推进会展、广告、影视、广播、出版、演艺、音乐、计算机软件等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大力推进会展业,将是新产业空间之中的一个亮点。发达的国际性会展,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的标志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世博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主题性国际展会,是世界会展经济的顶级实践。借鉴上海世博会的实践经验,发挥好“世博后续效应”,不断推进会展业的发展,这不仅是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而且有利于提升上海的文化自主权,在展会方式、作品遴选、展览主题等方面表现出自身的价值观。特别是在世博会闭幕后,中国馆、世博中心等一批保留的展示场馆,将成为会展业的重要载体,一举突破目前展馆不足的瓶颈,为上海会展业的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张力之二:有利于引入新的经营方式。文化产业能否顺利发展并取得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方式是否得法。近几年来,上海积极探索了多种可圈可点的经营方式,促进了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这次上海世博会,又把演艺和娱乐产业与资本、产权、衍生产品等市场开发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如拥有1.8万观众席的上海世博文化中心,就吸引了东方明珠国际交流有限公司、著名体育娱乐现场经营企业AEG和著名的篮球俱乐部“NBA中国”,它们出资5亿元购买了世博文化中心的首期经营权,较好地解决了在建设资金上存在的困境。充分发挥这一“世博后续效应”,并推而广之,将对促进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
张力之三:有利于催生新的管理体制。文化产业是一个与科技、金融、旅游、制造等行业密切联系的“越界”产业,但目前上海还缺乏与产业“越界”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从管理体制上看,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实际上是突破行业界限,整合各种资源,举全国之力,融合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这次世博会的举办,以及产生的“世博后续效应”,将给上海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张力。但如不从管理体制上进行突破,就难以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因而,借鉴上海世博会的管理经验,尽快建立与经信、科技、金融、旅游等部门融合发展的“大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打破目前分割管理的状态,理顺相互关系,改变产业布局重叠、统计重合、资源分割等问题,最终形成科学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才能促进上海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使 “世博后续效应”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