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黑箱”理论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异位现象的研究
2010-12-08曲家林
曹 原,曲家林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运用“黑箱”理论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异位现象的研究
曹 原,曲家林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科学的“黑箱”理论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异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异位现象主要表现为课程地位边缘化、课程属性背离化、课程体系模糊化、课程目标夸大化等方面。引发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体育教育思想的传统惯性、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课程改革形式多于内容、课程改革缺乏完整性和延续性等因素,并就此进行了实践性探讨。
“黑箱”理论;公共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异位现象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教学改革以来,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成果凸显。这些改革成果对于改变我国学校体育方面存在的现代性危机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肯定这些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改革成就的背后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负面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异位现象。对这些异位现象予以客观的检视和理性的反思,是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和学术思考的一个必要环节。本文在审视当下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的“黑箱”理论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异位现象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当前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做出适当的价值判断。
1 “黑箱”理论及在本研究的运用意义
控制论的黑箱理论即系统辩识理论。所谓“黑箱”,就是指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黑箱理论从综合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认识某些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系统的重要途径。1945年,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指出:“所有的科学问题都是作为‘闭盒’问题开始的”,“若干可供选择的结构被密封在‘闭盒’中,研究它们的唯一途径是利用闭盒的输入和输出。”其研究方法的出发点在于:自然界中没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以,即使我们不清楚“黑箱”的内部结构,仅注意到它对于信息刺激作出如何的反应,注意到它的输入--输出关系,就可对它作出研究。即利用外部观察和试验方法,获得系统(即黑箱)的输入——输出特性,再根据这种信息,在不打开“黑箱”的情况下,研究其功能和属性,探索其构造和机理的一种科学方法。[1]在此,信息的输入,就是一个事物对黑箱施加影响;信息的输出,就是黑箱对其他的事物的反作用。
运用黑箱方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异位现象研究的运用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们把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异位现象看作一个“黑箱”,直接从它的终端输出——目标实现情况来判断它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在程序上对问题的分析得以简化。第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异位现象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某种逻辑主线上的问题链。因此,破解问题的关键就是准确查找问题链上的源发性问题,即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系统的输入端去查找问题,这样可以使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2]
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异位现象“输出端”分析
2.1 课程地位边缘化
毋庸置疑,高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事求是的讲,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并没有被置于应有的学科地位,而是逐渐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处在被边缘化的尴尬状态,而丧失了学校体育的本义。主要表现在:其一,在意识层面上更多地注重体育的教育功能,而忽视了纳入教育意识。教育意识决定着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形态的形成也是由特定的教育意识在起作用。因此,在教育意识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教育实践形态基本上是趋于稳定的。而课程又总是在为教育的实践服务,当教育的实践形态由于意识的制约而难以改变的时候,必然将与教育意识无主要关系的学科边缘化。其二,在操作层面上仅仅是作为学生完成规定体育学分的必修课,其传播优秀文化和传承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体现。体育课程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担负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体质、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是具有关系到国家的健康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体育课程的执行者由于观念与能力的局限性等原因,从思想意识、理论研究、课程执行等方面的改革过多的注重形式而缺乏实质内容的变革,从近年来大量的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懈怠等研究论文的结论中就可以对高校体育逐渐边缘化的结果做出事实解释。[3]
2.2 课程属性背离化
体育课程既然冠以课程之名而归属于课程的范畴,理所当然的就应该与任何课程一样遵循“文化传承”这一课程成立的一般普适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任何课程都必须视文化的传承为己任。任何忽视、违背乃至否定文化传承这一课程基本属性的,都是对课程的误读和背离。[4]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虽然所依据的母体文化表现为身体(运动)方式,但这并不显示着体育课程的属性就因此而发生改变,仍然不能脱离文化传承这一课程的基本属性。纵观当下世界各国的体育课程,尽管学术观点或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在体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在于文化传承的观点上是完全一致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理解,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活动。就体育教学的自身特点理解,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身体练习的过程,但仅仅依靠每周两个学时的体育课来达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是不太可能的。教育家王策三在《教学论稿》中指出:“专设的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至于在每周几节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运动和体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那还是第二位的事情。”可是,反观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状况就会发现,与文化传承直接相关的部分在体育课程中充当的是配角,而与文化传承并无直接相关的生物性的身体评价指标却占据着主角,显然背离了公共体育课程的根本属性。
2.3 课程体系模糊化
首先,我们要明确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什么?毫无疑问,课程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的传承,这个观点可以从纳入到教育计划中的各类课程的名称与某一类别的文化相同得到确认,例如科学类课程物理、化学、数学等;例如人文类课程语文、历史、地理等。这些课程无论是在任何年代,无论遵循任何的教育理念,在传承文化时,都必须以某种方式使得该文化得以再现。这种再现是需要一定的课程体系支持的,而课程体系必须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在传承文化这一标准下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尚未统一,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课程与大学体育课程的衔接问题。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首先没有形成自身完善的课程体系,此外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整体系统,因此必然导致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存在和各阶段体育教育的相互脱节。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均把课程体系设计作为改革的突破点,但仍受旧框架的制约。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引发的高校教育体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体育教学必须建立与当今社会和高校教育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方案的设置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如果课程体系的改革不完善、不科学,其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就无法得到体现,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提高和优化。
2.4 课程目标夸大化
课程一般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定义的:一是从课程的本质属性来定义课程,如课程即学习经验,是学校指导的所有活动等;二是从课程所具有的功能出发定义课程,如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等;三是从课程存在的形态出发定义课程,如课程是教育工作计划的范围和安排的书面文件,是活动的教学大纲、学程设置、单元和内容的编目等。[5]尽管三种阐述的角度不同,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即“经验”的传承。
体育课程也本应该归属于此范畴,就是以知识技能为平台,注重具体过程中认识方法的获得,并在其过程中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功能仅此而已,无须扩展和放大。部分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用体育教育对学校教育进行概念替换,殊不知这里的学校教育是广义的教育,其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体育教学只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课程之一,而不是全部。体育活动的健身、娱乐、社交功能,仅仅是影响健康诸多因子中的一个小指标,依照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的理解,体育活动对健康发挥作用最大的是身体上的健康,而心理和社会两方面的健康是建立在身体健康基础上的附加目标。体育课程的功能就是在以运动技术学习为手段,达到增进健康水平的目的。甚至就身体上的健康而言,体育活动能够发挥的健康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健康水平受到诸如营养、睡眠、遗传、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体育活动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目前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体育活动是影响健康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学的功能我们应该明确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但不是能完全承担起学生健康的任务,不能无限地扩大体育教学的功能。体育课程教学功能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信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而非具有绝对的意义。
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异位现象“输入端”分析
3.1 体育教育思想的传统惯性
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紧密相连的。无论是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还是作为学校教育的学校体育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发展的轨道而独立存在。[6]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全面发展教育到“以人为本”教育、从能力教育到终身教育,这些教育理念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同样它也对体育教学思想提出了要求。尽管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但实际上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很清晰的看到,目前多数的教学活动关注最多的依然是学生的技术和技能,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等这些教学思想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在教学的实践中并未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教学观念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技术教育思想上,而非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看到,目前高校的体育观念已经从唯生物体育观逐渐过度到了由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种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这种三维体育观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朝着多功能多目标的方向发展,即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结合、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的结合。
3.2 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脱节
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是以教学目的相维系的,教学理论研究所揭示的教学规律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检验、修正和完善,这种教学规律在理论视阈中检视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当然,教学理论见之于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形会有诸多显著或不显著的差异,所产生的问题会重新回到教学理论视阈中而进行理论视阈的再度审视,由此,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在此循环中,教学理论检验了自身的逻辑系统,教学实践加深了对自身的认识,在持续循环中反复契合。在当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中,这种科学的合理的契合并没有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理论研究的针对性不足。教育理论认为透彻地分析“对象”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公共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应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这个特定现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探索。但目前存在着盲从性研究的多,理性的研究少;非本质问题研究多,本质问题研究少;教学模式研究多,教学策略研究少等现象。其二,理论研究缺乏延续性。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凝聚着不同时代的烙印和该时代教育思想的痕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教育科学归属于社会科学,它不等同于自然科学,可以简单地将研究成果付诸于教学实践。科学的课程改革不应该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继承和发展。全盘否定不同的历史时期存有的不同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对外来思想方法的引进急于照搬照用,而不是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其三,理论研究应与教学改革实践脱节。改革创新能否取得预期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创新是否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着大量与实践脱节的纵深理论研究,无法对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反之,理论上的成立也必须有实践过程和结果的支撑,而当下众多的实验性研究时间周期为半年到一年、实验对象为几十人到上百人,而且一轮实验就会得出结果并撰写论文发表,在理论上可信度不强,当然在实践中缺乏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3.3 课程改革形式多于内容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在例次教改过程中都会诞生出新的课程形式,例如选课制、分组教学、单元教学、俱乐部教学、分级教学、三自主教学、教师挂牌授课等等模式。积极意义的形式革新值得提倡,但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新”就值得商榷。例如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三自主”式教学,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课表安排、兴趣爱好和喜爱的教师选择体育课。从理论上实现了学生选择运动项目、选择上课时间和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但这种“自主”是需要有各种基础条件作为保证的,面对着一些当今大学生选择集中的热门项目(网球、体育舞蹈、台球、羽毛球等)如何应对,例如教师配置、教学场地保证、体育课程时间与教务处的协调等等。此外,选择自主性与锻炼科学性之间容易出现不和谐。过多地尊重的学生的自由,易导致学生单纯从兴趣出发而不是从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来选择体育需求,对体育课程学习认知程度偏低,对自身条件、运动技能缺乏正确认识,都会导致学生的体育课程选择带有盲目性。就课程改革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而言,部分地区和学校都还不具备进行选课制、分组教学、单元教学的条件。这也是导致如今部分学校“开放式教学”沦为“放羊式教学”的主要原因。倘若高校公共体育没有了体系的束缚,仅仅是表现为游戏和活动,那么体育课程也就不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了。
3.4 课程改革缺乏完整性和延续性
学校体育发展至今,必然是多种教育理论、多种主义相互融合的产物,并且从教育史的角度剖析,它也是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中演进的。任何主义、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有其根源所在。[7]王策三先生也在《教学论稿》中指出:“课程的发展总是存在着客观的自身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绝非外部因素简单地决定,绝非简单地割断历史,也绝非简单地进化,这是可以肯定的”。当下,众多的研究将体育课程指导思想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大纲滞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归罪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结果。但客观的说,前苏联的学校体育经验在我国还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对奠定和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历史意义不可否认。[8]如今,我们却将一个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与我们极其相似的而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的教学模式完全舍弃,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教育改革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在学习先进理念的同时,更需要学习严谨的治学态度。泰勒经历了15年的时间,在全美国上百所学校开展实验工作,最终才有了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问世。改革不仅是发展,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延续,而这种继承和延续当然是选择性的择优状态的。只有如此的课程改革才是具有完整性和延续性的改革。
4 结语
我们应该看到,多年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存在浅层面的改革多、盲从性实践研究多、非本质问题研究多、教学模式研究多而教学策略研究少等等问题。我们必须理智地客观地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地解决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因为这是我国教育革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1]钱俊生.科技新概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408-410.
[2]唐炎,郭礼,李翠兰,等.从事实出发:运用“黑箱”理论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0):58-61.
[3]姜志明,朱伟,索海洋,等.问题与思考: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9):80-84.
[4]贾齐.还体育课程以本来面目[J].体育学刊,2005,12(3):5-8.
[5]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5.
[6]吴晓红.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5):107-108.
[7]杨启亮.困惑与抉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95.
[8]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05-210.
Ectopic phenomenon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curriculum reform with“black box”theory
CAO Yuan,QU Jia-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alectic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it studied the phenoemon of ectopic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by the use of“black box”theory.The results showed:At present,China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ctopic phenoemon manifested the course marginalization,departure from the course of property,fuzzy curriculum,cuorse objectives exaggerated and so on.The cause of these phenomena causes include:traditional inertia of physical education,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vorced,form than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lack of integrity and continuity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other factors,so it conducted a study on this practice.
“black-box”theory;public education course;curriculum reform;ectopic phenomenon
G80-05
A
1009-9840(2010)04-0042-03
2010-09-20
曹原(1971- ),男,开封市人,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