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中土文献“非为”式否定判断句论析
2010-12-23姚徽
姚 徽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 210093)
中古时期中土文献“非为”式否定判断句论析
姚 徽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 210093)
系词“为”在上古已经萌生并早于系词“是”的出现,到了中古时期,伴随着系词“是”和有系词判断句的迅猛发展,系词“为”也渐渐发展成熟,表现在使用范围的扩展和语法功能的增强上。“为”不仅用于肯定判断,也可用于否定判断;不仅用于谓词性判断句,也可用于体词性判断句。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中古时期的中土文献中。
“非为”;中古;中土文献;否定判断句
关于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学界在讨论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时,提出的一条很重要的标准是否定性有判断词句的出现。王力先生说:“但是,系词在判断句中起经常作用,系词句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了上古的判断句,则是中古时期的事。在这个时期,系词句有三大标志:……第三,系词‘是’字前面加否定词‘不’字,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汪维辉先生《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一文举出唐以前佛经及中土文献中12例“不是”的用例,有力地论证了汉语系词“是”的普遍化使用不会晚于汉末。何亚南先生《试论有判断词句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层级性》一文认为:“秦汉以后,判断句的历时演变主要表现在有判断词句对无判断词句的替换上。在前者对后者的替换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了发展的层级性。”其中的第二层级,即“‘非是’、‘不是’的产生”;文章指出:“由于否定性无判断词句在表达上不存在什么问题,使用也较灵活自由,使得此类句式的使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有判断词句侵入这一领域当然会后一些……当人们习惯于‘是’字是判断句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时,侵入就开始了。最早是在旧有形式中插入‘是’,形成‘非是’的否定形式……‘不是’的用例最早见于东汉末,即公元2世纪中后期。至此,现代汉语的否定判断形式也已形成,‘是’字判断句获得进一步发展。”
可以看出,由于“是”在有系词判断句中的绝对主流地位和联系现代汉语作历时研究的需要,学者们比较关注“非是”、“不是”式否定判断句的产生与发展。然而当我们翻检否定性有系词判断句发展的重要时段——中古时期的文献,尤其是中土文献时,发现“不是”例固然很少,“非是”例也不多见。不过,却找到了若干“非为”例。
一、“非为”式体词性判断句
笔者搜检了东汉至隋的道藏、小说、诗文集、史书、杂著、注疏等中土文献作品(详见下文所引及表1),找到了“非为”式否定判断句约130例,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名词谓语句有如下这些:
(一)东汉时期
1.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2.肝者,非为纯木也,阴阳交错故也……肺者,非为纯金也,辛商也。
(《黄帝难经·藏府配像第五》)
3.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卷之六》)
4.为善亦神自知之,恶亦神自知之。非为他神,乃身中神也。
(《太平经》)
5.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者,乃谓若虞舜、夏禹、殷汤、周文、汉之高祖受命而王者也,非为继祖统为后者也。
(《汉书·韦玄成传》卷七十三)
6.无恙。俗说恙,病也。凡人相见及通书问,皆曰无恙。谨案:《易传》,上古之世,草居露宿。恙,噬人虫也。善食人心,故俗相劳问者云无恙,非为病也。
(《全后汉文·应劭〈风俗通义〉》)
7.自桥门以西,落川以东,故官县邑,更相通属,非为深险绝域之地,车骑安行,无应折衄。
(《全后汉文·段熲〈复上言东羌事〉》、《后汉书·段熲传》卷六十五)
8.是以清节毁伤、公义损缺,富者比公室,贫者匮朝夕,非为所济俗也。
(《汉纪·前汉孝惠皇帝纪卷第五》)
(二)魏晋时期
9.然则既斩之指,已洒之血,本自一体,非为殊族。
(《抱朴子·对俗》卷第三)
10.自汉末以来,中国士大夫如许子将辈,所以更相谤讪,或至於祸,原其本起,非为大雠,惟坐克己不能尽如礼,而责人专以正义。
(《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11.仲尼唯诺于阳虎,所以解纷而免尤;韩信非为懦儿,出胯下而不羞。
(《全晋文·傅咸〈叩头虫赋〉》)
12.假令支弟并为诸侯,始封之君不得立庙也。今睦非为正统,若立祖庙,中山不得并也。后世中山乃得为睦立庙,为后世子孙之始祖耳。
(《全晋文·刘熹〈中山王立始祖庙议〉》、《晋书·高阳王睦传》卷三十七)
13.刘难曰:“今吏部非为能判虚名、举沈朴者,故录以成人,位处三署,选曹探乡论而用之耳,无烦乎聪明。
(《全晋文·华谭〈尚书二曹论〉》)
14.祖父正统,非为旁亲。
(《全晋文·虞喜〈难贺循论父未殡而祖父死服〉》)
15.式母于夫,事生奉终,居丧以礼,非为既绝之妻。
(《全晋文·卞壸〈奏议王式事〉》、《晋书·卞壸传》卷二十)
16.军是戍军,非为征军,以乏军兴论,于理为枉。
(《全晋文·刘隗〈奏劾周顗刘胤李匡〉》、《晋书·刘隗传》卷六十九)
17.案癸酉诏书之旨,专为边城,实之裔土,济当时一切之用,非为经远之法。
(《全晋文·郭璞〈奏请平刑〉》)
18.又空行菩萨入空解脱门,方言今是行时,非为证时。
(《全晋文·释僧肇〈九折十演者·动寂第十五〉》)
(三)南北朝至隋时期
19.按庾亮《僚属名》及《中兴书》,浩为亮司马,非为长史也。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刘孝标注)
20.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
(《全宋文·范晔《狱中与诸甥姪书以自序》、《宋书·范晔传》卷六十九)
21.至乎大晋中朝及中兴之后,杨臻则七年不除丧,三十馀年不关人事……无有如滕之易者也。若以纟衰麻非为哀之主,无所复言矣。
(《全宋文·郑鲜之〈滕羡仕宦议〉》、《宋书·郑鲜之传》卷六十四)
22.又张永人地可论,其去岁愆戾,非为深罪,依其望复门下一人。
(《全宋文·柳元景〈奏劾蔡兴宗〉》、《宋书·蔡兴宗传》卷五十七)
23.仁者之有勇,非为臆说。
(《宋书·殷淳张畅何偃江智渊列传》卷五十九)
24.妾有凤雏曲,非为陌上桑。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五》,何思澄《拟古诗》)
25.余按昔儒之论,周襄所居在颍川襄城县,是乃城名,非为水目。
(《水经注·河水五》卷五)
26.盖沿历之实证,非为谬说也。
(《水经注·济水一》卷七)
27.讬云:“将砺石还,非为鱼也。”
(《水经注·温水》卷三十六)
28.勒大悦,谓公卿曰:“诸卿知不?此非为灾也。”
(《十六国春秋》卷十三《石勒》)
29.侍中崔光曰:“张生表中引晋有小子侯,出自郑注,非为正经。”
(《魏书·孙绍张普惠列传》卷七十八)
30.如此,蔡氏之论,非为通典,九室之言,或未可从。
(《全后魏文·贾思伯〈明堂议〉》、《魏书·贾思伯传》卷七十二)
31.自今非为要须者,请皆不受。
(《全后魏文·邢峦〈奏蕃贡非要须者不受〉》、《魏书·邢峦传》卷六十五)
32.虽圣达,无位者也,自卫回轮,始弘文轨,正可修述,非为教源。
(《全后周文·道安〈二教论·君为教主三〉》)
33.岂止三荆之变色,非为四鸟之分巢,遽一朝而云逝,曷何去而何止。
(《全隋文·杨广〈秦孝王诔〉》)
二、“非为”句与“非是”句比较分析
“非为”后除了可跟名词性的词语或结构外,还可跟动词性结构、形容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形式。如:
非为+动词性结构:
而江表传云吕范在洞口,匡为定武中郎将。既为定武,非为未试用。
(《三国志·吴书·宗室传第六》裴松之注)
非为+形容词性结构:
重者多见死亡,犹如燕简辈事,非为虚也。
(《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卒得鬼击方》)
非为+主谓结构或句子
子今见泰《传》,非为前人不知也。
(《水经注》卷一)
笔者把在中古时期若干中土文献中的否定性有系词判断句“非是”和“非为”出现的例数作了一个统计,见表1。
表1 “非是”和“非为”在中古时期部分中土文献中出现例数统计表
去除重复,“非是”例大约仅为“非为”例的一半。这样的数据表明,在考察汉语有系词判断句的产生与发展时,“非为”式否定判断句不应被忽略。在相关的考察中人们得到的启示主要有两点:
(一)“为”的系词性在中古继续得到发展
关于系词“为”,洪诚先生以精辟的论析和丰富的例证指出:“以系词这个类而论,比‘是’早的有‘为’。”“先秦文用‘为’做系词;汉魏既用‘是’做系词,同时也用‘为’做系词。”“两汉、魏、晋在名词谓语句中既用‘是’,也用‘为’。汉、魏的人在这种场合,无论是在使用上或理解上,都把‘是’当作‘为’的同义词。”同时,他也指出了先秦时期的“为”是以表肯定语气为主要作用的语气系词。何亚南先生《试论先秦汉语“S为2 O”句式中“为2”的性质》一文将“为2”定性为准系词,因为它用作系词时还有很多限制。其中一条限制即“‘为’用作系词,不能受否定副词‘非’或‘不’的修饰,这是它作为系词却还不成熟的重要标志”。
“为”虽然和“是”很不一样,也没有竞争过“是”而成为主流判断词,但它的系词性不容否认,并且也在不断发展,而且始终没有完全消失。上古时期它没有成为纯粹系词、发展还不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不能受否定副词修饰,到了中古,我们找到的这么多例“非为”式否定判断句,充分证明了它的发展。有些句例系词“是”、“为”对举,“为”的系词性一目了然。如:
1.军是戍军,非为征军,以乏军兴论,于理为枉。(《全晋文·刘隗〈奏劾周顗刘胤李匡〉》、《晋书·刘隗传》卷六十九)
2.又空行菩萨入空解脱门,方言今是行时,非为证时。(《全晋文·释僧肇〈九折十演者·动寂第十五〉》)
3.伯以督运稽留及役使臧罪,依征军法戮之。其息诉称:“伯督运事讫,无所稽乏,受赇役使,罪不及死。兵家之势,先声后实,实是屯戍,非为征军。”(《宋书·五行志三》卷三十二)
4.且宗庙是蒸尝之常宇,非为仙灵常止此庙也,犹圆丘是郊祀之常处,非为天神常居此丘也。(《全晋文·李玮〈宜招魂葬论难孔衍〉》)
5.所谓与太祖而七,自是昭穆既足,太祖在六世之外,非为须满七庙,乃得居太祖也。(《全宋文·臧焘〈四府君迁主议〉》、《宋书·臧焘传》卷五十五)
6.谓此为累伏者,此是虑不能并,为此则彼废耳;非为理累相权,能使累伏也。(《全宋文·王弘〈与谢灵运书问辨宗论义〉》)
还有的句例内容相似,一用“非是”、一用“非为”,如:
7.有一方而治之者,名为诸痔,非为诸病共为一痔、痔久不瘥变为瘘也。
8.有以一方而治之者,故名诸瘘,非是诸病共成一瘘也。([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何亚南、张爱丽在《中古汉语疑问句中“为”字的词性及来源》一文中指出:“‘为’字在疑问句中用作语气副词,加强疑问语气,这是中古汉语所特有的现象。”而这个语气副词“为”产生的语义基础是“为”的判断词用法,也即这种语气副词“为”是系词“为”进一步虚化的结果。柳士镇先生在《萧统〈令旨解二谛义〉中的选择问句》一文中也指出:“‘为’字的选择连词用法应是由它的判断词用法发展而来……‘为’字自春秋时期即已萌生出判断词的用法,并且一直广泛使用到后世。”这些研究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动词“为”不断虚化、“为”的系词性不断增强的趋势。
关于系词,洪诚先生认为:“系词的本质是处在主语、表语之间,表明主语、表语的同异关系,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他分析系词的主要作用有两种:“如果用在体词谓语句中间,它的联系作用较为显著;如果用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句中间,它的肯定作用比较突出。”据此,他将上古汉语的系词分为两类:“以表肯定语气为主要作用的叫做‘语气系词’,以联系主谓语为主要作用的叫做‘纯粹系词’。”据洪先生的观察,“上古的系词绝大多数用在非名词谓语句,主要的作用在于加强语气。”而“把‘为’字用在形容性的表语之前,先秦文中很普遍”,故把“为”归为语气系词。
由此看到,系词“为”在上古的这个特点——即主要用在非体词判断句中,到了中古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可以用于动词或形容谓语句中,也可以用于体词谓语句中。仅在中土文献中我们就找到了33例“非为”式体词判断句,译经中也有这样的用例。
这些都说明了上古的语气系词、或者说是准系词“为”到了中古继续发展,可以跟否定性的副词“非”结合表示否定判断,不仅继续用在形容词性的表语之前,也可用在名词谓语句以及其他结构之中。
(二)“非为”的书面语色彩更为浓厚
汉语中否定性有系词判断句的出现要晚于肯定性有系词判断句,且在文言系统里一直也没能取代否定性无系词判断句——即直接用“非”对谓语部分进行否定。但中古时期系词“是”已在肯定性判断句中较为广泛地使用,受此影响,否定性判断句中使用系词也是势所必然。
唐钰明先生《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说:“由‘×非×’到‘×非是×’,再到‘×不是×’,三者的传承关系十分明确,其中‘×非是×’起着一种上承‘×非×’、下启‘×不是×’的枢纽作用。”但这一发展过程并不如唐钰明先生所言,仅仅单线由“非”和“是”结合构成否定判断,再渐由“不”取代“非”发展成现代汉语中的主流否定形式“不是”,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非是”和“非为”并存。
对比中古时期的佛经译文和中土文献,笔者发现,佛经译文中的否定性有系词判断句数量远远多于中土文献,其中“非是”例又比“非为”例多;相较而言,中土文献中“非是”明显少于“非为”例,且较多地集中于诗歌、《论衡》这样较多吸纳口语词入文的类型中。唐先生所列举的“×非是×”例,东汉时期共举5例,其中4例为佛经译文,1例《论衡》;魏晋南北朝时期共举9例,其中译经6例,中土文献3例,这样的比例也大致反映了这一现象。笔者推测,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作为系词比“是”更为悠久古雅的“为”可能更易和“非”结合,用在书面色彩更为浓厚的文言系统里。表1统计的一些数据,也颇可说明此点:“非为”式否定判断句出现在《抱朴子》8例、《宋书》13例、《水经注》5例、《魏书》11例、《全晋文》29例、《全宋文》10例,“非是”例在这些作品中则或者没有,或者仅若干例,显示出“非为”式否定判断句在史书、散文、道书等中土文言系统文献中的更多见性。此外,对比观察东汉时期中土文献中“非为”与“非是”例的数据,可以看出此期两类句例数量都较少,且相差不大,这一现象亦可旁证汉语的文白差异在汉以后日趋增大。
范妍南曾将《酉阳杂俎》等18部唐代传奇、小说与《敦煌变文集》作对比研究,发现传奇、小说中98.5%的否定判断句由否定副词“非”来表示;而《敦煌变文集》则有62%为有系词的否定判断句,印证了否定判断句的文白差异。向德珍、牛顺心《“最为”与“最是”》一文通过对“最为”和“最是”在汉语史中的发展情况作对比考察,认为:“‘最为’的最开始使用的时期以及发展成熟的时期均早于‘最是’,这是与‘为’作系词的用法早于‘是’作系词的用法出现紧密相连的。……近代汉语中‘最是’在一般口语中普遍取代了‘最为’。‘最是’由在中古逐渐发展而至近代普遍化使用,功能增强,并最终在整体上取代了‘最为’的使用优势地位。”从另一个相关的角度验证了同为系词的“是”与“为”的文白差异。
通过以上的论析,笔者认为:系词“为”在上古已经萌生并早于系词“是”的出现,但在无系词判断句一统天下的先秦时期,它的系词性发展还不成熟,功能有限。到了中古时期,伴随着系词“是”和有系词判断句的迅猛发展,系词“为”也渐渐发展成熟,表现在使用范围的扩展——不仅用于肯定判断句,也可用于否定判断句,以及语法功能的增强上——不仅用于谓词性判断句,也可用于最典型的体词性判断句。而且相较于新兴的系词“是”,由于“为”更具有古雅的书面语色彩,所以在相对传统保守的中土文献、语法功能相对自足的否定判断句领域里,“为”更易和“非”结合构成否定性有系词判断句。
[1]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洪诚.洪诚文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3]柳士镇.汉语历史语法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汪维辉.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J].中国语文,1998(2):133-136.
[5]何亚南.试论有判断词句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层级性[J].古汉语研究,2004(3):24-30.
[6]何亚南.试论先秦汉语“S为2 O”句式中“为2”的性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30-136.
[7]何亚南,张爱丽.中古汉语疑问句中“为”字的词性及来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4-119.
[8]唐钰明.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J].中国语文,1992(5):394-399.
[9]范妍南.隋唐五代小说中判断句的比较研究[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3):70-73.
[10]向德珍,牛顺心.“最为”与“最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5):57-61.
On the“Fei-Wei”Pattern Negative Predicative Sentences in Chinese Literatures during Middle Ages
YAO Hui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The copular verb“Wei”appeared in ancient Chinese earlier than the copular verb“Shi”.In middle age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pular verb “Shi”and judgment sentences using the copular verb,“Wei”broadened its range of application,enhanced it grammatical function,and gradually matured.It appeared in both affirmative predicative sentences and in negative ones;the words following it could not only be predicate-predicative,but also nominal-predicative.Such characteristics were embodied in Chinese literatures in middle ages.
“Fei-Wei”;middle ages;Chinese literatures;negative predicative sentence
H 109.2
A
1004-1710(2010)05-0097-07
2010-04-01
姚徽(1972-),女,安徽和县人,南京大学中文系2008级博士研究生,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责任编辑林漫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