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参与奥运的心路历程

2010-12-08武巧玲曹守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委会运动会

武巧玲,靳 云,曹守和

(1.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6;2.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6)

新中国参与奥运的心路历程

武巧玲1,靳 云1,曹守和2

(1.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6;2.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6)

为了揭示我国 60年来参与奥运的心路历程,采用文献和比较研究法,对我国 60年来参与奥运的动机与指导思想及其演变的历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还原一些历史真相,总结一些经验,对我国进一步参与奥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参与;动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都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者和推行者。在此期间,不管有无合法席位,新中国都积极地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只是不同阶段的心态、动机、理念有所差异。探究新中国参与奥运的动机和指导思想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可以审视、反思我们对奥运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进一步深刻而准确地把握奥运的精神和理念,这对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在奥运会上升起五星红旗,就是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遇到的第一个“奥运”问题是:是否参加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最初在 1951年 3月,主办国芬兰就向新中国外交部表示,希望新中国能派选手参加。然而,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又正值抗美援朝期间,参加奥运会的事很难被提上议事日程。

后来,在苏联“老大哥”的提醒和建议下,新中国决定争取参加这次奥运会,但国际奥委会却百般刁难。几经曲折,新中国在 7月 18日晚上,也就是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晚上,北京终于收到了一封发自赫尔辛基的电报:“根据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7月 17日会议,我们很荣幸邀请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运动员,参加赫尔辛基第 1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此时,还有几个小时这届奥运会就要开幕了。去,还是不去?时任总理周恩来批示:要去,并在出发前对代表团讲道:“重要的不在于是否能取得奖牌,在奥运会上升起五星红旗,就是胜利。”

7月 19日上午 11时,新中国体育代表团飞机终于降落在赫尔辛基机场。“当时代表团所有人心里只惦记着一件事:升旗”。当五星红旗伴着国歌乐曲徐徐升起,终于飘扬在奥运村、运动场上空的时候,参与这届奥运会的主要任务也就完成了。

2 “绝对不能容许为美帝国主义控制的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

赫尔辛基奥运会之后,新中国继续要求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在1954年 5月的国际奥委会第 49届全会会上,国际奥委会以23票对 21票通过决议,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中国奥委会。但在 1954年8月 15日国际奥委会刊出的《国际奥委会公报》中,在“中国”的名下,赫然出现了两个中国奥委会的会籍:(1)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台湾(中国),新竹,西门街 147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北京,东长安街 16号。

针对这种涉及中国主权的行为,在其后的一系列有关会议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一再提出抗议,认为只有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才是代表着全中国人民的全国性业余体育组织。但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美国人布伦戴奇,却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台湾体育组织不能代表全中国,但大陆的体育组织也不能代表台湾。如果台湾的人来,我对他们也会这样讲。奥林匹克的原则就是让所有的运动员能来到一起。”后来甚至颠倒黑白,否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认为“台湾存在一个单独的政府”,暴露了其代表的美国政府“反共”的本来面目。

在与国际奥委会僵持期间,1956年台湾奥运代表团先期到达了第 16届奥运会会场。为了避免“两个中国代表团”同时出现在奥运赛场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根据国家“在任何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中造成‘两个中国’的局面,都是我们绝对不能容许的”外交政策,决定拒绝参加这届奥运会。1958年 8月 19日,被迫发表声明:“在布伦戴奇控制下的国际奥委会,公然地支持由美国主导的‘两个中国’的阴谋,已经摧毁了中国奥委会与国际奥委会合作的所有机会。在国际奥委会没有更正错误、撤销对所谓在台湾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承认以及真实地遵循其宪章以前,中国奥委会不可能与国际奥委会合作。”中国暂时告别奥运大舞台。

3 “在体育上搞出成绩,总有一天他们会请我们回去的”

1958年 8月 19日以后,新中国暂时告别了奥运大舞台,但是同帝国主义进行的“国际体育斗争”并没有停止。当时,国家体委主办的《体育工作通讯》刊载的《有关我国退出几个国际体育组织问题》一文指出:“我们退出这些国际体育组织以后还应该继续同帝国主义的阴谋进行斗争。首先是要鼓足干劲,力争体育大跃进,在体育运动上‘东风压倒西风’,这是斗争最有力的方法。”1958年 9月 5日,贺龙元帅曾自信地说:“我们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谁也孤立不了!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帝国主义封锁、孤立我们快 10年了,我们的国家不是照样兴旺发达了吗?总有一天他们会请我们回去的。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谁能永远闭着眼睛说不存在!关键是我们坚持不懈,在体育上搞出成绩。”

根据这个思路,新中国重点抓好全国运动会。为开好新中国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中共中央专门批示:“为庆祝建国 10周年举行的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将推动我国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对国际上也有很大意义,因此必须开好”。这里的国际意义除了扩大国家的政治影响以外,显然也有针对国际奥委会进行“国际体育斗争”的意味。

1959年 9月 13日 -10月 3日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计有 10 65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有 7人 4次打破 4项全国纪录。面对这样大的规模和优异的成绩,难怪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贺龙感慨地说:奥运会有什么了不起!

不久以后,“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培养大批有才能的新生力量,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取在新运会和其他国际比赛中创造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大的胜利,以加强国际体育斗争,扩大我国的政治影响”,1965年 9月 11日 -28日在北京又召开了第 2届全国运动会,更有 24人 10次打破 9项世界纪录,充分体现了新中国要在“体育战线上的东风压倒西风”、早日重返奥运赛场的决心和信心。

4 “搞一个比老朽的国际奥委会更强大的世界体育组织”

新中国同帝国主义进行国际体育斗争的措施,除了抓好国内的运动技术水平以外,还要“争取各兄弟国家的人民、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各国际体育组织中的进步力量,配合和支持我们的斗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配合印度尼西亚,积极参与并策划了新兴力量运动会,计划“搞一个比老朽的国际奥委会更强大的世界体育组织”。

组织新兴力量运动会最直接的原因是在 1962年夏天,印度尼西亚接受新中国的建议拒绝台湾等地区参加在雅加达举行的第 4届亚洲运动会,国际奥委会等组织在少数人的操纵下,对印度尼西亚施加压力。为了摆脱国际奥委会等组织的控制和歧视,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于1962年 9月间提出在第 4届亚运会后举办不受大国控制的新兴力量运动会的设想,立即得到了中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在中国的支持和影响下,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1963年 11月 10日到 22日在印尼首都雅加达顺利举行。报名参加这次运动会的有 51个国家,派代表到雅加达的有 48个国家,参加第一届新运会的总人数达到了 2 458人,其中运动员 2 295人。在国际体育史上,还没有那一个运动会在它开创的时候,就有这样大的规模。

令人遗憾的是,新兴力量运动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夭折了。不过,从《新兴力量运动会宪章》中的“新兴力量运动会以万隆会议精神和奥林匹克理想为基础”来看,当时新中国与印尼等国家不顾国际奥委会的反对与制裁而强行举行新兴力量运动会,也应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一部分。

5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联美制苏”,改善新中国的国际环境

20世纪 60年代中期,新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称“十年内乱”。大约从 1967年到1969年,国内、国际重大体育比赛完全取消,使得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带来的参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有利局面被毁掉了。70年代初,只得重打鼓、另开张,重新开启国际体坛的大门,追赶国际体育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潮流。这期间,我国乒乓球运动的优势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新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内涵,周恩来总理曾明确地指出:友谊第一,就是无产阶级政治第一。就是说,进行国际体育交往和参加体育比赛,都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体育要服从、服务于政治。因此,“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为开拓中国的国际政治局面、加速我国体育全面登上国际体育舞台的指导方针。

在日本举行的第 31届世乒赛上,中国运动员遵循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友好地和美国运动员接触,从而引起了中美的“乒乓外交”,结果“小球转动大球”,“推动了中美两国友谊的发展,”改善了中美两国的关系,为新中国重返国际体育大家庭打开了局面。另外,遵照“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新中国运动员还怀着加强友谊,赢得人心,广交朋友,开拓局面的大志,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友好邀请赛。如 1971年的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1972年的亚洲乒乓球锦标赛;1973年的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等等。在这些比赛中,我国代表团积极宣传和贯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赢得了人心,广交了朋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6 一个中国前提下的“奥运模式”

20世纪 70年代末,为了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我国加快了恢复我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步伐。为了我国合法席位的早日恢复,我们不再一味坚持“驱蒋”或“有我无蒋、有蒋无我”的强硬态度,而是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新的思路。

这个思路显示了我国既坚持原则又比较宽容的姿态,同时又兼顾了各方的利益,立即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响应和支持。1979年在日本的名古屋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但不排除台湾的方案,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名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歌;设在台北的奥林匹克委员会,名称为“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其使用的会旗、会歌和会徽均需有别于过去的“中华民国”并经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的批准。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中国模式”或“名古屋模式”,也就是我们一般称之的“奥运模式”。

“奥运模式”的诞生,不仅解决了新中国运动员长期不能参加奥运会的问题,也较好地理顺了国内多个奥林匹克组织的关系,为奥林匹克运动在国内的发展,以及中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扫清了障碍。

7 奥运战略——“在本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

1984年,中国体育健儿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 15枚金牌,使得人们对奥运的地位、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达成共识,奥运战略应运而生。当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的要“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后来成为“奥运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

据初步考证,“奥运战略”一词最早出现在 1985年。不过当时还有“奥运会策略”或“奥运会战略”的提法,而相对用得最多的是“奥运会战略”。另外,在1986年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总结的《“六五”期间我国体育重大成就和主要经验》一文中,不仅提到了“实行奥运会战略,全面登上世界体育舞台”,而且初步解释了“奥运会战略”的含义,即:“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各国在奥运会上的成绩,关系到国家声望和民族的尊严。因此,把在奥运会上出成绩放在战略位置上,相应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措施,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奥运会战略。”

此后,国家体委于 1993年 11月正式提出制定和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奥运战略”更为成熟。“奥运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在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总数第三的好成绩,实现了“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的目标。

8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1999年 4月 7日,北京市正式递交 2008年奥运会申请书之后,国际奥委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于 1999年6月发表了一份重要文件——《奥林匹克运动 21世纪议程》,其中重申了体育、文化、环境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支柱,建议世界各国体育组织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政策法规的制定。因此可以说,北京奥申委后来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起因就是对《奥林匹克运动 21世纪议程》的一种积极响应。

在此后的申办过程中,国际奥委会要求各个申办城市在 2000年 6月 20日之前要书面回答 22个问题,内容包括申办动机、举办理念、政府态度、公众舆论等等。对于举办理念,北京上交的书面答案是“我们倡导的北京举办 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理念是:(1)人与自然的和谐;(2)体育与文化的结合;(3)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这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最初表达方式。后来在北京奥申委编制《申办报告》的过程中,“人文奥运”的提法才逐渐明朗。

“人文奥运”的本义,就是北京奥申委 2000年书面回答的“体育与文化的结合”。这里的“体育与文化的结合”,是对《奥林匹克运动 21世纪议程》强调“体育、文化、环境”三大支柱的积极回应,是对《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的贯彻与落实。可以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大力弘扬的以“和谐”为灵魂的“人文奥运”理念,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如果说“鸟巢”“水立方”体育场馆等是北京奥运会留下“独一无二”物质遗产的话,那么,“和谐”则是北京奥运会留给奥林匹克运动的“独一无二”的精神遗产。

9 “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2008年 9月 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为我国进一步发展体育、参与奥运吹响了进军的号角。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必须要真正做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而且在理论认识和工作实践中,要把“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这种理念赋予了“体育强国”新的涵义,即: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超越了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成为衡量“体育强国”的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标志。

总的看来,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参与奥运的动机与心态发生了新的变化,标志着以奥运带动全民健身的时代即将到来。这是我国不断参与奥运、不断认识奥运的又一个大的进步。

[1]崔乐泉.中国奥林匹克运动通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8.

[2]国家体委.体育工作通讯[内刊 ].北京:国家体委政研室编印,1954-1960.

[3]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年鉴[M].北京:中国体育年鉴社, 1980-2006.

[4]伍绍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5]曹守和,等.中国体育思想史 (现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崔乐泉,等.中国体育通史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7]刘旻航,等.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嬗变.中国体育科技[J].2006,42(3):33-36.

Psychological Journey of New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O lympics

W u Q iao-ling et al
(HebeiNormal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16)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sychological journeyof new China’sparticipation in theOlympicsof past 60 years,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re employed in this article to research the motivation,guiding principle and evolution journey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Olympics of past 60 years.Certain historical truth is restored and experience is summarized to offer references for China’s further participation in the Olympics.

PRC,Olympic,participation,motivation

G80-05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 D:1001—9154(2010)01—0017—04

G80-05

A

1001—9154(2010)01—0017—04

武巧玲(1962—),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2009—10—07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委会运动会
曾担任过1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雅克·罗格逝世,享年79岁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我要参加运动会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春季运动会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浅析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