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2010-12-18吴慧芳
吴慧芳,佘 成
(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学院,北京 100081)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吴慧芳,佘 成
(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学院,北京 100081)
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而高校毕业生的大规模增加成为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十二五”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要有新思路。
高等教育;就业;分析
一、中国高校教育及毕业生就业状况回顾
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 GDP的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2008年中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已达 2071亿元。普通高校在校教师数从 2000年的 46.3万上升的2008年的 123.7万,这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来看,90年代后期实施的扩招政策使招生人数迅速增长,高等教育开始在全社会变得普及。1990年全国本专科招生数为 60.9万人,到了 1995年增长到 92.6万。而以后每隔 5年都以超过 200%的速度增长,到 2008年这个数字达到了 639.5万。近年来,高校在学生素质和科研水平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30年来中国的人力资本在宏观层面上呈现大幅增长趋势。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使中国劳动力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就业总人数大幅增加,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但是,高校持续大规模的扩招直接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为 145万人,到 2006年在此基础上增长了 235%。2009年达到了 611万,比2006年增长了 48%。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大规模的增长,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如表 1所示。
表1 中国高校毕业生毕业数与就业率
二、高等教育与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教育发展与就业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与就业增长的关系,我们利用 2001-2009年数据对中国高等教育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在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度量教育和就业的指标较多,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我们拟选取高校毕业生增长率、高校教师人数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和社会就业增长率这四个指标,用以反映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和就业增长状况。各类指标的变化趋势见图 1。
为了定量分析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相关程度,我们计算图 1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并据此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矩阵的计算结果见表 2。
图1 中国教育和就业指标变动趋势图
表2 度量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通过表 2可知,2001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高校毕业生增长率与高校教师人数增长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0.566),但相关程度并不十分显著。这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教育投入的一致性,同时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师资数量和高等教育成果——毕业生数量,两者增长速度的非同步特征。
2.高校毕业生增长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之间相关系数达到 0.703,这反映出日益突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高校毕业生增长率与社会就业增长率存在着负相关 (-0.199),尽管相关性并不明显,但足以反映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制约着社会就业增长率的提高,说明中国教育发展体系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3.高校教师增长率与社会就业增长率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0.652),说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出,特别是在师资力量培养上的支出增长显著地提高了社会就业增长率,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以校园面积和楼房高矮这些硬件设施为衡量标准,而是高校中学者的数量和层次。高校能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引进世界高水平学者和培养优秀年轻教师中去,这无疑对整个社会进步起到重大作用,而社会就业率的提高就是其中之一。
(二)高等教育与就业特殊相关性成因分析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市场要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上世纪 90年代后期,中国的劳动力供需矛盾开始凸现,城镇就业弹性一直在 0.3左右徘徊。基于以上事实,有人将就业问题凸现的矛头直指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然而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仍偏低。我们认为,必须将大学生就业这一特定的社会问题放在中国经济正处于的特定时期中进行思考,才能揭示真正的原因。
1.就业岗位总量相对不足,层次失衡。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作用不大。“十一五”期间预计中国年均新增劳动力将在1000万左右,但是在粗放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为 GDP增 1%,带动的就业增长仅为 80万个。假设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10%左右,每年仅能提供 8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因此无法满足就业需要。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摩擦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学者们认为这是转型时期整个社会必须付出的“代价”。同时,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挤占了城镇低收入人群的一些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本来就不容乐观的就业环境。
2.大学生就业软环境缺失。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软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用工机制、就业保障机制、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在社会用工机制方面,中国已基本形成了用人单位与应届毕业生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却远没有到位,比如,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却没有完善可行的工商政策法规的保证。可见,当前社会并没有形成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的一整套机制,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3.劳动力供求双方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国现阶段依然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这种增长方式可以较多地容纳一般技术性人才,但高级知识型服务岗位的需求却显得相对不足。中国的高校一般是按专业学科划分,培养了大量的研究型人才,而对于社会所需求的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到位,这也就形成了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对于社会就业的促进作用要比高等教育显著的现状。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作为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定现象,本质在于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劳动力供求的不对称:蓝领岗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却并不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
4.大学生本身能力的缺乏和观念的偏差。进一步从微观层面来考察,大学生自身原因也不容忽视。许多大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难以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择业时不能正视自我,期望值过高,往往将就业目标定位在一线城市,而那些急需人才的地方乏人问津,在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不少毕业生将就业目标锁定在目前需求极少的机关、国企、知名外企或事业单位,很少考虑去发展空间大的民营企业就业。
三、“十二五”时期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增长的新思路
既然大学生就业困境并不是由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我们就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改善这一困境。按照经济发展理论,长期来看就业的增长最终依赖于经济的增长,经济总量最终决定着社会可容纳就业的数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跑者”,经济发展的空间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岗位也会增多,这是对大学生就业有利的长期因素。从短期因素来看,针对中国现阶段的情况,最重要的就是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增加吸纳大学生的岗位,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
(一)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中国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大学生就业。以金融业为例,2009年增加值占GDP比重为 11.6%,吸纳的就业人口占 4.38%,吸纳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为 8.55%,而该行业的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则高达 61.36%。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出路在于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计算机软件、信息咨询、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目前,中国现代服务业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偏小,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也较小。“十二五”时期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利时机,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近些年来,政府降低行业门槛、优化经营环境、鼓励民间投资等政策措施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政府健全制度体系,提供利于就业的软环境
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流动的市场机制,使大学生能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适时地通过市场进行职业选择,用人单位也能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和具体目标,雇佣到合适的人才,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有效的促进就业政策,消除政策性壁垒与政策性障碍,实行户籍流动政策,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从而降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同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结合社会需要深化高校教学体制改革
高校应彻底改变只顾办学忽视市场需求、只顾学生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办学观念。应该努力协调学科专业结构与国家产业结构的平衡,尽可能避免因人才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而造成的人才短缺和人才浪费并置的现象。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此外,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也是当务之急。
(四)个人选择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市场需求决定着求职的环境,它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个人职业前途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市场变动规律,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有选择的就业,才能有发展潜力,个人在就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总之,让每个社会成员成功就业是我国政府、高校和个人长期努力的方向。
[1]李同宁 .中国投资率与投资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J].亚太经济,2008,(2):42-45.
[2]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 .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 [J].管理世界,2004,(11):15-21.
[3]林伟 .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发展与趋势 [J].北京:高等教育研究 .2010,(3):89-93.
[4]刘献君 .改革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J].中国高等教育,2008,(9):19.
[5]雷洪德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回顾: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 2007年度学术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8(2).
[6]Lederman,D.andW.F.Maloney,2007,Natural Resources:Neither CursenorDestiny,StanfordUniversity Press,Washington,DC TheWorld Bank,and Palo Alto,CA.
[7]NFA /APFA First Joi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Tokyo,Japan.SER IG O J,REY B D.2004.Convergence in the presence of spatial effected.economics[R].Working PaperArchive atWUSTL.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rowth
Wu Huifang,She Cheng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Beijing100081,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nhanced the employment.However,the large-scale increase of graduates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ecomes the important cause of rising registering unemployment of cities and towns.Therefore,during the nextNational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we should have new ideas of developing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
higher education;employment;analysis
F241.4
A
1673-2375(2010)05-0054-04
2010-08-10
吴慧芳 (1985—),女,山西太原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财政专业 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佘成 (1986—),男,安徽芜湖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财政专业 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
[责任编辑:刘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