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增长模式转变及其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2010-12-22韦倩
韦 倩
(招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深圳 518067)
后危机时代增长模式转变及其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韦 倩
(招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深圳 518067)
受客观条件制约,从马尔萨斯时代走出的中国增长之路选择了一条粗放型的增长道路,是在生产要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数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必将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在未来走一条“调结构、扩内需和产业升级”之路。在中国经济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应顺应形势变化,谋划经营模式转型,变粗放型的增长为集约型的增长,要逐步转变传统的 “大户”战略,努力实现从优质大客户为主向优质大中小型客户并重的转变。
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模式;商业银行
2007年以来,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金融市场和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很多学者把这次危机看成是 20世纪 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30年代的大萧条引发了各国政局的大变动和世界思潮的转向,德国走向纳粹主义,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虽然这次危机并不一定引起如此巨变,但可以肯定,它带给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必然会引起一些社会与经济体系的变革,并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巨大影响。危机凸显了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脆弱,危机后,经济增长模式必将会发生改变。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对现有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对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千年史中的经济增长之路与现有增长模式的形成
图1 公元 1-2001年中国和西欧的人均 GDP比较(1990年国际元)[2]
纵观千年发展史,可以发现(如图 1所示),在漫长的增长道路上,人均产出水平在大部分时间内都几乎没有变化,经济学家把这一阶段称为马尔萨斯时代。人均产出的高速增长直到最近两百多年才发生,一般被称为现代增长时代,而在中国,这一时代仅仅是近三十年的事情。彭慕兰(2003)认为,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两次分流:第一次大分流大约发生在公元 500—800年之间(隋唐时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面;而 18世纪的第二次大分流则使欧洲开始崛起。工业革命给欧洲注入了新的力量,使欧洲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增长,人均实际产出在三百年的时间里增加了 20倍,进入了现代增长时代,而中国社会的演进则被锁定在小农经济格局内,无法突破马尔萨斯增长陷阱,从而迅速走向没落,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才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代。
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1]这一李约瑟难题曾吸引了许多学者关注的目光。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主要强调以下原因:地理条件、人力资本、社会制度、贸易等。虽然这些都是部分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无论 17世纪欧洲的崛起,还是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代,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分工程度的深化,从而促进劳动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16世纪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依靠内部积累的自然演进力量很难达到现代增长所需的市场容量要求,从而一直受马尔萨斯增长的制约。而 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及自此开始的欧洲各国海上探险活动促进了欧洲的对外贸易,这使得市场容量突然扩大,从而促进了分工的发展,使欧洲进入了现代增长时期。而当时的中国则处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根据演化理论,在封闭的体系中,中国单靠自身力量无法突破这个超稳定的小农经济结构,以至于在春秋晚期井田制瓦解至改革开放之前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社会体系的演进一直未能走出小农经济的格局,这导致了千年历史中治乱、贫困、专制的根源[3]。
改革开放后,中国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采取了出口导向型①和投资推动型的发展战略,在过去三十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三,并且 2010年第二季度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出口导向型策略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低廉成本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低廉;二是土地、环境资源成本低廉;三是汇率低估。而以投资拉动经济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快速聚集资金,从而要比消费见效快;二是投资乘数效应的存在可以放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见,中国进入现代增长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对外开放政策使得我国的市场容量增大,从而促进了分工的深化,才逐渐走出马尔萨斯的困境。
在世界各国依据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生产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格局,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增长的“黄金时期”;但是,另一方面也成为世界经济不稳定的根源。在这种分工格局下,由于劳动力相对于资本和技术的依赖,利润分配很不合理,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始终保持着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和对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地位,从而逐渐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和发达国家资产膨胀型消费模式,建立在此种模式上的经济增长显然缺乏可持续的基础,使世界经济严重失衡。这次金融危机就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的表现。[4]
二、金融危机后现有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危机使其经济遭受重创,原来那种依靠负债消费推动增长的模式面临调整。因此,危机后,发达国家必将有意识地提高储蓄率,降低消费率,完成 “去杠杆化”进程,同时不断发展新型产业,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 2009年 11月 2日就发表声明说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从过去主要以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出口推动型增长模式。这些政策的实施会给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带来良好契机。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危机后,原来实行的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政策,也面临调整的压力。以中国为例,一方面,这场世界性经济危机表明了其出口导向战略的脆弱性:第一,中国的 “人口红利”逐渐减少,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第二,政府施行越来越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土地成本迅速上升。第三,粗放型增长方式使中国的环境负荷迅速上升,来自内、外部的环保压力不断加大,未来环保成本将呈现报复式上升的态势。第四,人民币升值压力一直存在,虽然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 20%,但经济的快速增长、高贸易顺差、低通胀都将继续推高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升值压力不断增大。第五,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改变它们过度倚重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世界贸易额开始下降,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也会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出口的弊端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一样,也是难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度依赖投资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不足:第一,投资与消费是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不论经济活动的链条如何延长和复杂,消费始终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扩张情况下的引致需求,消费需求的长期低迷,必然会降低产业传导链条上各个企业的收益,甚至不能抵补投资成本,企业的投资意愿就会减弱,投资需求会被抑制。第二,投资的过快增长已经引发了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如果不能及时控制这种盲目扩张、重复建设的现象,任其发展,市场恶性竞争难以避免,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并将导致企业倒闭或开工不足、人员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继而威胁经济增长。第三,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情况下,我国部分资源性产品(如水、石油、煤炭、电等)的价格水平大大低于供需平衡时的竞争性价格水平,巨大的投资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恶劣破坏。第四,在投资过程中,大量的投资主要是向国有经济领域投资,会使国有经济享有更多的好处,而民营经济的利益则受损,从而出现政府作用排挤市场功能、国有经济排挤民营经济的“双挤出效应”。第五,投资往往容易产生权钱交易,这会造成社会福利的降低。因此,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发展中国家如果仍然停留于传统比较优势,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换取微薄的利润,依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来实现经济高增长的局面,将难以为继。可见,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带来契机。
三、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任重道远
受客观条件制约,从马尔萨斯时代走出的中国增长之路选择了一条粗放型的增长道路,是在生产要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数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粗放型的增长道路或许能解中国经济增长的燃眉之急,但是却不可能保证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要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好转,还需要治本的良药。
因此,金融危机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必将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在未来走一条 “调结构、扩内需和产业升级”之路。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需求结构长时间依赖出口和投资,消费需求不足;二是产业结构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三是要素结构长期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物质资源投入模式。因此,“调结构”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内需为主导的增长机制,改变过分倚重外需的局面;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即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工业支柱结构,优化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结构;三是就投资结构来说,应当杜绝“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项目抬头,重点培育技术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
从“九五”计划以来,我国就一直致力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然而,一直没有达到目的。虽然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改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但是不可否认,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缓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受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具有很强的投资冲动,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现象严重,依赖 “资源换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强化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政府管制造成价格扭曲的状况依然存在,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压力和动力。
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也正在顺应形势变化,谋划经营模式转型,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开展业务转型以减慢资本消耗的速度,但经营模式转型任重而道远。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量估价、以外延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营模式难以持续,在资本约束、存贷比约束、拨备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本消耗型经营模式的不足暴露无遗,因此,迫切需要调整经营战略,走一条低资本占用的发展道路,积极向资本集约化的方向转型。第二,国内银行业盈利模式单一,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业务经营模式也亟需转型,迫切需要着力推进业务结构的优化,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向综合化和多元化转型。第三,积极调整客户结构和着力丰富客户资源,扶持一批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另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直接融资迅速发展和国内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还要逐步转变传统的“大户”战略,要努力实现从优质大客户为主向优质大中小型客户并重的转变。
【注 释】
①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通常是指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出口、吸引外资,把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
[1]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16-76.
[2]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8-64.
[3]陈 平 .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长期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 [J].学习与探索,1979,(4):7-13.
[4]陈 平 .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1.
[5]彭慕兰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译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9-48.
F830.2
A
1009-4148(2010)05-0051-03
2010-09-13
韦 倩(1979- ),男,山东济宁人,经济学博士,招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编辑:芝山;校对:朱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