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现存问题与对策
2010-12-08邹本旭孙永生方海明姜晓天
邹本旭,孙永生,张 睿,方海明,姜晓天
(1.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02;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辽宁 阜新 123000; 3.沈阳体育学院休闲体育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102;4.沈阳体育学院教务处,辽宁 沈阳 110102)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现存问题与对策
邹本旭1,2,孙永生3,张 睿4,方海明3,姜晓天3
(1.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02;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辽宁 阜新 123000; 3.沈阳体育学院休闲体育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102;4.沈阳体育学院教务处,辽宁 沈阳 110102)
通过总结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对各培训基地在依据《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大纲》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培训工作进行研究,针对全国各培训基地在培训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力求通过完善培训体系,加快培养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速度提高培训质量,进而加快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的步伐。
公益性;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
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发展我国的群众体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1]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2]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的规定,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的最高级别,申报人必须经过体育总局指定的全国 8所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的培训,培训合格者在获得培训合格证书后,通过体育总局的审批,才能获得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
据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 2008年 4月提供数据显示,我国国家级社会指导员的数量与群众比例处于严重失衡状况,按照目前43万社会体育指导员计算,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的比例约为 1: 3 300人,这与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更是少之又少。全国 8所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从 1997年开始,先后培训了 3 261人,以 2007年为例,全国共计培训了 395人,培训合格的学员通过申报,经国家体育总局审批,有 197人被批准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长期以来,我国国家级社会指导员的培养由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全国 8所体育院校的培训基地完成,并提供指导纲要,统一时段、统筹经费的方式进行培养。培训工作开展以来,为全国培训了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些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起步较晚,尚处探索当中,有待不断地总结,改善和提高,还缺乏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制度。[3]本文以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为研究对象,以各基地培训人员情况和基地培养方案为切入点,针对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实际开展情况,系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培训体系中现存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1.1 培训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笼统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较为笼统,没有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层次之分,既没有依照社会体育指导员所需要知识体系的内在关系构造其空间结构,也没有根据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认识确定其时间序列。[4]培训的具体目标也不明确,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纲要,各培训基地制定大体相同的教学内容,缺少开展地域性特色运动项目的具体要求。培训内容笼统,具体目标不明确往往容易造成学员“学”不会或“用”不到的情况。1.2 部分培训学员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每期学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岗位,学员的年龄、拥有文化程度都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不均衡。另外,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并不是很完善,多数指导员是由退休人员进行的义务工作,大多数人员的年龄偏大,最大的学员 70岁;三分之一以上的学员非体育专业出身,体育基础知识薄弱。因此,在培训时,对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如《运动处方》,偏重医学类的课程,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上,理解起来会显得很吃力,难于消化和深刻理解。由于没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做支撑,许多学员对新兴科目接受比较困难,学习效果较差。
1.3 培训形式缺少足够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 每一期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都统一于所属培训基地完成,学员在 8所体育院校的培训基地集中时间来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虽然能在高校内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但从社会体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利于参训学员结合自身的社会体育实践工作来进行学习,教师不易切实的指导学员解决社会体育在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培训内容大多以理论课为主,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的要求,国家级授课时数为 80学时,虽然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规定了实践课程的学时数,但学时还是偏少,远不能满足大部分学员的学习需求。
在培训中,各地的培训班都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供广大培训学员学习,这些课程大多是有关于新兴的群众性运动项目,以及新的社会体育管理理念。为了保证主干课程高质量的完成,往往导致新课程没有足够的学时保证其质量。另外培训基地的学习多以内容全、广、多为主体,细化知识内容的时间偏少,学员原有的知识能力得不到细致的培养,对能力培养环节重视不够。没有很好的消化知识,就不能达到良好培养学员能力的效果。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培养他们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1.4 培训内容实施的力度不够 培训内容是培训工作的重头戏,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技能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各培训基地都严格按照总局的培训大纲要求,在主干课的基础教学上,穿插辅助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经常出现由于资金、时间、天气、季节、场地选择等一些因素的制约,导致实践教学的授课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好的实践内容,由于经费不足就无法完成,有时即使具备了充足的经费,按照总局安排的整体授课时间段,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或者开设了,由于时间的短暂,无法让学员全面彻底的学习。另外也可能因为当时的气候、场地等因素,无法开展原计划安排的实践教学内容。
1.5 教师与学员缺乏沟通,教学形式单一 从全国的各期培训班所进行的培训来看,在培训过程中,为传达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培训的内容多以介绍讲解为主。课堂上教师讲授过多,给学员思考讨论及实践的时间不多,较难适应学员各方面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与学员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学员的知识需求情况与学员对目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培训基地对参训学员往往缺乏前期了解,许多培训内容安排脱离实际,对实践指导意义不强。
就目前的需求来看,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可以分为技术型和管理型,技术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多以指导群众性社会体育工作为主,一些参加培训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这方面具有更强的知识接受和指导能力;管理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多以组织、管理群众性社会体育工作为主,这些参加培训的学员多是身处体育行政部门,从事着管理,宏观指导工作。[5]因此,培训的内容要分类别地、有针对性地符合实际的社会需求。另外,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其特点是短期培训、集中学习为主,在教学上,我国现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教学方法还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教学形式单一,不利于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2 完善培训体系的对策
2.1 统一培训的指导思想,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 培训以《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作为依据,把每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培训班的要求作为培训指导思想。在政策方针的理解上,在把握培训要求的宗旨上,各培训基地负责人应当于每一期培训开始前,落实好统一的培训指导思想,要做到每一名即将参与培训班授课的教师明确政策要求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做到培训思想和培训目标与体育总局总体培训指导思想和社会需求相统一。
在培训的资金上,要想完成好培训,还需要更多的资金作为保障,现行的资金来源为体育彩票公益基金。从全国的培训基地来看,这些费用主要用于学员的住宿、伙食、授课教师的课时费用以及学员到校外的考察学习上。资金来源有限,一些调研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学习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培养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建设基本没有保障,所以还需要加大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
2.2 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与理论研究团队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所以,对于教师的选择与配备,全国各地的培训基地都很重视。培训基地应不断的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选派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工作。采取新老结合、高职称与高学历结合、加强年轻教师的选派的方式,不断增加掌握发展动向和有特殊技能(熟悉新项目)的教师和从事社会体育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建立好培训师资库,选择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进入到培训师资库中,使培训教师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责任,确保培训大纲的有效执行。制定一整套关于国家级社会指导员的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的方案,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是高校培训的重要特点。采用支持、鼓励、奖励等方式加强科研力量的投入,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教材等给予足够的资金与相关条件的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做课题、撰写论文,特别是在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别的研究上,加大投入的力量,建立一只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以科研带动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教学,是每所培训基地向前发展的必备条件。
2.3 建立培训教材资源库和实践基地
2.3.1 建立培训教材库 在培训的准备上,针对学员、教师以及培训基地的知识信息的积累,培训基地需要结合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大纲的要求,不断的扩充自身的培训教学辅助资料的积累,为发挥好培训基地的培训资源优势,应建立相应的资源库,笔者认为可在培训基地建立专家资源库、会议资料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论文库等六个资源库。
2.3.2 依据地域特点,建立贴近地域实际需求的教学实践基地 依据培训院校所在城市的便利条件,建立符合或贴近培训各地区的、有地域代表性的、符合社会体育指导需求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便于学员较好的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学习。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设置在培训基地附近的有地区代表性的俱乐部、体育中心或社区等,进行实践教学时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员的实践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灵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每期培训开班前,做好前来培训学员的前期信息调查与了解其学习需要。通过前期调查获得学员的自身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与自身擅长的专项等情况,并且结合各地区社会体育的具体指导需求,科学合理的安排培训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充分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以注重培养学员的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以教师提出问题的形式或问题的情境呈现给培训学员,同时,给学员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应学习资料。由学员自行尝试学习并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提炼和概括。
2.5 建立基地培训与后续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现行的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培训地区学员的情况,结合大纲的要求,增设实践课程的内容,让一些适合人们健身娱乐的项目出现在培训的课程中,使学员在理论课程的学习后,能够不断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在实践课程的学习中,方便学员更多时间的交流经验。由于培训是以短期为主的教学形式,对于培训班学员在培训后,进入到实际的社会体育指导及管理上,培训基地要有义务的对每一期的学员做好跟踪式教学,帮助他们处理难于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员的学习能得到后续的跟踪式的指导,形成基地培训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6 建立系统完善的考核标准 在理论考试上,建立完成培训基地的试题题库,理论考试的题目基本上都可以从这个试题库中选择,并结合当年的实际情况出题。试题库要不断地更新内容,保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知识是最新的动态信息反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培训中的核心知识,将其变成与学员亲身实践紧密结合的试题来考查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在考查环节上,建立学员出勤情况、上课表现及在班级中学习情况的评定标准,在统一的标准下对学员的平时表现给与评定。
2.7 完善培训的反馈环节 在培训的管理上,时刻把握“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原则,制订合理的规章制度,使这些外地前来培训学习的学员学得满意舒心。对于每一期的培训工作的结束,组织管理者就应当在当期培训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做以总结,杜绝下次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在教学培训工作上,组织参与当年培训工作的教师进行一次经验交流与总结的座谈会,就学员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做以总结,并与相关教师进行一下交流,借鉴意见,这也是教学工作互相学习的过程,也为教师日后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反馈调查,以问卷或访谈的形式,对学员的学习效果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做及时的、跟踪式的调查,并及时反馈到培训基地。基地管理部门对培训中不妥当的地方作出调整,为下期培训做好准备工作。
3 结论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在全民健身的道路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以,应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更新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发挥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的教学和科研作用,在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上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构建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从而全面推进全民健身的步伐,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使我国早日从一个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行列。
[1]张惠春.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4):121-124.
[2]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Z].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令.
[3]吴燕波,黄振鹏.试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师友,2001(3):22-23.
[4]霍红,孙淑惠.关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10-12.
[5]肖林鹏.社会体育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55-56.
Problem s i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Tra in ing System of Chinese NationalLevel Social SportsD irectors for PublicW elfare
Zou B en-xu et al
(Research Center of Sports Social Science,Shenyang SportUniversity,Liaoning 110102)
Through summarizing achievements of the training work for national level social sports directors,this article researches the trainingwork conducted by each training base under the guidance of"The TrainingOutline for Social SportsDirectors".Directed against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work of each national training base,this article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based on which counter measures are given in the hope of enhancing the training speed and quality of national level social sports directors and quickening the pace of Chines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public welfare,national level social sports director,training system
G80-05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 D:1001—9154(2010)01—0028—04
G80-05
A
1001—9154(2010)01—0028—04
邹本旭(1974-),男,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休闲运动理论与实践。
20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