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术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2010-12-08朱中尧

体育师友 2010年5期
关键词:广播体操武术体育

□ 朱中尧

1 前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和独特的人体文化符号,它不仅具有系统的技击理论、完整的锻炼体系,还全面地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我国学校武术起步较晚,1961年才正式确立武术教材进入学校教育,相比其他学科,它的发展序列较低。武术教材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效性直接决定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学校武术何去何从,是继续体操化“花拳绣腿”的传授,还是还原武术发展的固有思路?这不仅仅是武术家应该关心的问题,体育学者也应从自身找原因,分析武术教学实效在学校体育中的影响因素,为武术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 武术教学实效性的致因分析

2.1 中学武术教学内容单调、形式僵化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单是拳种就有上百种,如何从众多的武术门类中选取中学武术教学内容,这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据统计,大部分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几十年来均以五步拳、少年拳、青年长拳、太极拳为主,这些拳类是在总结各派武术特点,吸收各派武术精华后,通过再编再造而成,且不说这种以套路运动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武术能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就从众多中学开展武术课的现状来看,目前学校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就岌岌可危。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有学者呼吁大家对武术应持审慎的态度,“当视为含有多少的体育价值应认有研究之必要。受过近代解剖生理卫生教育等学科的洗礼,方认为有用处。绝对不许再说那丹田还气太阴少阴一派的儿话。我们所最痛心的,国术至今多数操在一般不曾受过科学洗礼者甚至于目不识丁者的手里,且说别繁杂不可究诘。”[1]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要讲求实用目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其明确的目的,中华武术理应承载中国传统宗法哲学的精神,而学校武术课选取以套路为形式的“新武术”作为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显然是缘木求鱼、舍近求远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容和形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二者在同一系统下是不可分的。武术教学内容决定武术教学形式,武术教学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武术教学实效。在实地走访中,曾经注意到“有的学校竟将武术编成一套类似于广播体操的形式,充分利用每天的课间时间,将武术纳入课间活动的教育体系,用口诀来引导,教师喊口令,学生以‘哼、哈、嘿’等语气词应和的这种模仿体操又不是体操的方式,有的教师还将之称作为一种教学创新,甚至还要用来代替广播体操”[2]。以上这种做法显然是忽略了武术和广播操的本质区别。首先,中学生广播体操作为一种有益的方式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精神保持高度集中之后的课间得到一个到室外来短暂放松的机会,使得大脑和身体都适当放松以利于下一节课再次保持较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学校广播台的集体音乐下,全体教师和学生听着激情澎湃的音乐一起涌入操场,这场景应该是多么地壮观和热烈,耳濡目染中就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集体凝聚感。这些都是武术教学所不能取代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广播体操可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基本思路不应舍弃。实践证明武术教学模仿广播体操的形式是不得要领的,它淡化了动作之间的攻防关系。广播体操是靠节拍的引领做动作,通常节奏不会变化太大;而武术里的动作时快时慢,快的时候要以意识带动全身,慢的时候还要有停顿,与做广播体操有着很大差别,整合而来的武术操会使学生对于武术和体操的认识混淆。

2.2 体育教师的武术功底相对薄弱

“学校体育课的主导因素应是体育教师,再怎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都不为过,而不应该有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顾虑。”[3]体育课实质是为突出运动技术的教学而设,体育教学及练习过程,则理应负有一种于举手投足之间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品德督导和智慧路径开启的责任。俗话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桶水的知识,自己先要有一缸水的知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举手投足间的示范动作就如同文化科目的演讲,体育教师的专项功底是验证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武术课来说,教师的武术功底直接影响着武术教学的实效性。“学校武术教育正在被形式化——有大纲规定!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划!但无人教,无人学。强化的武术指导纲要和弱化的武术教学实践正在形成强烈的反差,武术在中小学已经名存实亡”。[4]我们国家现阶段培养武术教师的主要途径就是各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体育系,这些高等院校的武术教师大多数也没有从小习武的经历,再加上武术师范生在学校里能够系统地学习武术的时间有限,时间长的最多三年,甚至有的师范生只有一年的专项学习经历。对于武术这种特别强调悟性的运动,没有充分的时间积累很难练就扎实的基本功,缺少攻防特点和技击本质的武术只能是“花拳绣腿”,这正印证了那句老话“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当这些武术师范生毕业以后进入学校任教,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的下降,本来就不扎实的武术功底一开始还能够应付,时间一长难免显得捉襟见肘,教师上武术课的信心和热情也就慢慢褪去,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也会下降,从而影响武术课的教学实效。

2.3 学生习武热情趋向淡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课前对武术的兴趣,到武术课中的学习态度和表现、再到课后的情感体验等,都将对武术教学实效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初期,就有学者告诫“一切学校教授拳棒,我们可以相当地首肯,但艺不必精,时不必久,还成什么话呢?这不但我们不赞成,就是专教授拳棒的也一定要反对,总之,没有恒心学艺所以都成为不精的三脚猫,中国之所以一团糟,就是一般不精的三脚猫,当作专门事业的缘故。至于费用极微,即断定健身之效大于西式运动,其流弊不过是武断与笼统,其害犹小焉者耳。”[5]但事实已经证明或是正在证明这些诫言并非没有道理,这应当能给武术家和学校体育工作者带来深刻的反思,访谈中有的学生带着儿时的梦想憧憬在武术课上学到真功夫,带着这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习武兴趣,但武术课上老师或者带着同学们习练小学时就已经学过的五步拳,或者组织大家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很少有武术技击攻防含义的体现,学生们当然会在一次次的复习课中失去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再加上跆拳道、瑜伽等时尚运动越来越兴盛,间接地对学校武术形成冲击,从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和课外体育锻炼自由选择的项目中就可以看出,武术所占比例极其微小。平时缺少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只求动作的完成,而没有精、气、神的领悟和体会,这样的武术动作很难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更别谈习武能够增强体质,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自然淡化。

2.4 武术课教学评价

学校武术课主要以动作表现的有力程度、是否舒展、正确、连贯性情况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和传统思维相背离,武术界持有的观点也褒贬不一,这也就成为中学武术教学评价的盲点,处理不当就难以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几十年来教科书上武术教学目标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接受民族精神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等。在过去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对武术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始终因循着同一个理论框架,结果既没有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和事业的发展,也未能反映出人们多年探索的成果及认识上的深化。如此的表述究竟好不好?怎样去号令?可否被检验?首先,每周两节的武术课不仅达不到习练武术基本功的量和强度,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武术认识的偏差,认为武术只不过是一些套路而已;其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接受民族精神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好像抱负很大,实际却给人的思想造成混乱,如此明显的认识偏差造成目标无从检验,且根本不可能得到落实。让学生通过习练武术套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究竟能有多大的务实精神?“传统讲三大国粹(中国武术、中医、京剧)有的在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流传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京剧体现了艺术的民族特征,也因为包容并吸纳了古往今来的艺术成果。一招一式,一唱一和,举手投足,都汇聚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功底深厚、文武兼备、说唱结合、形象各异、神形俱佳、师徒传承、宗流明晰;一个唱段可以百年不朽。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票友还是普通观众,都以哼唱一曲为荣为乐。但京剧艺术还是离普通民众渐行渐远,尽管国家曾经大范围推广过“样板戏”,也如近来政府倡导“京剧走进课堂”,但结果都不理想。“样板戏”的普及像北京春天的沙尘暴一样,无人不沾染风尘,但风沙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京剧进课堂,远没有从前推广样板戏的政治气氛,于是要掀起新的热潮就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6]在上级部门的极力推崇下,许多人也做了很多实际工作,但京剧想成为现代时尚社会的宠儿,已经不具备基本的生存土壤了。中国武术的现状又何尝不是和京剧一样呢?事实是如果武术教学改革思路不正确,即使怀抱良好愿景,也无法改变学校武术教学每况愈下的可悲境地。通过学校武术课传播中华武术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习武与提高品德修养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不仅从理论上得不到有力的阐释,在实际运行中也会将武术的本质功能混淆。让武术回归民间会馆或者是深山寺庙,在那里或许才会有武术立根之地。

3 结语

现代学校教育的建立是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大工业化的产物,而武术则古已有之,将这样一今一古、一西一中的两事物相结合成为学校武术课,实则是国人出于民族主义的心理,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推行和实施起来却有些不达人意。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目标统领内容,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应弄清武术教材的地位,重视武术教学的实效性,将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1]谢似颜.评大公报七日社评 [N].体育周报,1932.(8).

[2]于淼,张德胜.试论用武术取代课间广播体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J].体育师友,2004,(01).

[3]周洁琼,朱中尧.论理想课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J].体育师友,2008,(2).

[4]武立兵.关注学校武术“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 [J].武术科学,2004,(03).

[5]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林子.京剧·相声·小品·艺术与生活 [Z].新浪博客网,2008.

猜你喜欢

广播体操武术体育
广播体操:全民健身的时代记忆
中华武术
做了这么多年广播体操,真的有用吗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我国广播体操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我们的“体育梦”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主题管理给广播体操注入活力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