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津市滨海新区产学研一体化问题
2010-12-25天津科技大学姜金生王昌禄
□天津科技大学 姜金生 王昌禄
浅析天津市滨海新区产学研一体化问题
□天津科技大学 姜金生 王昌禄
产学研一体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民族创新精神的需要,也是滨海新区快速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依靠科技实现跨越发展和自身价值的需要。本文中,产学研一体化是三方相互促进、相互拉动的良性循环。高校在整个过程中处于必要从属地位,担负着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持的主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滨海新区产学研一体化持续推进的内在动力不足。这就需要参与各方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滨海新区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
滨海新区;产学研一体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要达到50%的发展目标。同时,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有机融合,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天津科技大学作为滨海新区唯一整建制迁入的综合性高校,已经与滨海新区280余家企业(其中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共建了教学实习基地,长期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对本地区产学研一体化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笔者结合天津科技大学相关案例,就推动滨海新区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做简要分析,以更好地总结经验,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做出应有贡献。
一、高校在产学研一体化中处于“必要从属”地位,发挥着科技支撑、人才支持的作用
一方面,高校教学和科研人才集中、科技成果丰富、具备持续开展科学研究的物质条件和制度保证,这些特质使高校成为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天然温床;另一方面,教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属必然趋势,高校具有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内在需求。同时,企业具有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取胜的需求,加之企业拥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成熟的产业载体和资本支撑,使得校企合作共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具有了内在动力和客观条件。但在整个过程中,由于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全面地了解市场需要来决定生产,而生产又决定了企业科研和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因此,企业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处于当然的主导地位。即使政府主导模式,实质上也是在企业实力弱小的情况下依靠风险投资而进行的介入孵化,最终的主导者仍然是企业。
对高校而言,适时地将科研成果(尤其原创性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高校服务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形式。因此,高校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过程中承担着对企业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的作用。科技支撑主要体现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人才支持则主要体现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为此,可以通过开设进修班或学位班的形式,提高企业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与订单企业协商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业能力。
二、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校管理体制仍存在部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符的弊端,使高校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今,绝大多数高校属于事业单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运营发展,而国家对高校开展综合评估时,对于高校自主完成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科研实践的评估并不占重要地位,加之高校对在职教工进行考核时,也鲜有将教工参与市场化科技创新实践的成果与其收益相挂钩的机制,因而高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缺少竞争压力,逐渐形成了“等、靠、要”的工作习惯,难以主动深入市场,了解企业需求,解决企业难题。
2.高校科研人员以及毕业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弊端,难以满足企业的多变和多样化的需要
长期以来,不少高校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重点,培养方案侧重理论概括,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同时,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工,往往更加倾向于依靠发表学术论文或专著的形式来争取纵向科研课题,使得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视角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结果也难以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严重阻碍了校企产学研一体化的推进。从2009年开始,为了加速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国家推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这一全新的学位类别,以培养一大批高端应用型人才,并要求把此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这样,在高校人才培养中长期存在的“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问题有望得到逐步缓解。
3.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存在资金和人才的双重瓶颈而无力参与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一大批钢材、能源、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企业,其产业升级所需的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对于有些民族企业中从事独立品牌发展和独立科技研发的企业来说,由于他们地域分散、实力弱小、人才短缺,因此,尽管存在参与产学研一体化的强大内需,却无力承担横向科研课题中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4.科研成果产业化是一项耗资巨大历时长久的繁重工程,多数企业受市场规律牵制,难以组织专门力量从事持续性创新投入
一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或新品牌,可以帮助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好成绩,但为此所付出的资本、人力和时间通常是非常巨大的。由于企业在持续性创新投入中,也存在着资本流失、人才流失、品牌流失的风险,致使很多企业在开展科研工作和对职工的在职培训时存有一定的顾虑和矛盾心理。
三、高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助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根据天津科技大学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的实践,我们应坚持“自觉创意、制度创新、联合创业”的意识,不断深化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开辟多种途径,建立灵活机制,不断满足滨海新区产学研一体化的需要。
1.校企联合办学
一是订单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实施对口招生,专项培养。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开展了“3+1”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在学校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实践1年);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国家农产品保鲜加工工程中心等单位联合开展培养研究生等等。二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近年来,天津科技大学在天津达而泰实业、苏州欧瑞动画、天津圣纳科技、天津春发食品配料等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实习基地,采用团队对团队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吸纳具有一线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例如,天津科技大学聘请了国家农产品保鲜加工工程中心、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中国皮革与制鞋工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数十名导师长期担任我校兼职导师,在工程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中,引入了校企双导师制,受到有关企业的普遍欢迎。校企联合办学在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充分的人才保障,逐步形成了校企联合办学的延伸机制。(详见图1)
2.三方共建共享机制
共建重点学科、实验室可以有效集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优势,开展原创技术的研发或科技攻关。例如,天津科技大学参加了南开大学和中科院联合建设的生物中心、参与了滨海新区国际生物产业园建设,并与香港中文大学、天隆公司合作联合申报杂交粳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杂交粳稻特色学科等项目,为人才共享、集成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学校以此为平台,大力吸引高端人才,形成了学科与人才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例如,学校围绕与“重中之重”学科,发展了与之密切相关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海洋化学”、“材料科学与化学”、“机电类学科”、“包装与印刷”、“经济管理”等学科,重点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相继引进了天津市百人计划中的高端人才。通过共建学科、实验室等项目,形成了师资、学科、人才、咨询、资金、技术等要素涵养和交易的共享平台。
3.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一方面,推进工作机制创新。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业务外包。根据市场需要,成立专门机构,允许其以高校名义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在完成协定任务量的前提下,自负盈亏。同时,也可在上述工作领域植入社会力量,采取合作合资等方式实现校企利润共享、风险共担。另一方面,推进人事制度创新。按照《发展纲要》的指示精神,推行全员聘任制,引进合同制员工,采取“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考核机制。再一方面,推进招生培养工作创新,广泛采用订单招生、现场教学、建设实践基地、拓展国际合作等办法。与此同时,学校还实施了宏观政策保障,使产学研一体化在国家政策、法律、体制等层面上建立“官方主导社会参与”的扶持机制。例如,从教育投入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或奖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建设区域性、国际性、规范化的科研成果转移、孵化、交易系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知识产权入股参与企业运营;通过税费减免、专项贷款等手段鼓励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等。
长期以来,天津科技大学坚持“特色战略求发展,滨海新区做尖兵”的发展思路,为滨海新区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科技提升、文化辐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学校将继续以轻工特色学科为平台,鼓励学科交融、引资引智,努力为产学研一体化搭建发展平台。
[1]陈建新.以理念创新引领学院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
[2]高宗泽,蔡亭亭.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9(3).
[3]邹本国.一体化办学,全方位育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
[4]石丽敏,叶琦.突出职教特色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办产业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5).
[5]张项民.基于专业教学的创业教育范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G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