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嬗变:中国武术传承的文化研究

2010-12-08李吉远谢业雷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师友师徒中国武术

李吉远 谢业雷

(1.浙江农林大学 体军部,浙江 临安 311300;2.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传承与嬗变:中国武术传承的文化研究

李吉远1谢业雷2

(1.浙江农林大学 体军部,浙江 临安 311300;2.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中国武术历经千年而延绵不断的令人羡慕的生命力,是武术传承文化在延续其跳动的生命脉搏。师徒传承是历史上传统武术延绵不绝的主要生命形式,并至今存留在广大习武群落中,尤其在农村习武人群中;在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后,产生了师生这种新的传承方式,学校武术教育正成为当代武术传承的文化主阵地;在进入21世纪的和谐、休闲时代,武术修身养性的功能价值得到空前放大。师徒、师生、师友的多元传承方式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长期共存,各自承担的任务及其作用有所不同。

武术;传承;文化

1 引言

文化需要传承,传承方能延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奇葩的武术传承意味着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血脉相传,这是当前武术发展的重大课题,没有传承,无从谈发展。明人郑若曾在《江南经略》卷8有“中国武术不可胜纪,古始以来,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其妙”,中国传统武术的屣痕就是这样逶迤而来[1]。师徒传承曾是中国早期模拟血缘结成的传承方式,也是古代武术传承的唯一方式,在绵延千年的武术传承中,师徒传承始终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文化传承脉搏跳动,没有使中国武术传承发生文化断裂,尽管在其生命进程中有着种种陈腐流弊,师徒传承至今依然存留在广大习武群落之中,尤其在农村的习武人群,这本身就是师徒传承文化价值的历史肯定[2]。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武术进入学校教育,武术的传承又有了一种新型的师生传承,而且,学校武术教育正成为武术传承的文化住阵地。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步入一个追求和谐、健康、休闲的时代,武术的健身、休闲功能价值得到进一步放大,武术在促进全民健身,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显示其重要作用,人们通过武术的交流,沟通、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武会友,形成另一种新型的师友传承。由古老的师徒传承,随时代演化为师生、师友传承的新型传承方式,在今后武术传承中各有其积极的文化意义,本文试对这三种武术传承文化现象加以阐述,以期构建当代武术传承的新文化空间。

2 师徒传承——中国武术传承千年,一直香火不断的根

2.1师徒传承的文化解读

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长制宗法社会。以传习某种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师徒传承,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通现象,一切有历史跨度的,以经验认知为主导的文化事象,也必然交付这种延绵[3]。作为一种技艺的武术也不例外。中国武术传承千年,一直香火不断令人羡慕的生命力,就是这种传承文化的结果。师徒传承在中国武术史乃至社会发展史上,都留下了它不可磨灭的文化影响。对师徒传承的文化阐释及其积极的当代意义,是武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

师徒传承是历史上武术延绵不绝的主要生命形式,从“择徒拜师”到“登堂入室”,是师徒传承的一个口传身授的长期过程。在“凡百学艺,莫不有师,况乎技击之学。疾徐闪展之度,非亲拟不能悉;开合封闭之妙,无启示不为功。苟无师承,宁窥其要耶?[4]”的师承过程中,包括师对徒的“谈玄授道,贵乎择人”[5]的严格挑选,层层考验,真切观察,尤其是对徒弟的道德意志品质的考察,并经拜师后,方成为入室弟子。这些考察都为习武者日后的发展,做好精神上及技术上的准备,以保证武术的“香火延脉”;同时,在对徒弟有种种要求外,为师也承担相应的责任与要求。明末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有“师弟子者以道而为人伦。故言必正言,行必正行,教必正教,相扶以正。”表明为师者必须以“正道”、“躬行”教育弟子,以其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与高超的武技感染弟子,对弟子负有道德论理上的教诲和使其继承武技真经的责任。而传统武术的传承不仅要长期谆谆善诱的“言传”,而且还需要长期的手把手的“身教”,这更对作为人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而传统武术的传承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另外在农耕文明时期,传统武术同时也是一种作为谋生的技艺,这也使得其师一般对“徒弟”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选择徒弟与师父同样经过双方的长期筛选,故而才使得武术技艺在不断传承中得以“香火绵延,千年不断”,这说明了师徒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在传统武术的传承过程中曾经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

2.2师徒传承文化现象的现代阐释

师徒传承,一方面体现为对传习双方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作为武术传承载体表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这种传承文化价值具有坚韧的生命力,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理性分析对待,合理的吸收发扬。

首先,师徒传承使技艺向精、纯、专方向发展。师徒传承是在相对封闭的范围内进行的,对徒弟而言,经层层选拔而备加珍惜,刻苦习练;对师父而言,入室弟子是门里人,徒弟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自己的名利,必不辞辛劳,尽心竭力。经师父层层挑选、多方考察的徒弟,不论是从身体条件还是道德意志方面都适合本门拳种的继承,加之精心培育,反复磨练,将对本门拳种向精深发展。不同弟子由于身体条件及文化修养,促使拳种形成不同风格、流派。师徒传承使拳种向纵深发展,既保证武术技艺的特点和风格,又使武术形成博大精深的特征。尤其是民间武术的许多师徒传承者,甘愿忍受贫穷和寂寞,为本门拳种代代传承下去而无私奉献自己,令人敬佩[6]。师徒传承尽管其中一些内容已不符合社会的时代要求,除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封建残余,其他仍有许多有益的价值启示,尤其在时下发扬传统武术文化的呼声日趋高涨之时。

其次,师徒传承是双方以武术为纽带,通过对武术文化的认同而自愿结合起来的群体,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推动本门拳种不断发展,使分布在四海之内也有难以摆脱的归属感,形成了充满人情味的武术文化圈[7]。

2.3师徒传承的现代特征

由于农耕文明土壤的日渐流失,社会环境发生变化,长期生存在农耕社会中的师徒传承正面临传承的断裂。时下人们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时,传承武术会放到次要地位,传人的缺乏,使武术师徒传承纽带显示出脆弱性,传人的责任心不足或突发事件意外,将会造成传承的断裂,从而会使一个拳种彻底消失[8]。武术师徒传承必须是口传身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保障技艺的整体传承,而师徒传承方式下选择的传人人数的限制,在当代西方文化冲击下,新一代年青人的生活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能继承武术的传人越来越少。具有深厚传统武术“情结”的武术者,包括大批武术爱好者,尤其在广大民间,在传统武术的长期“肌肤砥砺”刻苦训练中,进行反复实践、身心感悟和理论探求,并四处寻师访友,相互切磋技艺,这些群体有的是在艰难的谋生之余而付出大量的精力,他们不求回报、默默无闻的不断探求,始终不渝的坚守传统武术的文化长堤,传统武术传承在现代文化生态下的文明社会中仍然有着许多无法替代的生存价值”[9]。

3 师生传承——现代学校武术教育,武术传承的主阵地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武术进入了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使武术的传承有了新的发展,班级授课制教学方式使武术的传承由传统的师徒关系变成了师生关系。

3.1学校武术师生传承的历史回顾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关武术教育的内容,如“习射艺”、“习武舞”均是早期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以后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武术,对学校武术的开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近代学校武术更被一些有识之士所重视,他们竭力宣传和推广学校武术,用武术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来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10]。民国初期,一些教育家认为,列武术为学校课程内容的条件已经具备。通过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至此,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武术进入学校教育,不仅扩大了武术的领域及习练人群的普及,而且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尽管学校武术多为竞技武术,但也教授一些传统武术。学校课堂集体教学,大批量的向学生传授武术,改变了民间武术的习练方式,有利于武术的传播、普及与提高。现代武术被列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基本教材,对教学时数、教材选编给予了明确规定。武术现已成为一门学科,以武术为主干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可以培育从学士到硕士、博士学位的全方位高级人才。

3.2师生传承的学校武术特征

武术是艺术,更是文化。武术文化的传承是整体的,全面的,单纯的技术传承只是武术整体的一部分。目前学校武术大多是“竞技武术”,有学者认为:“竞技武术”不需要传承,因为竞技武术只是武术体育功能扩大化的表现形式,是体育化的武术”[11]。的确,竞技武术总体上向体操化的高、难、美、新发展,缺少传统武术博大的文化内涵。大多数学者都以“教育”为传承的首选,以进入学校为传承的重要途经。但文化艺术类项目包括武术进入学校只是重于“传播”而非“传承”。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中也培养、造就了大批精通传统武术的传承人,这些从学校教育中培养的传统武术传承人无论在文化素养及人才数量上都是以往民间传统武术群体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武术传承人在当代正发挥着积极历史作用。

学校武术的师生制,虽然重在传播,由于学生数量多,有的是武术专业的学习或选修课学习,文化层次高,身体素质较好,经过大学期间的培育,可以造就大批武术人才,其中不乏转入师徒深度传承的少数人,这些受过武术熏陶、训练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各地,扩大了武术的普及面,很多专业学生将以武术为职业,有的成为武术的终生爱好者。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已经成为一种武术深度传承方式,而学校教育中的新兴师生传承正成为一种重要的武术传承方式,主要侧重于普及武术传承方式,正发挥着它越来越大的时代意义[12]。

4 师友传承——和谐社会、休闲时代全民健身的大众传播

进入21世纪,社会进入一个和谐、休闲化的时代,人们普遍追求健康,这使武术的技击功能退化,修身、养性、健体的价值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武术的健身、休闲意义得到社会大众的极大认可。具有完全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武术在其技术与文化内容上均体现“和谐”的特征。武术在传统文化滋润下,形成强调整体合一,注重道德休养的技术体系和教练原则,既重外在“手、眼、身、法、步”,亦重内在“精、神、气、力、功”,蕴涵“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以及“尊师重道”、“重义轻利”、“尚武崇德”思想,充分体现人与人之间重仁义、宽容的和谐精神。因而,社会上普通武术爱好者易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融洽关系,形成一种和谐社会中的师友特殊武术传承方式。师友传承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武术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宽泛的健康人际氛围,同时也扩大了武术传承的空间。师友传承有利于扩大武术的国内外传播,提高武术的国内外知名度,可以在不同文化层次人群中广泛传承,上至高层知识分子的上流社会人士,下至平常百姓、工人等一般劳动者,都可以在这种轻松、愉悦的以武会友交流中实现武术的传承。

5 结论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功能与昔日产生的农耕文明土壤已有很大的不同,从单一的师徒传承向多元传承发展,逐渐演化出新型的师生、师友传承,这是历经千年武术延绵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变迁的生存需要,也是抵制全球化文化背景下西方文化侵蚀、防止武术传承文化断裂的自我更新。要重视师徒传承,使这一人数不多的传承群体能“吾道不穷”而薪火绵延;又要加强师生传承,积极向这一数量众多的群体传输传统武术文化理念与道德价值信仰,让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巨大的融摄力,在当代青少年心中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脉络和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在当今和谐时代,建立广泛的师友传承网络,团结社会上众多普通武术爱好者,营造良好的传统武术生态环境。师徒、师生、师友传承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长期共存,但承担的任务及其作用有所不同,共同组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长堤,他们共同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自觉守望者。

[1] 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83.

[2] 宋丽. 中国武术发展的困境与文化认同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41-46.

[3] 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J].学术界,2007(1):63.

[4] 卞人杰.国技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 吴殳.手臂录·附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 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0.

[7] 王龙飞,虞重干.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92-95.

[8] 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41.

[9] 谢业雷,李吉远.文化生态视野下传统武术的生存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27.

[10] 倪金福. 近现代我国学校武术文化教育价值的演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3):37-39.

[11] 郭玉成.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J].搏击·武术科学,2007(2):1.

[12]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抉择:“求同”乎?“求异”乎?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35-40.

TheChangeandInheritance:TheCulturalStudiesontheInheritanceofChineseWushu

Li Jiyuan1,Xie Yele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Lin’an,311300,Zhejiang,China; 2.Wushu Colleg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The admirable life-power of Chinese Wushu which exists and last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s the life pulse of inheriting culture of Wushu postponing its beating.The inheritance of masters and apprentices is the main life form of traditional Wushu in its history and still survives in wide-range people of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Wushu now,especially the people in countryside.The functional value of body building and moral character of Wushu was enlarged unprecedented when we entered the 21st century which is full of harmony and leisure.The common Wushu enthusiasts become friends by exchanging Wushu and form a new inheritance of teachers and friends.The plural inheritance patterns of masters and apprentices,teachers and students,teachers and friends will coexist for a long time in future,they shoulder different responsibility and function,make up a long bank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and become a group conscientiously keeping watc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Wushu;inheritance ;culture

2010-03-24;

2010-05-2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CTY009);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资助项目(YJSCX2009B02);2008年度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

李吉远(1976-),男,山东泗水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

G852

A

1672-1365(2010)04-0011-03

猜你喜欢

师友师徒中国武术
扎根现实的罗丹师徒
《体育师友》稿约简则
唐僧师徒为什么不“飞着”去取经?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探索英语学科“和谐互助”教学模式
唐僧师徒的超速罚单
师友交往与黄燮清戏曲创作的变革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重视师友评价,促进高效互助